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晴语27岁,是一名职业模特。她外表亮眼,身材高挑,常年在舞台与摄影棚之间奔波,T台上光彩夺目,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也总是精致完美。然而在光鲜的外表背后,模特行业的高压与频繁应酬让生活节奏失去了规律。每一次大型发布会和广告拍摄之后,团队聚会与私人派对几乎是固定环节
赵晴语27岁,是一名职业模特。她外表亮眼,身材高挑,常年在舞台与摄影棚之间奔波,T台上光彩夺目,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也总是精致完美。然而在光鲜的外表背后,模特行业的高压与频繁应酬让生活节奏失去了规律。每一次大型发布会和广告拍摄之后,团队聚会与私人派对几乎是固定环节。赵晴语不止一次在深夜走进灯红酒绿的场所,伴随音乐与酒精缓解疲惫。
2019年6月2日晚,赵晴语参与了一场品牌合作,活动中她认识了一位外籍老板,对方身形高大,举止风度翩翩,谈吐间夹杂着关切与幽默,让人不自觉卸下防备。短短几小时,两人就像认识许久般熟络,从会场的交谈到晚宴的碰杯,气氛渐渐升温。活动散场后,他们一同走向酒店,对方绅士地替她推开房门。赵晴语并非全无警惕,她在关键时刻提出必须全程使用保护措施,结束后还特意用护理液清洁,以为自己已经做到最严谨的防护。她甚至带着几分得意,第二天和朋友聊起时还笑称:“该注意的都注意了,这种情况不可能有问题。”
2019年7月3日凌晨两点,赵晴语拖着沉重的行李回到酒店。她刚进房间便觉得脑袋胀得厉害,像被无形的箍圈紧紧勒住。额头灼热得冒汗,呼吸带着滚烫的热气,嗓子发干,说话声沙哑得像砂纸摩擦。她以为只是普通的疲劳感冒,吞下两片退烧药后躺上床,但身体的酸软感却一阵阵涌来,连翻身都费力。被子裹住的瞬间,她的后背已经湿透,冷汗与体温交替让她辗转反侧,整夜未能安稳。
次日清晨,体温计上的数字停在38.6℃,赵晴语盯着红色刻度时心口猛地一紧。喉咙深处的痛感愈发明显,每次吞咽口水,都像锋利刀片划过,刺得眼角直冒泪。她试着喝口温水,却呛得剧烈咳嗽,胸口发闷。照镜子时,她注意到脖颈两侧微微鼓起,触摸时能感觉到滚烫而坚硬的肿块,稍微低头就牵扯出一阵刺痛。她呼吸急促,胸腔像被压住,衣领勒在颈部更是难受,连简单说句话都含混不清。
她想换身睡裙透口气,却在镜子里惊讶地发现皮肤上出现大片红疹。胸口、手臂内侧,甚至大腿根部都密密麻麻布满斑点,颜色深浅不一,有的汇聚成片,边缘微微隆起。指尖划过时并不痒,却触感发烫。赵晴语掀开睡裙下摆,后背同样布满斑驳的疹子,映衬着苍白的脸色格外触目。她顿时慌了神,心跳急促,脑海闪过网络上关于传染病的描述,一股压抑不住的恐惧席卷全身,让她的手都止不住发抖。
7月5日上午,赵晴语扶着墙一步步走进医院,整个人虚弱得几乎站不稳。走廊里的冷气扑面而来,却没能压下体内的灼热感。医生为她做体格检查时,手指轻轻按在颈部和腋下,她顿时痛得一缩,能清楚感觉到一颗颗肿大的淋巴结在皮下滚动。医生神情逐渐凝重,记录下多个部位淋巴结肿大,随即开具一系列传染性疾病筛查,包括HIV、梅毒、乙肝、丙肝等常规项目。赵晴语抱着体检单,手心全是冷汗,脑子里闪过各种最坏的可能。
等待结果的几个小时格外煎熬。她坐在候诊区,额头滚烫,身上冒出的红疹在灯光下显得触目惊心,连呼吸都带着压迫感。每当有人从她身边经过,她下意识缩起身体,生怕别人看出异常。终于,医生拿着化验单走来,语气缓慢而慎重地告知结果:HIV和梅毒抗体均为阴性。但EB病毒早期抗体呈阳性,血清EBV DNA载量升至2.7×10⁴copies/mL。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高达42.1mg/L。
医生合上化验单,结合她的症状与检查,最终给出了“急性EB病毒感染”的诊断。听到不是最担心的结果,赵晴语长长松了一口气,眼里甚至浮现一丝释然。但医生并没有让她掉以轻心,语气严肃地提醒,EB病毒虽然不像HIV那样致命,却会在体内长期潜伏,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再次被激活,甚至增加淋巴系统疾病的风险。
医生将处方递到赵晴语手中,上面清楚写着阿昔洛韦口服液的剂量与用法。阿昔洛韦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能抑制EB病毒在体内复制,减轻急性感染期的症状。医生叮嘱她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能自行停药或随意加量,否则容易导致耐药或病情反复。同时强调配合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恢复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能让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平衡,这是控制病毒潜伏和减少复发的关键。赵晴语当时满口答应,心想只要吃药,身体很快就能恢复如常。
医生进一步解释,EB病毒与普通感冒不同,它一旦进入人体,往往会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长期共存而无法完全清除。多数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但在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可能重新激活,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肝脾肿大等问题。反复激活甚至会增加某些恶性疾病的风险。医生一再强调,单靠药物只是短期抑制,真正能保护身体的,是长期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与熬夜。赵晴语静静听着,表情复杂。
走出诊室时,她心里隐隐松了口气,甚至觉得情况比想象中要轻。手里攥着药盒,她安慰自己:“不过是普通的病毒感染,只要吃几周药就好了。”2019年8月复查当天,赵晴语坐在候诊椅上,心里仍有几分忐忑。化验单出来后,医生告诉她血液中EB病毒载量已下降一半,颈部淋巴结也明显缩小,整体恢复情况较为理想。听到这个消息,她长长吐了一口气,心底悬着的石头落了地。她把药盒装回包里,觉得自己已经走出了这段阴影。对她来说,这次复查就像一张安全保证书,让她坚信自己完全恢复正常。
重拾信心的赵晴语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走秀结束后,还要赶制宣传方案,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深夜,她拖着疲惫身躯回到住所,却依旧打开电脑修改图稿,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才勉强入睡。短短几周,她几乎恢复了最初的生活节奏。赵晴语告诉自己年轻无碍,身体已经痊愈,没必要过分担心,却忽略了这种高压状态正悄悄消耗着免疫系统的防线。
到9月初,赵晴语的身体再次亮起警报。连续几天,她在后台更衣时都能感到体内发热,肌肉酸痛得像压上了铅块,连抬胳膊化妆都吃力。腋下的淋巴结逐渐鼓起,走路时大腿根部也传来撕扯般的钝痛,衣物摩擦都会让她皱眉。最难受的是消化道反应,她几乎每天要跑五六次厕所,腹泻稀水样,伴随绞痛。每次蹲下时,冷汗顺着脊背直流,整个人虚弱到起身都得扶着墙。她只能请假在家休息,调整饮食后,症状才慢慢缓解。
2022年10月12日,走秀结束后,赵晴语才拖着高跟鞋走下舞台。刚走两步,她就感到脑袋像被铁环死死箍住,突突直跳,眼前的灯光一片模糊刺眼。她想抬手揉一揉太阳穴,却发现胳膊酸沉得难以抬起。汗水顺着面颊滑落,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每迈一步都像被抽空了力气。等走到化妆间的椅子上坐下时,胸口发闷得厉害,眼前一阵阵发白,连站起身换衣服都踉跄不稳。她不得不咬紧牙关,坚持收拾完行李,匆匆回到住所。
回到家中,她直奔浴室,想着用热水冲一冲也许能缓解疲劳。脱下外套时,忽然感到脖颈一侧胀痛,手指一按,明显触到硬结,压迫下去立即传来钻心的刺痛,牵扯到下颌和耳根,呼吸瞬间滞住。她本能地弯下腰,扶住洗手台,胃部却像被翻搅一样涌动,接着剧烈呕吐,酸水和苦涩的液体从喉咙喷涌而出,鼻腔也被呛得火辣辣。几次干呕后,她的嗓子沙哑,胸口一阵阵收缩,整个人几乎伏在洗手台上起不来,冷汗顺着脊背不断滑落。
刚缓过一口气,腹部骤然传来绞紧般的痛感,像有无形的手在肠子里用力拧动。她双手紧紧捂住小腹,双腿止不住发抖,急忙冲向马桶。短时间内,她反复腹泻,稀水样便排出时带来灼热和剧痛,每次蹲下都伴随头晕目眩,站起时视线发黑,身体摇摇欲坠。几次折腾下来,她的体力被迅速耗尽,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嘴唇泛着青紫。最后一次从洗手间出来时,赵晴语刚扶着墙走到沙发旁,身体还没坐稳,突如其来的一阵抽搐猛然袭来。四肢瞬间僵直,整个人重重摔倒在地板上。紧接着,她的身体开始剧烈颤动,牙关紧紧咬合,呼吸变得急促而断续,像是在用尽力气拼命吸气,却始终无法顺畅。
几分钟后,母亲敲门进来,看到女儿侧倒在地板上,面色惨白,嘴角还挂着带血丝的唾液,四肢依旧在不规律地颤抖。母亲吓得失声尖叫,扑过去拍打她的肩膀,却发现呼喊毫无反应。慌乱之下,她颤抖着拨打120急救电话,送至急诊时,赵晴语体温高达40.1℃,呼吸急促而紊乱,血压仅95/60mmHg,已经接近休克边缘。医生立即为她建立静脉通路,同时采集血液与脑脊液标本。腰椎穿刺时,脑脊液流出速度明显加快,测得压力超过280mmH₂O,液体轻度浑浊。实验室很快反馈结果:白细胞数目升至76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2.2g/L,而葡萄糖水平显著下降。脑脊液PCR检测提示EB病毒阳性,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已遭受严重感染。
与此同时,血液学检查也很快出炉。报告显示,HIV抗体结果为阳性,血浆HIV RNA载量高达53万copies/mL,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免疫学指标同样异常,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仅45/μL,远低于正常范围的500–1500/μL,表明免疫功能已严重受损。多项结果叠加在一起,医生几乎无疑地做出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晚期,并合并EB病毒相关性脑膜炎,病情危急,需要立刻送入ICU救治。
在ICU内,医生迅速为赵晴语插管接上呼吸机,维持氧合,同时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控制病毒复制,并启动标准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联合用药。为了缓解颅内压升高,配合使用甘露醇脱水剂,另加免疫球蛋白与激素以减轻炎症反应。经过紧急处理,赵晴语逐渐恢复浅表意识,
当赵晴语在ICU里恢复意识,医生告诉她确诊HIV感染时,她整个人瞬间崩溃。眼泪不断涌出,声音忽高忽低:“我已经几年没有乱来过,生活一直很干净,怎么可能会得这种病?”她一次次重复质问,语气从质疑到哀求,再到彻底的绝望。医生耐心解释,所有血液与脑脊液检测结果都经过多次复核,不存在差错。面对这些冰冷而确凿的数字,她的心口仿佛被撕开,无法接受事实。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她没有输血史,也没有纹身,母婴传播也已排除,家属同样坚称她生活规律,几乎不与外界过多接触。
感染科主任带队进行了进一步排查。从是否共用过指甲刀、剃须刀,到有没有接受过小诊所的非正规治疗,每一个细节都被逐一追问。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穿耳、刮痧、拔罐等细节也反复确认。然而所有答案都没有指向明确的高危暴露。病例逐渐变成一个谜团,纸面上的数据和临床表现清晰而无可辩驳,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赵晴语抱着头哭喊:“如果真有过,我认了,我承认是我自己疏忽大意,可是我真的没有……”她的声音在病房里回荡,带着绝望与无助,让在场的医护都沉默不语。
进入10月下旬后,赵晴语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高热几乎整日不退,体温时常攀升到39℃以上,额头滚烫,床单被汗水一次次浸湿。她频繁呕吐,哪怕只是喝几口温水,也会立刻反胃吐出,胃酸刺激喉咙,声音越来越嘶哑。更令人担忧的是语言逐渐紊乱,本来还能断断续续表达意思,到后来说话完全含混不清,甚至连家人的名字都叫不出来。随着体力流失,她慢慢丧失自理能力,吃饭喝水、上厕所都需要护士搀扶,整个人愈发虚弱无力。
11月5日清晨,赵晴语已经完全陷入昏迷。呼吸浅慢,胸口微微起伏,四肢冰凉僵硬,偶尔出现频繁抽搐。监护仪上的血氧不断下降,医护团队紧急会诊,再次联合使用阿昔洛韦和标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同时加用脱水剂和免疫调节治疗,但仍未能扭转病情。病毒已深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损伤不可逆。最终,在持续抢救无效后,心电图上的曲线缓慢归于平直,医生只能沉重地宣布临床死亡。
赵晴语的母亲几乎没有离开过重症病房,整夜守在病床旁,看着女儿从昔日意气风发的模特变成消瘦虚弱、骨节嶙峋的病人。泪水一次次流干,又一次次涌出,嗓子早已嘶哑。她无数次哽咽着追问医生:“你们不是说,如果没有那些行为,就不会染上这种病吗?那我女儿为什么还是变成了这样?”
可直到生命最后时刻,答案依旧悬而未决。赵晴语去世那天,抢救无效的消息刚从ICU传出,母亲整个人扑通跪倒在冰冷的走廊上,紧紧抱着女儿生前常背的帆布袋,哭声撕裂长空,泪水顺着脸颊一串串坠落。医生远远望见,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医院决定将赵晴语的完整病例资料整理封存。实验室检验单、脑脊液分析、病毒载量曲线、CT及MRI影像,乃至抢救中每一次用药、每一次插管记录,都被逐一汇总,由主管医生和主任联合签字,放入特殊病例档案。
事实上,在病情恶化的当晚,院方已经召开过紧急多学科会诊。神经内科、感染科、以及病毒研究中心的专家共同参与,连夜翻阅赵晴语的病历与体检资料,逐一核查近四年的生活轨迹,反复比对所有检测指标,试图找出潜在的感染途径。然而,所有数据在层层比对后依然毫无突破。赵晴语既没有输血史,也没有纹身史,更无母婴传播可能,却在短短数年间发展为HIV晚期并发中枢损害。病例像谜团一样,既符合医学逻辑,又找不到合理解释。
为了进一步追查真相,医院最终决定请来在感染学领域德高望重的老主任。他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病毒学与传染病研究,老主任拿到病例后,花了近一个小时逐一翻阅,从影像学检查到脑脊液指标,从免疫学结果到既往EB病毒感染的血清学变化,没有放过任何细节。就在翻到住院中期的一份化验单时,他忽然停住,目光凝在其中一个数据上,眉头紧锁,用笔圈出后,低声喃喃:“这不对劲。”
但老主任并未急着下结论,而是抬起头吩咐助手:“这个答案在实验室找不到,得从她的生活里找。要和最熟悉她的人谈,才能知道有没有忽视掉的地方。”翌日上午,他穿着一袭洗得发白的白大褂,走进会议室,先与团队成员沟通,随后独自见了赵晴语的父母。他开口平和,却带着一丝探寻:“很多情况需要家属配合回忆,哪怕是很小的习惯,也可能关键。”
母亲的眼神里布满血丝,说话时嗓音沙哑而颤抖:“我已经说了无数遍了,她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的人。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家,连朋友聚会都很少参加,她真的很自律。”说完,她双手颤抖着从包里拿出手机,递到老主任手里。解开密码后,屏幕亮起,朋友圈与相册整齐排列。老主任点点头,低声安慰母亲:“我们只是想多了解细节。”
他开始逐一翻阅,从旅行时拍下的风景照,到健身房里的训练照片,再到后台换装时的抓拍,每一张都显得稀松平常。赵晴语的生活轨迹仿佛透明,日子似乎在舞台与健身之间来回切换。老主任并没有直接翻看近期内容,而是耐心地从三四年前的记录慢慢往上翻,希望能找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痕迹。
老主任的手指停在相册的已隐藏区域,屏幕上跳出一行灰色提示,显示需要密码才能进入。他抬头望向母亲,轻声征询同意。母亲点了点头,却显得有些慌乱,她自己从未见过这个界面,更不知道密码是什么。几次尝试输入密码,屏幕都迅速弹出“错误”的提示音。母亲的手开始微微颤抖,眼神游移不定。沉默片刻后,她犹豫着输入了自己的生日,没想到界面立即解锁,页面一闪,一个个被刻意隐藏的视频出现在最上方。
看完后,老主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沉重:“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病例,近几年来临床上类似的病例也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反思啊!虽然说和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甚至礼节性接吻都不会造成感染,但像赵晴语一样,许多人都忽略了这3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危暴露行为,而这也正是艾滋病在真实存在的隐匿传播路径,甚至远比性传播来得还要直接啊……”
赵晴语手机里的视频让医生注意到,她曾在一次工作后的私人聚会中,与人共用化妆工具。化妆刷、粉扑、唇彩等看似普通的小物件,若多人轮流使用,且存在轻微破损的皮肤或口腔溃疡,就可能带来血液或体液的微量交换。医学研究显示,HIV、乙肝和EB病毒都能在体外短时间存活,一旦进入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就具备感染可能。这类细节常被忽视,很多人觉得化妆品只是外用,不会有风险,但实际情况是,一旦与血液或体液残留接触,就有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视频中还有一幕令人警觉,赵晴语在国外工作时曾接受过非正规小诊所的美容护理。操作过程中,使用了未经过严格消毒的针头进行皮肤刺激。针具类操作如果重复使用,是公认的高危暴露环节。HIV病毒在针管内的血液环境里能够保持感染力,哪怕是微量残留,也可能导致直接传播。她自己并未察觉危险,只以为这是常见的美容保养,却不知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隐患。对于职业女性而言,这类行为往往出现在生活的缝隙中,却足以改变健康的走向。
视频资料还显示,在一次外地活动中,她曾和朋友共同使用过带有细小划痕的剃毛刀具。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哪怕只是轻微擦伤,也可能成为病原体入侵的入口。当时她只是在更衣室里随手使用朋友的刀具,没有意识到刀片上的血迹肉眼难以看清。医学调查显示,这种不经意的行为虽然发生概率不高,但一旦遇到隐性感染者,病毒就可能通过这种细微伤口进入体内。这样的小动作,在很多人看来无足轻重,却可能成为严重后果的根源。
在手机影像中,医生还注意到赵晴语曾多次与朋友共饮饮料,甚至共用过未清洗的吸管。正常情况下,这类行为不会造成感染,但若口腔中存在黏膜损伤或牙龈出血,就可能增加风险。尤其是在病毒载量高的人群体液中,HIV或EB病毒的浓度并不低,一旦接触破损口腔黏膜,就具备一定传染条件。赵晴语显然没有意识到这层问题,她把这当作朋友间的亲密举动,却没想到在医学上,它可能成为病毒的隐匿传播途径之一。
更让人担忧的是,视频中她曾接受过一次耳洞穿刺,地点是在朋友的家中,而非正规医疗或专业机构。使用的穿刺枪或针具未见到规范消毒,甚至有一次直接用打火机简单烤过就使用。皮肤穿刺时会接触到血液,若器械上残留前一个使用者的血液成分,传染风险极高。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穿耳只是小事,但医学上早有病例表明,这种不规范操作可以成为HIV、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渠道。这一幕无疑揭示了她被感染的另一种可能。
最后一个细节出现在她的日常健身记录里。赵晴语在健身房不止一次用过他人带来的止汗刀和小型修甲器具。这些物品若存在划痕和微出血,就可能形成血液交换途径。她自己也曾在锻炼后因手指倒刺出血,用器具修剪时无意识地共享,忽略了这个环节的风险。正是这种再普通不过的小细节,在临床流行病学中被反复提及,却总被人轻视。医生结合这些视频片段,才逐渐拼凑出她感染轨迹中可能存在的盲点,也为类似病例提供了警示。
资料来源:
何晴,苗梦婷,孙强,等.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健康效用值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5,20(09):5-11+17.李双如,梁姝,何欢,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中老年男性艾滋病健康教育短视频内容构建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5,41(09):812-816.颜婵,刘聪,焦金花,等.老年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衰弱现状及危险因素[J/OL].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5,(20):3115-3118(《纪实:厦门27岁女模特洁身自好,却艾滋病走了,她的亲身经历令人惋惜》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