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行。这是一场以“匠心铸梦,向新而行”为主题的科技与智慧盛宴,约8400平方米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汇聚了全国总工会成果展、全国职工“五小”成果展、地方和产业工会成果展三大板块,集中展示了170
9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行。这是一场以“匠心铸梦,向新而行”为主题的科技与智慧盛宴,约8400平方米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汇聚了全国总工会成果展、全国职工“五小”成果展、地方和产业工会成果展三大板块,集中展示了1700多名工匠人才的2200余件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其中,以“工创未来·匠铸北疆”为主题的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展区,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丰硕的创新成果和深厚的工匠底蕴,让北疆大地工匠精神的传承与飞跃跃然眼前,更助力内蒙古产业品牌从大草原走向全国。
展区匠心:多维布局彰显北疆特色
内蒙古展区紧扣自治区“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的工作大局,将科技感、工业风与北疆文化元素深度融合,构建起“5大板块+2大专区”的立体化展示格局,全方位呈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与工匠创新活力。
产改成果板块以图文与数据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在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关键举措与实践成效,展现了“以赛铸匠”、“以培育匠”的良性发展生态。工匠风采板块的“内蒙古工匠全家福”尤为引人注目,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郭晋龙领衔,4位大国工匠、2位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及85位历届北疆工匠的肖像与事迹错落排布,构成“北疆工匠”字样,直观呈现了内蒙古工匠人才梯队的蓬勃发展态势。
创新成果板块作为展区核心,精选40余件来自10大产业集群、18条重点产业链的职工创新成果与“五小”成果实物及模型,涵盖电网、风电、光伏、稀土、现代畜牧业等特色领域。工匠培育板块通过可互动展示平台,实时呈现30家工匠学院的建设成果与各盟市工匠培育数据,观众轻触屏幕即可了解各级工匠的成长轨迹与技术专长。领先企业板块则聚焦伊利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方稀土3家龙头企业,集中展示其在产业升级中的创新突破。
两大专区更添互动活力:工匠做客间邀请大国工匠与北疆工匠通过直播分享技术经验,内容同步在“北疆工惠”APP传播,搭建起跨地域技术交流桥梁;活动打卡区则安排马头琴演奏、皮雕表演、玉石雕刻等非遗技艺展示,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北疆工匠技艺的博大精深 。
成果硬核:创新实践赋能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展区的展品以“高含金量”与“实用性”并重的特质圈粉无数,既不乏突破行业瓶颈的重大技术革新,也有贴近生产一线的“五小”创新,彰显了从“大国重器”到“民生细节”的全维度创新实力。
在重工业与高端制造领域,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和正火工艺、小口径火炮身管等“镇馆之宝”引发广泛关注,其在提升产品精度与使用寿命上的技术突破,体现了内蒙古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而机械式自锁防脱落牵引锁止装置等成果,则以巧妙设计解决了运输行业的安全痛点,展现了一线职工的实践智慧。
稀土产业作为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此次参展成果尤为亮眼。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张文斌创新团队带来的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模型,通过稀土湿法分离与绿色冶炼技术融合,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0%,该技术已在甘肃、山东等地企业广泛推广,创造了显著经济与环境效益。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发的稀土蓄热材料羽绒服同样吸睛,其能反射94%人体远红外线的蓄热技术,实现了稀土科技与民用产品的创新结合,彰显了稀土产业的多元应用潜力。此外,稀土永磁电机、稀土断热涂料、稀土文创产品等成果的集中亮相,完整呈现了内蒙古稀土产业链的创新生态。
电力领域的创新成果同样令人瞩目。内蒙古电力集团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带来的预警通讯安全帽、F—12芳纶防割手套等“五小”成果,虽看似小巧,却解决了户外作业中的实际难题。“这些成果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反复琢磨改进的,能得到同行认可特别受鼓舞。”公司职工道出了一线创新者的心声 。
匠心共鸣:交流互鉴凝聚发展合力
展会期间,内蒙古展区日均接待参观者数千人次,工匠们的技术分享、成果解读与互动演示,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创新成果集市,内蒙古的“五小”成果引发劳模工匠群体的重点关注,不少参展方主动上前交流技术细节,互留联系方式探讨合作可能 。
北疆工匠李冬凉在介绍团队技术时,围拢的企业代表纷纷询问推广条件。“没想到这项技术能引起这么多关注,有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这种跨区域的技术对接,正是大会搭建交流平台的价值所在。工匠做客间的直播更是人气高涨,大国工匠卢仁峰关于焊接技术的讲解收获线上数万点赞,网友留言:“从北疆工匠身上看到了执着专注的力量。”
此次参展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内蒙古参展团队与北疆工匠培育对象一起穿梭于各展区,重点学习了兄弟省份在工匠培育、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看到其他地区的智能化创新成果,我们深受启发,下一步要推动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一位北疆工匠在交流日志中写道。这种“展示+学习+对接”的参展模式,为内蒙古产业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匠心致远:产改赋能书写未来篇章
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参展,既是内蒙古各级工匠创新成果与创新力量的集中展现,更是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的生动检阅。从参加2023年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时的24件展品、65位北疆工匠,到此次的40余件创新成果参展、85位北疆工匠及49位北疆工匠培育对象,数字跃升的背后,是内蒙古持续深化产改、强化工匠培育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以工匠学院建设为抓手,构建起“企业+院校+工会”的培育体系,30家工匠学院年均培养技能人才超万人次;通过“北疆工匠”选树、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等举措,形成了“大国工匠引领、北疆工匠示范、企业工匠支撑”的人才梯队。此次参展的40余件成果,正是这种培育体系结出的硕果,其中80%来自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充分印证了“基层是创新的沃土,工匠是创新的主力”。
展会落幕,但匠心传承与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将以此次参展为契机,深化跨区域工匠交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完善工匠培育机制,让更多北疆工匠在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正如展区标语所书:“以匠心雕琢品质,以创新赋能北疆”,内蒙古的工匠们正以蒙古马精神与工匠精神为双翼,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征程上稳步前行。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