突传噩耗!中山大学副教授去世,年仅38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6:23 1

摘要:8月7日这天,校里有人确认了噩耗。一个和他相交多年的朋友也是从家里人口中得知,语气发抖,说“说没就没了”。圈内人也愣住,消息在健身房的镜子间来回反射——每个人都觉得意外,像杠铃突然脱手,心口一沉。

留给肌肉的光,留不住的人——刘一阳

近日,“健美选手刘一阳去世”的消息在网络流传。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吧,前几天他还在教动作。直到一个个熟人出来承认,群里一阵静,像突然有人把灯关了。强壮这两个字,原来也挡不住命运的拧弯。

8月7日这天,校里有人确认了噩耗。一个和他相交多年的朋友也是从家里人口中得知,语气发抖,说“说没就没了”。圈内人也愣住,消息在健身房的镜子间来回反射——每个人都觉得意外,像杠铃突然脱手,心口一沉。

你可能在两个地方见过他:一个是舞台上,涂了黝黑的油、灯光打在肱二头肌上,肌纤维一条条像在呼吸;一个是在教室里,白板上写着肌群和代谢,讲课带点理科男的耐心。他1987年生,刚好38。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学位为他添上“刘博士”的称呼,既是尊称,也有点调侃的意思——在健美圈,能把论文写到台上去的人不多,他算其中一个。

后来他去了中山大学,在体育部担任副教授。学校网站还能看到他的简介,冷冰冰的字,却拼不回他走路的样子——步子不快,但稳,肩膀总像拎着看不见的杠铃。学生们喜欢叫他“刘老师”,有点怕他,也爱找他:怕是因为他对动作很严,爱找是因为他从不摆谱,问十个问题,他能回你十二个要点。

如果往前追,故事要从那些气味说起:橡胶地垫的味、镁粉扬起来的粉尘、深蹲架上汗水的盐腥。很多人成为健美选手,是因为某个节点被“强壮”吸引,他似乎更像被“规范”招手——角度、路径、呼吸,每一步都要扣。你看他拍过的教学短视频,镜头下,他会把一个“推举”拆成好几截:从脚底到髋,从肩胛到肘,像拆一块复杂的表。这就是“刘博士”的味道。

在学校,他的时间像被切成无数薄片:上午给本科生上课,午饭通常是清淡到让人怀疑人生的鸡胸和蔬菜,下午带队训练,傍晚开一个研究小会,晚上还会出现在直播里,给网友改动作,嘴里一直挂着“慢一点,稳一点”。也有人隔着屏幕调侃他,“博士都开始带货了”,他笑笑,没接茬,继续说动作要领。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在乎那些细节,哪怕对面只是个网名。

我第一次认真看他的直播,是因为他讲到“别和体重秤较劲,要和自己的习惯较劲”。那句话有点绕,但我懂。做肌肉的人很多,但能劝你别迷信“数值”的,通常在生活里被“数值”折腾过。他的研究里喜欢量化,课堂上也讲数据,可他又不让学生被数字拖拽——这两头的拉扯,挺像他的人生:舞台要极致,课堂要严谨,日常要自律,他像在三根绳子中间维持平衡,笑着不让任何一边松。

朋友说他其实挺爱吃甜的。备赛时不碰,赛后会奖励自己两口,第三口就搁下。家人提起,语气里有点无奈的宠溺。但这些小爱好,后来都来不及慢慢说了。消息传出来那天,群里很快涌出很多老照片:黑色赛裤、舞台上高举的手、和学生在操场上的合影。没有谁去谈什么原因,也不该随便猜。“来得太急”这四个字,已经够把人的心压住。

很多人不理解健美,觉得它只有镜子和虚荣。可像他这样的人,你很难用“一句”概括。他会提醒学生护腰,不会为了多加一片片杠铃冒险;他会在报告里写“样本不足”的谨慎,也会在练胸的间歇笑着拍你一下背,说“就这点儿汗,交不了卷”。他既是舞台上的“型”,也是教案里的“理”。有时候,他讲着讲着,会停一秒,像在心里把两个自己握了个手。

再说回那一天。很多网友在评论区写“这不是真的吧”“我昨天还刷到他”,屏幕像是在集体否认现实。有人把他的课堂PPT截图出来,说“你看,他总把难懂的词换成人话”;也有人把自己的第一次卧推视频翻出来,说那会儿他在旁边扶杠,眼神比手还稳。健身房里,几家熟悉的场馆把音乐调低了一点。晚点的学生活动照常进行,跑道上还是一圈圈在跑。生活从不为某个人暂停,可那种突兀的空白,会在很多人的日程表里留很久。

想起他曾提到“训练是和时间谈判”。这像极了他的大半生:38岁的年纪,在很多人眼里才刚把路踩实,刚把研究、教学、竞赛这些齿轮咬上。可时间不签字,它只会按自己的表走。强壮能抵抗疲惫、抵抗风雨,但抵不过某种看不见的界限。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却总习惯在事发以后才点头。

他留给学校的,不止是课程大纲。还有那些被他纠正过的动作习惯、被他鼓励过的年轻人、被他“再坚持两组”的声音推过的疲惫夜晚。也许哪天,一个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堂训练里,会突然站直,心里说一句“谢谢刘老师”;也许某个新手在镜子前纠结自己三角肌不够圆时,会想起他那句“别急,慢一点”。这些细小的回响,会流很久。

我们常说,做肌肉的人都有点“自我”,爱和镜子打交道。但他给我的印象,是总在把镜子转向别人。教你看清楚动作,也让你看清楚自己。这样的老师,少一个就少一类提醒。你想,哪天你在深蹲时忍不住想偷懒,耳边可能就少了他那句“不用急,先把路径走正”。遗憾吗?当然遗憾。可人生大多时候如此,留下的都不是整整齐齐的句子,而是一些半截的叮嘱。

写到这儿,忽然想到他站在讲台边的姿势:总喜欢把教案往旁边一推,然后把粉笔捏在指尖。那种“慢一点,稳一点”的节奏,此刻敲在键盘上,我也不自觉慢下来。你要问他这一生,像什么?像一场没有完全鸣锣的比赛,肌肉已经上光,背带也拉紧了,可主持人的声音还没落完,灯就暗了。观众站起,谁也没来得及鼓掌,可每个人心里,都知道他准备得很认真。

愿他一路轻。那些留在网上的教学视频、留在学生笔记里的要点、留在朋友相册里的笑意,会继续被人点开。强壮从来不只是肌肉的形状,更是做事的尺度和待人的分寸。他走了,可这套尺度和分寸,可能会在很多人身上慢慢长出来。我们不奢望所有告别都有答案。只是下次你把杠铃举过头顶,别忘了收稳核心,呼一口气。也算替他,再做一遍。

来源:自若孔雀H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