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韵越音,唱响半个多世纪的传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1:59 1

摘要:江南水乡水韵悠悠的土地上,孕育了婀娜似水的越剧。从“落地唱书”到“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就这样流淌了119年。上世纪50年代,上海壮艺越剧团来到安徽,由越剧名家周桂芳、查金兰等人领衔,从蚌埠越剧团再到扎根合肥,成立合肥越剧团。皖韵越音,声声不息,唱响了江淮大地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

戏曲主题系列活动

将于9月28日在合肥启动

江南水乡水韵悠悠的土地上,孕育了婀娜似水的越剧。从“落地唱书”到“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就这样流淌了119年。上世纪50年代,上海壮艺越剧团来到安徽,由越剧名家周桂芳、查金兰等人领衔,从蚌埠越剧团再到扎根合肥,成立合肥越剧团。皖韵越音,声声不息,唱响了江淮大地半个多世纪的传承。

她是越剧入皖第一代传人

“雪满地,风满天,寒冬腊月又一年。”唱起《祥林嫂》,今年90岁的查金兰依旧信手拈来。

1948年,13岁的查金兰开始在上海金龙越剧团科班学艺。到1952年,她在上海少壮越剧团开始演员生涯,继续跟随越剧小生陆锦花,花旦张云霞学习,为一生的艺术表演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直到1956年,查金兰来到周桂芳任团长的蚌埠越剧团。“那时候主要花旦戏都是我一个人担任,和周桂芳一起,先后演出了《苏小妹》《秦香莲》等十几部。当时排戏任务很紧,几乎是3天一部戏。幸好有科班中学的基础,加上有名演员指导,较好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角色。”

自1954年开始,56家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陆续从上海迁入合肥。这是合肥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不仅为合肥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合肥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不小影响。

受此影响,1957年,蚌埠越剧团迁到合肥,改为合肥市越剧团,周桂芳依旧任团长,查金兰是主要演员,后来兼任导演。3天后,经典剧目《抱妆盒》首次建团公演,和合肥市民见面。

“当时的票价分为二角五分、三角和四角。虽然票价不算低,但我们的首场公演,还是很轰动的。”查金兰告诉记者,除了《抱妆盒》外,那时候还根据安徽地区的文化风格,演出了《朝阳沟》《国庆钟声》等一系列现代戏。

在《抱妆盒》中,周桂芳饰演陈琳,作为越剧著名老生演员,早年师从越剧名家马潮水,后拜张桂凤为师,其表演风格细腻,人物塑造生动,为该剧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此后,《抱妆盒》成了合肥市越剧团的招牌戏,经久不衰。

96岁的周桂芳依旧生活在合肥,但是考虑到身体原因,她的女儿婉拒了记者采访。

可以说,周桂芳和查金兰作为第一代传人,将越剧带到了安徽,并一直传承下去。

长江剧院演出曾场场客满

彼时,作为合肥市属四大剧场之一的长江剧院开始建设。建成后的长江剧院内设有1284个座位,舞台帷幕、灯光设施齐全,并拥有400平方米的舞台表演区和56平方米的乐池,当年在合肥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型剧院。合肥越剧团的宿舍也搬到了长江剧院旁边。

1960年12月29日,长江剧院举行了热闹的开幕演出。1000多名观众在现场观看了合肥市越剧团演出的越剧《刘三姐》。随后的元旦三天假期里又上演了越剧《文成公主》等多部戏剧。

1978年,合肥市越剧团重新恢复,并排演《祥林嫂》。周桂芳、查金兰两人一起共同导演了这部戏,查金兰还在戏中担任后半场的祥林嫂。“1978年春节在长江剧院演出,盛况空前,场场客满,观众争相购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984年,在五彩纷呈的各类艺术形式冲击下,合肥市越剧团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演出多达6300余场,观众630多万人次。

作为演员,查金兰说,她从1955年到1981年中主演了44部戏,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作为导演,从1962年到1984年共导演了21部,除了古装和现代戏外,还有5部现代小戏。“像《虎符》中的如姬夫人,我很喜欢。这些戏给合肥市民带来了欢声笑语,这就够了。”

合肥越剧的传承之路

“不仅是演戏和导演,我们一直在培养越剧接班人,剧团曾数次招收学员,手把手教他们动作、唱腔和道白。”查金兰记得,为了培养新一代越剧人才,合肥市越剧团于1957年、1959年、1979年分别从上海、合肥、浙江三地共招收了52名学员,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并组织青年演员赴江浙沪交流演出。

“学越剧需要先从基本功开始,每天早起练踢腿、飞腿、下腰、毯子功等,下午学习文戏、身段指法、水袖以及各种台步和唱腔。”查金兰告诉记者,合肥越剧团让学员们在《王昭君》《虎符》等大戏中登台磨砺,新秀戎惠娟、刘秀珍等逐渐崭露头角。

谢桂凤和周来娣是合肥越剧团第三代小学员,1959年一起来到剧团学艺。“我是第一个来到长江剧院,第一个上台参加《刘三姐》表演伴舞的,但也是第一个离开长江剧院的。我们那一批20个人,当年的老照片,大家都穿统一的服装。”谢桂凤回忆。

查金兰和谢桂凤合影。

那时,合肥市越剧团多次赴江浙沪交流,邀请王文娟、徐玉兰等越剧名家来合肥讲学,让更多人了解越剧的技艺,感受越剧魅力。剧团的足迹不限于合肥,还在多个省市巡回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

因种种原因,学艺3年后,谢桂凤离开合肥越剧团去了企业,但也在合肥一直在致力于将越剧传承下去。

2000年,谢桂凤和周来娣一起搭档,来到合肥老年大学带越剧班,一个教花旦,一个教小生,一直到2022年。此外,谢桂凤还是瑶海区大通路荻港路社区“枫叶红戏曲艺术团”的骨干,带着一群退休老人唱了近20年越剧。

“老一辈希望我们能够将越剧传承下去,我现在能自豪地说,我做到了。”谢桂凤声音洪亮,她的学生已经遍布合肥,平时经常在网上关注越剧的最新动向,希望合肥的年轻人都能喜欢越剧,来看越剧。

每周一下午,许秀珍都会赶到合肥老年大学常青校区,给一群爱好者们教授越剧。周四她则出现在包河区文化馆,排练周末由安徽名人馆志愿服务队带来的公益戏曲演出。

作为当年合肥越剧团小学员戎惠娟的徒弟,许秀珍退休后才开始跟着老师学戏。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上世纪70年代轰动一时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在电影票只有2毛一张的年代,创下了高达2亿的票房。

“徐玉兰老师的宝玉深入人心,我看红楼学宝玉演宝玉,在老师辛勤培育下,我出演过整场《红楼梦》的宝玉,各式折子戏有几十折。”许秀珍感慨,作为越剧入皖的第三代,学习越剧丰富了她的退休生活,学戏演戏不断挑战自我,累并快乐着。

“现在我在合肥市老年大学代课,认真查找资料,学习各种流派唱段,把我的学习方法,心得分享给喜爱越剧的学生们,看着他们不断进步,优美的唱段声声悦耳,所有辛苦都值了。”许秀珍说。

年轻人在越剧中感受时尚与美感

如今,越剧让年轻人感受到了时尚与美感,《新龙门客栈》让“90后”青年演员陈丽君和李云霄迅速“出圈”。2024年3月,“君霄组合”来到合肥大剧院,带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立团之作”的越剧《五女拜寿》。这场演出开票后即被“秒空”,开场前,剧院内外,人气爆棚,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们排起长队。

去年年底,在合肥举行的首届“电影中国”戏曲电影大展上,《新龙门客栈》以年轻化的创新创作荣获“最佳戏曲电影”提名,陈丽君凭借“贾廷”这一角色荣获“最佳男主角”。

9月28日,“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将在安徽百戏城正式启动。越剧名家蔡浙飞等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将共同宣读艺术家宣言,并受聘为“中华戏曲传承推介官”。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越剧名家吴素英现场演出越剧《打金枝·闯宫》。

在合肥,高校成为越剧传播的新阵地,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戏曲社团中,总有越剧的一席之地。

越剧流派纷呈,每个流派的唱腔都有各自的特点。新时代条件下,越剧人始终坚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余佼佼

视频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张正朋 张怡然 杨倩雯 詹慈媛

制图 | 任志东 朱佩佩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合报玩转合肥融媒体工作室、合报图个明白融媒体工作室

一审 | 吴弘;二审 | 束芳;三审 | 许超众

来源:合肥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