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年,日子过得忙忙碌碌,不是为了家,就是为了孩子,总觉得为他们操碎了心,是天经地义的事。
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这个年龄,很多事都看淡了,也终于悟透了许多道理。
小时候,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长大了,又把对子女的爱与牵挂倾尽一生。
许多年,日子过得忙忙碌碌,不是为了家,就是为了孩子,总觉得为他们操碎了心,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七十岁以后再回首,发现最应该好好善待的,其实是自己。
人在世上走一遭,最容易被“父母”这个身份绑架。
年轻时省吃俭用,钱都留给孩子,为他们买房准备嫁妆,哪怕自己舍不得穿新衣,都不敢让儿女委屈半分。
多少深夜里,明明腰酸背痛,却还是守在门口等孩子回家;明明已经年龄不小,却怕给孩子添麻烦,再苦也不吭声。
生病了,第一反应不是给自己买药,而是怕孩子担心;想吃点喜欢的菜,却因为子女不爱吃,自己也跟着将就。
可慢慢才发现,无论你为他们付出多少,终究还是有各自的生活轨迹。
孩子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有自己的朋友和圈子,他们喜怒哀乐,已不再围绕你的节奏转动。
而你,往往还停留在他们童年的影子里,期待着能被需要、被依赖、被牵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本能,但也是放不下的执念。
世间很多老人的晚年孤独、失落,都是从太过讨好子女开始的。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孝顺体贴,自己心生羡慕,有时候收不到一句问候便觉得受了冷落;有些老人明明身体不舒服,却害怕打扰孩子工作,唯恐成为负担。
这样的委屈和期待,久而久之,就会化成心里的阴霾,让本该清淡安然的晚年蒙上一层忧愁。
其实,七十岁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目光和心思收回来,多留给自己一些温柔。
你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想着孩子吃了什么、穿了什么,而是握紧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心情。
想吃什么就去吃,哪怕是一碗粗茶淡饭,只要合心意,便是顶好的滋味。
想去哪里就去,不必考虑孩子喜不喜欢,也无需顾忌外界眼光。
无须把所有钱都留给子孙,要学会适当为自己投资,无论是健康、爱好还是素雅的生活环境,因为余生的幸福不靠别人定义,只需自己认定。
有人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子女终归是你生命里的一段旅程,他们有他们的风雨,你有你的晴天。
如果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等来的只会是更多的不舍与遗憾。
相反,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哪怕简单,也自成天地。
老人的世界,并不只有孙辈的欢声笑语,还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你可以约朋友喝茶聊天,读读书下下棋,为自己种束菊花,看山看水,任岁月如歌;你可以捧一本旧书,翻开年轻时写下的诗句,感受岁月的厚度和温柔。
哪怕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让阳光洒在脸上,也是最质朴的幸福。
真正的晚年书写,是自得其乐,是关怀自己,是允许自己偶尔任性一次。
别再拿自己的节奏去适应子女的忙碌,不用用自己的健康去为别人的幸福买单。
你过得好,子女安心;你悲伤委屈,孩子也未必能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该是你七十岁后的主旋律。
请相信,孩子们成长得很好,他们会照料自己的小家,也会尊重你的每一个选择。
你只管把余生过得舒心自在,不必再压抑自己的愿望,更不必为家人默默吞咽所有辛苦。
这一生,没有谁规定晚年要以子女为中心,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有你自己的满足才最珍贵。
很多老人一辈子都在付出,最后却忘了允许自己被生活善待。
其实,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忽略自己而多一分温柔,却会因为你爱惜自己而多一份安稳。
把微笑留给自己,把健康留给自己,把所有的小确幸和热忱,都留给心里的那个少年。
人生短短数十载,前半生为别人而活,后半生记得为自己而温柔谋划。
你身体依旧硬朗,就去走走看看,享受自然,体验美好;你心中依然热烈,就试着拾起旧爱好,弹弹琴、画画画、写写日记;你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就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清爽,天天喝茶晒太阳。
余生不必再委屈求全,也不必苛求子女理解你的全部艰难和孤独。
真正让人敬佩的老人,从来不是谁家最伟大的父母,而是懂得善自珍惜、安然度日的人。
你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幸福的唯一守护者。
七十岁后的每一天,都值得你认真取悦自己,让灵魂和身体都住在温暖和平和里。
余生不长,好好爱自己吧。
愿你不再为他人消耗余力,愿你不再为子女而忽视生活的本色。
愿你用剩下的年华,做那个最值得被疼惜的人,既有风骨,也有温度。
如宋词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七十,再无羁绊,一切以自己的幸福为归处。这才是岁月最厚重的馈赠。
来源:粗茶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