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馆:谁在破产边缘挣扎,谁在闷声发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2:08 1

摘要:一家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养生馆门口,玻璃门上贴着“内部整顿、暂停营业”的通知。店内,曾经价值不菲的按摩床和艾灸设备已被搬空,只留下几张散落的会员协议。而在另一座城市,一家不足百平米的社区养生馆却顾客盈门,月营收稳定增长。

一家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养生馆门口,玻璃门上贴着“内部整顿、暂停营业”的通知。店内,曾经价值不菲的按摩床和艾灸设备已被搬空,只留下几张散落的会员协议。而在另一座城市,一家不足百平米的社区养生馆却顾客盈门,月营收稳定增长。

这样的对比正在全国各地的养生馆行业中上演。据统计,中国养生馆数量已超过240万家,市场规模达到约30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9.5%的高位。然而在这片繁荣背后,却是越来越多的养生馆陷入经营困境的现实。

在国外也如此,知名按摩连锁品牌HealthLand今年突然宣布暂停营业,超过20家分店暂时关闭,许多已购买配套的会员感到震惊和担忧。

冰火两重天

养生行业当前呈现出惊人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一方面,每天都有养生馆悄然关门歇业;另一方面,康养经济整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已达8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9.5万亿元。

这种分化现象背后是健康消费生态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康养产业消费趋势报告(2025)》显示,中医药康养、康养旅游、医疗康养成为市场份额最高的三大细分领域。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坚持三年以上长期策略的门店,平均利润率是急功近利者的2.7倍。

在需要沉淀的行业,快即是慢,慢反是快。市场仍在快速增长,只是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一边是90% 的养生馆挣扎在亏损边缘,平均寿命不足 3 年;另一边是头部品牌凭借创新模式实现年营收破亿,利润率高达 30% 以上。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背后,是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构与认知维度的颠覆。

90%亏损的背后

行业报告显示,近90% 的养生馆挣扎在亏损边缘,无数经营者陷入迷茫与焦虑。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1.同质化竞争

走在街头巷尾,养生馆如同流水线上的复制品:从空间设计到服务流程,从产品项目到技师手法,甚至宣传话术都惊人雷同。

以艾灸为例,全国超80% 的养生馆提供类似服务,但 90% 的门店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导致消费者难以形成品牌认知。

在美团平台上,理疗养生行业的TOP10 品牌订单占比仅 13.5%,市场高度分散。

这种“千店一面”的现状,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只能依赖价格而非价值,最终陷入“低价竞争—服务缩水—信任流失”的恶性循环。

例如,某市一条路半径500 米内聚集着 8 家主打 “古法艾灸” 的门店,雷同的服务项目最终演变成无休止的价格厮杀,毛利率以每年 8% 的速度递减。

2.高运营成本

租金和人力成本成为压垮中小养生馆的“两座大山”。

以80 平米的社区店为例,月租金普遍在 2.3 万元以上,加上两名技师的人力成本 1.2 万元,仅固定支出就高达 3.5 万元。

更严峻的是,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环境和服务品质的要求提高,装修成本从过去的5 万元飙升至 15 万元以上,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部分高端养生馆为追求“面子工程”,将 60% 以上的资金投入装修,导致开业后现金流紧绷,最终因后续运营乏力而倒闭。

例如,上海某养生馆投入60 万元打造 “禅意空间”,租金占营收 45%,最终因客群定位偏差,月均亏损 8 万元。

3.政策监管

国家对养生行业的监管日益严格。2025 年实施的《养生保健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提供针灸、推拿等服务的养生馆必须取得《中医诊所备案证》,否则将面临 10 万元起的罚款。

北京通州区某养生馆因无证针灸被查处,不仅被没收设备、罚款12 万元,负责人还被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广告监管趋严,2025 年上半年私域直播投诉中,虚假宣传占比高达 67%,河南 “雪之平口服液” 案等典型案例频发,迫使行业从 “野蛮生长” 转向合规经营。

4.消费者需求的代际更迭

年轻一代正在重塑养生消费市场。

00 后、90 后消费者对养生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按摩、艾灸,而是更青睐科技感、体验感和社交属性强的解决方案。

美团数据显示,2025 年线上理疗订单中,45% 来自 30 岁以下用户,他们通过 APP 预约服务、购买次卡,并要求门店提供私密空间和个性化方案。

例如,杭州某智能睡眠舱体验馆通过生物反馈技术调节脑电波,帮助快速进入深度睡眠,体验价399 元 / 次,复购率超 60%。

而传统养生馆因服务单一、缺乏数字化工具,难以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导致客源流失严重。

5.技师流失率与专业度双重挑战

培养一名合格技师的成本接近10万元,但行业平均离职周期仅14个月。更致命的是,许多员工在掌握核心技术后选择自立门户,直接成为原东家的竞争对手。

深圳某连锁品牌在南山区开设第三家门店后,周边五家中小型养生馆的客流量下降30%,其中三家老板均为该品牌前员工。

这种人才流失在技术层面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某品牌投入百万研发的智能按摩椅,因技师操作不规范导致30%的设备故障,客户投诉率飙升。

传统养生馆的“经验依赖”模式正在被科技颠覆。70%的店铺未能引入AI健康诊断、智能按摩椅等科技设备,导致服务同质化。

这种专业缺口在基层市场尤为明显。某县域养生馆因技师误判客户体质,导致其服用错误药膳后住院,直接赔偿28万元。此类事件加速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中医理疗师”岗位需求同比增长210%,但合格人才供给不足40%。

谁在破产边缘挣扎?

养生馆行业的倒闭潮并非无差别冲击,而是有选择性地淘汰那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经营者。

通过对大量倒闭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四类典型的濒危养生馆,它们各自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却最终走向相同的结局。理解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诊断自身问题,更能避免重蹈覆辙。

1,同质化竞争困局中的养生馆

同质化是压垮许多养生馆的首要因素。

同样的装修、类似的宣传话术、雷同的服务项目,最终演变成无休止的价格厮杀。没有技术壁垒的服务,毛利率以每年8%的速度递减。

这些门店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模仿成功者就能分享市场红利。然而,当所有门店都提供相似的服务时,消费者只能通过价格来做出选择,导致行业整体价值被不断拉低。

杭州某经络养生馆曾推出"99元享原价1980元全身护理",单日引流300人。然而,这种自杀式营销最终使门店口碑崩塌,被列入本地消费黑名单。

养生服务本质是信任经济,60%的客户流失源自价值感知落差。

当消费者发现"资深技师"实为培训7天的新手,热销套盒是贴牌三无产品时,信任瞬间崩塌。

2,成本结构失衡的重资产运营者

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决定养生馆的生存周期。

而倒闭门店往往陷入"重资产陷阱",某门店盲目跟风高端装修,投入40万元打造禅意风格,结果因客群定位偏差导致月亏10万元。

人力成本失控也是重要因素,部分门店因过度扩张导致员工数量超实际需求,工资支出占营收比例过高。

更严峻的是,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环境和服务品质的要求提高,装修成本从过去的5万元飙升至15万元以上,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部分高端养生馆为追求"面子工程",将60%以上的资金投入装修,导致开业后现金流紧绷,最终因后续运营乏力而倒闭。

3,数字化滞后的传统经营者

许多养生馆老板陷入了"专业自恋症",沉迷于"手法正宗""祖传秘方",却忽略了现实变化。

72%的新客通过抖音/小红书首次接触养生服务,而非街边招牌。

顾客决策链已重构:当用户搜索"肩颈理疗"时,竞争对手不是隔壁按摩店,而是抖音上点赞10w+的"办公室自救指南"视频。

传统经营者常陷入"三无困境":无用户画像、无行为追踪、无迭代依据。

数字化滞后进一步拉大了与传统养生馆的差距。

头部品牌通过AI检测设备实现"2分钟生成个性化调养方案",客单价从60元跃升至600元。这种智能化模式既满足年轻人对科技感的追求,又解决了传统推拿效果不直观的痛点。

而仍依赖手工操作和低价促销的门店,复购率不足20%。部分门店甚至因未及时升级设备,在2025年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提供艾灸服务的政策下错失市场机会。

4,过度推销透支信任的门店

过度推销同样消耗情感账户。

北京白领李薇吐槽道:"从进门开始就被推销,做完护理还要听半小时产品课"。

某知名连锁品牌内部数据显示,强制推销使客户生命周期从18个月锐减至3个月。

行为经济学警示:每增加1次非自愿推销,客户推荐意愿下降27%。

养生馆行业的核心价值本应是健康改善,但当销售成为首要目标时,客户关系就会被迅速破坏。

保健品私域直播领域的现状同样暴露了这一问题。

招商直播平台赚钱,经销商门店却不赚钱。员工底薪、社保、水电、门店租金等基础成本每月几乎都在5000元以上,而很多员工一个月连本带利也就卖出5000元的货。

健康私域直播的反转,不是偶然,而是粗放扩张必然付出的代价。

当风口褪去,那些被流量泡沫掩盖的成本漏洞、模式缺陷和信任危机,终究要有人买单。

谁在闷声发财?

在一片倒闭声中,一批养生馆却逆势增长,实现了业绩的倍数提升。

这些成功者并非侥幸存活,而是通过深刻的模式创新,主动适应了市场变化。

他们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转型范本,证明了即使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养生馆行业依然存在巨大的机会。通过分析这些成功案例,可以提炼出四类典型的创新模式。

1,数字化重构者

科技赋能传统养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养生馆生存的关键分水岭。

传统养生馆日均经过300人,但抖音能告诉你有107人搜索过"腰椎调理"——而你从未触达他们。这种数据洞察力的差异,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南京溧水区的"愈安堂"通过引入AI检测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客户到店第一步不再是冗长的问询,而是40秒的AI脉诊检测,生成包含气血、经络、脏腑状态的可视化报告。健康顾问从"销售员"转变为"数据解读师",用数据而非话术建立信任。

数字化不仅提升了转化率(新客转化率达45%),更将复购率从30%提升至75%,单月利润从亏损2万转为盈利10万。

杭州中医药文化数字健康生活馆则通过可互动、数字化、沉浸式的活动体验形式,将中医药文化生动地呈现给体验者,展现了传统中医药与数字科技碰撞产生的魅力。

这种创新体验不仅吸引了年轻群体,还提升了服务的科技感和专业度。

2,产品化创新者

从模糊服务到精准解决方案:传统养生馆模糊的"服务"正在被清晰的"产品"取代。

汉草华珍通过打造"体质调理套餐",将艾灸、推拿等服务与药食同源产品结合,推出"痰湿体质调理方案""气郁体质调理方案"等标准化产品,客单价提升至698元。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对技师个人经验的依赖,更通过数据追踪量化效果,客户可直观看到调理前后"疲劳指数"的对比,从而驱动主动复购。

方家铺子与中科闻歌合作的AI中医智能检测终端逐步部署于全国线下门店,为消费者提供"检测—分析—匹配"一站式服务。系统依托方家铺子全产业链产品库,针对不同体质智能推荐适配滋补品,实现"检测即服务、结果即方案"的高效体验。

这种产品化思维使养生服务从依赖技师个人能力的"手艺活",转变为可复制、可量化的"健康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商业价值和客户满意度。

3,社群化运营者

从单次交易到长期陪伴:深耕客户关系资产是另一突破口。

优质门店通过会员日特别权益、健康社群运营和转介绍裂变系统,实现客户年均转介绍达4.2人次。

苏州金鸡湖畔的"某某坊"建立了"健康管家"制度,每个客户配备专属健康管理师,并开设"银发养生课堂",免费教老人经络拍打操。这种深度客户关系构建,使得门店即使在行业低迷期也能保持稳定的客源和现金流。

员工IP化是另一转型路径。让技师从"服务执行者"变身"健康顾问",在抖音上以"区域+专业标签"命名,每日在服务间隙拍1条30秒手法教学。

深圳某艾灸馆推行"全员短视频日更",3个月积累3700同城粉,新客到店成本从89元降至9.8元。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还增强了客户对技师的信任感和黏性,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4,轻资产破局者

成功案例往往低成本试错与快速迭代,普遍采用轻资产模式,社区轻养馆、合伙人制(技术入股省底薪)和集采平台(成本直降30%),将启动资金压缩至10-15万元,3个月即可回本。

淘中医平台及其旗下品牌泥掌门经络养生馆,通过成功的实践和成熟的运营经验,为美业转型中医化提供了创新范例,同时为创业者带来了0成本的高回报机会。

旅居康养等新兴赛道正在崛起。泰康之家已经投资布局37城46个项目,累计接待客户近30万人次。这种"养身"又"养心"的双重体验,为康养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成为企业切入康养赛道的"快速入口"。

修源正康健康管理中心则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开创"中草药现代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依托集团在中草药研发与健康产业的深厚积淀,通过数字化运营重构健康服务场景,为全民提供高效、精准、便捷的数字化赋能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在行业寒冬中孕育新生

2025年养生馆的倒闭潮,表面看是市场萎缩的危机,实则是行业进化的契机。

那些被淘汰的,往往是固守旧模式、拒绝改变的业者;而能够在寒冬中存活甚至逆势成长的,必定是勇于自我革新、主动适应变化的经营者。

养生馆行业的未来不属于投机者,而属于那些真正理解健康本质、尊重专业价值、坚持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对仍在坚持的养生馆经营者而言,当下最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技巧和策略,而是根本性的思维革命——从"做生意"转向"做事业",从"追逐风口"转向"创造价值",从"短期盈利"转向"长期共生"。

行业的冬天也是孕育新生的季节。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市场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需要不断打破固有的认知,完成自我的进化。从今天起,别再向外抱怨了。向内看,审视自己,然后,做出改变。"

这场倒闭潮过后,留下的将是一个更加健康、专业、有生命力的养生服务行业,而那些在变革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将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文/左前峰)

来源:经理人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