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22:37 1

摘要:为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铭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联合推出《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

为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铭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联合推出《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同步推出系列文章,讲述16位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抗战故事。

《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

“中国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逐步站稳脚跟、扩大根据地,高举起团结抗战的旗帜。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抗战的诸多疑问,决心前往荒凉的西北高坡探寻红色中国的真相。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到达陕甘宁苏区,成为第一个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他将自己在陕甘宁苏区的见闻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西行漫记》),1937年10月后相继在英美出版发行,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新闻封锁,中共在抗战中的巨大潜能和作用开始引起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

1931年埃德加·斯诺与宋庆龄在上海孙中山故居

“不能轻估的延安精神”

在埃德加·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时,身边有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也是他美丽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1937年5月,海伦·福斯特只身奔赴延安,完成了斯诺未完成的采访,亲眼目睹了红军改编场景,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性时刻。

海伦·福斯特与埃德加·斯诺合影

“八路军在这场战争中举足轻重”

1928年,38岁的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积极参与中国进步文化运动,及时向西方世界报道中国革命的情况。1937年初,史沫特莱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第一位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并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史沫特莱手迹: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原件藏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

这是一群“不可征服的人们”

战争的特殊环境,往往能催生出深厚的情谊。詹姆斯·贝特兰,一位曾采访过多位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外国记者,在追踪中国时事、跟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前线的岁月里,结下了浓浓的“中国情”。他曾非常自豪地说:“我是第一位访问延安的英国人。”

抗战胜利后,贝特兰寄赠宋庆龄的签名照。照片上写着:“期待重逢,希望是在中国,在最艰苦的岁月之后。”

“共产党把人民看成是自己的‘筋骨’”

1933年,美国人杰克·贝尔登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先后受聘于美联社、合众社,持续报道中国抗战,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贝尔登视角独特,擅长从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出发,挖掘中国革命战争的真相。在对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持续观察和报道中,他发现了中国共产党制胜的秘诀。

2003年1月再版的《中国震撼世界》

“共产党点燃了许多中国青年的希望”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有一部名为《通往延安之旅》的黑白无声纪录片,由瑞士新闻摄影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拍摄,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初期有关延安的珍贵影像。

博斯哈德拍摄的画面: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们高声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八路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

在走进红色中国的众多外国记者中,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记者身份,他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作为军事观察家,他曾为报刊撰写多篇关于中国及远东局势的评论文章。卡尔逊的朋友埃德加·斯诺曾这样评价他:“1938年,除史迪威外,埃文斯·卡尔逊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认识到日本人战线后方游击队这种惊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的美国军官。”

卡尔逊在河北阜平,他身后的墙上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参赞。”

“中国在战斗”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有一位来自苏联的纪录片摄影师罗曼·卡尔曼,他曾在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深入中国战场,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记录了中国军民顽强不屈的英勇斗争。1941年,卡尔曼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撰写成《在华一年》。在书的扉页上,他郑重写下“谨以此书献给英雄的中国人民”,表达了对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的崇高敬意。

卡尔曼在中国战场拍摄

“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才能这样团结一心”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与中国有着特殊渊源的外国记者——汉斯·希伯。他以纯粹炽热的初心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抗战的紧要关头,坚定地与中国抗日军民并肩而立。他是记者,也是战士,面对日寇凛然不惧,最终血洒战场,为中国抗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1年汉斯·希伯在苏北抗日根据地

这是“一个拯救中国的计划”

1938年,美联社特约记者霍尔多·汉森先后访问冀中、晋察冀、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受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见。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部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

1938年9月,汉森镜头里的抗大女生,她们坚信抗战必胜,笑容里展露出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汉森感慨道,“战争期间我第一次看到中国人脸上洋溢着真正的快乐”。

“八路军获得了力量和声望”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与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她一生六次访华,几乎都在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抗战期间,她深入前线,如实报道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英勇作战、抵御外侮的伟大奋斗历程。她撰写的《毛泽东的思想》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帮助世界更准确理解中国革命的方向与内涵。毛泽东称她为“一个很好的‘中国人民的宣传家’”。

1947年,周恩来与斯特朗在延安。(上海市档案馆藏)

“八路军真是能打仗”

莫里斯·埃尔德雷德·武道,毕业于有“美国记者摇篮”之称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武道受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顾问。1944年,他作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赴延安和晋绥边区考察采访。采访结束后,武道坦诚表示,过去自己是反对八路军、共产党的,可这次亲身前往延安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看法完全错误,“八路军真是能打仗”。

武道发表的《我从陕北回来》(中央档案馆藏)

共产党人

“已经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

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曾于1937年到访陕北苏区,采访了正准备奔赴抗日前线的中国工农红军。1944年,福尔曼作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深入延安与晋绥边区,亲身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迸发的磅礴力量。他惊叹道,共产党人“已经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合作”。

村民自发组成队伍,将伤员从前线抬往医院(哈里森·福尔曼拍摄)

“中共党员的作用无处不在”

冈瑟·斯坦因,出生在德国的英国记者,1941年在中国香港加入英国国籍。1944年夏,他与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中,展开了一场长达12小时的深度对话。谈话中,毛泽东深刻剖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现状与未来,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与历史担当。斯坦因由此清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为人民,这正是“8600万人民随着他的道路前进”的动力之源。

斯坦因撰写的《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市档案馆藏)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不可摧毁的堡垒”

2005年的北京,一位金发碧眼的耄耋老人动情地说道:“我今年90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还只有73岁,因为我是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的。”这位老人,正是著名的国际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全民族抗战时期,爱泼斯坦穿梭于硝烟弥漫的正面与敌后战场,以笔为刃,真实记录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不屈斗争,也在这片土地的苦难与坚守中,深深埋下热爱的种子。

1938年,爱泼斯坦(左一)应宋庆龄(左四)邀请前往香港,参与保卫中国同盟的筹建工作。

共产党人掌握着开启

“中国未来大门的钥匙”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美国记者白修德堪称一位深谙中国历史的“中国通”。1938年9月,他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华期间,作为美国《时代》周刊驻远东首席记者,白修德不仅长期与国民党高层保持密切联系,也曾深入抗战前线与敌后游击区,并于1944年专程赴延安进行采访。基于其六年间对中国抗战实况的全面观察,白修德断言:共产党人掌握着开启“中国未来大门的钥匙”。

白修德(右)和《时代》杂志出版人亨利·卢斯合影

来源:甘肃普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