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文学奖的野望:探访2025年布克奖终选现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22:00 1

摘要:黄昏的伦敦,大伙儿在南岸中心等待2025布克小说奖终选名单揭晓。评审会主席、爱尔兰小说家罗迪·道伊一落座皇家节日大厅,就笑着说:“终选一评完,我就用粤语文了个身:‘再也不要了’!”他说,如今终于回到正常生活,可以把过去大半年没空去看的音乐现场补回来。

黄昏的伦敦,大伙儿在南岸中心等待2025布克小说奖终选名单揭晓。评审会主席、爱尔兰小说家罗迪·道伊一落座皇家节日大厅,就笑着说:“终选一评完,我就用粤语文了个身:‘再也不要了’!”他说,如今终于回到正常生活,可以把过去大半年没空去看的音乐现场补回来。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布克奖在伦敦揭晓终选名单,图为主持人(左一)与五位评委在揭晓前交谈。主办方供图

2025年的布克奖首次将终选名单的揭晓办成公众活动,皇家节日大厅的舞台被布置成一间开放的书房,书架用绿植和书籍做布置,五位评委依次坐上台来,气氛自然轻松。1993年的布克奖得主罗迪·道伊身着深色外套,整场活动期间松弛坦诚,自嘲不断;美国演员莎拉·杰西卡·帕克穿着背带裙,刚落座时略显紧张,还将对小说作品的评语事先写到了卡片上,随着与台上几位评委聊开来,她才逐渐展现出机敏与调侃本色;身穿绿色长裙的美国小说家凯莉·里德、尼日利亚作家阿约巴米·阿德巴约,以及整场贡献作品透析的英国文学评论家克里斯·鲍尔,一起构成亲切的课堂感。

后来道伊在席间提起,各位评委聚会讨论作品的过程,与他早年在学校教书的经历颇为相似。布克奖总裁盖比·伍德则把公布终选名单这场活动形容为一次社会实验。这个夜晚确实既呈现出秩序感,也具有开放性和即兴表达。

英语小说年度六强

2025年布克奖的六部终选作品。主办方供图

五位评委从153部长篇小说中挑选出13部初选入围小说,再从中选出六部终选作品:美国作家苏珊·崔的《探光》(Flashlight)、印度作家基兰·德赛的《索尼娅和森尼的寂寞》(The Loneliness of Sonia and Sunny),美国作家凯蒂·北村的《试演》(Audition)、美国作家本杰明·马克维茨的《我们的余生》(The Rest of Our Lives)、匈牙利/英国作家大卫·萨拉伊的《肉体》(Flesh)和英国作家安德鲁·米勒的《寒冬大地》(The Land of Winter)。

《我们的余生》讲述了一位中年学者在家庭解体后的公路旅行,莎拉·杰西卡·帕克认为这是终选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她看着其他评委没有打草稿就能自如表达,表示自己很受挑战,接着掏出一堆卡片,读出事先写下的感受:“它有一种优雅,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小说,里面有一些瞬间和场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幽默与惊奇,同时又常常带着沉重的心绪。”

帕克还提到了《寒冬大地》,这部以1962至1963年英格兰严冬为背景的故事。她说这是2024年12月自己最先收到的一本书,故事里的两对新婚夫妇,被困于雪地和彼此的关系之中。帕克一开始读就手不释卷:“天哪,这才是真正的小说。那一刻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评委工作,但这本书让我立刻沉浸其中,让阅读重新成为一种单纯而满足的体验。语言精确得令人无法退却,即便内心有些不稳定。”

罗迪·道伊接过话头说,这本书让他想起乌克兰作家安德烈·库尔科夫(Andrey Kurkov)的一部近作:形式上像战时日记,描绘非常细腻具体的场景;人物身处痛苦,生活似乎停滞,但正是这种“无事发生”的日常构成了生命。两部作品的文字都如同雪景玻璃球:轻轻摇晃,人与环境自然而然地流动。全书反复出现的“雪”的意象,既是自然环境的阻力,也是人物内心世界的隐喻。

布克小说奖自1969年首次颁发以来,一直是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2014年,评奖规则做出调整:往届入围作品仅限不列颠及联邦国家,而现在,只要是在英国出版、用英语写作的小说,作者国籍不限。2025年参评作品要求以英语创作、在英国或爱尔兰出版,出版时间为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

回顾布克奖的发展轨迹,2018年在纪念布克小说奖创办50年而颁布的“金布克奖”活动上,评审之一、英国书评人罗伯特·麦可克鲁姆曾回忆,从几十年前的布克奖提名可见,当时的小说创作仍是“男子俱乐部”,文坛格局与创作趋势随着社会与政治环境不断变化;快进到本届评奖,六位终选作者三男三女。

此外,曾任2016年布克小说奖评委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指出,在英国社会语境下,以“后殖民写作”为主题的作品呈增长趋势,而“金布克奖”得奖作品《英国病人》正是这一趋势的注脚。2025年入围的基兰·德赛新作《索尼娅和森尼的寂寞》,同样延续了这一传统。小说家凯莉·里德认为谈论这部作品很难,其丰富性在于“既包含了时代性的东西,又包含了很寻常的家庭叙事”。她尤其赞赏这部横跨世代的小说,在爱情故事的外壳下,展开关于阶级、种族、国家认同与孤独的宏大叙事,“一本书抵得上五本书”。

苏珊·崔的《探光》是又一本横跨时空的入围小说,书中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探讨创伤与地缘政治。年初,2025国际布克小说奖评审会主席、小说家马克斯·波特曾对我说:“快速浏览一本书来了解它的特点和静下心细读,完全是两种体验,就像开车穿越一片风景,与步行深入其中、亲身感受土地的质感截然不同。”本届布克奖评审会主席罗迪·道伊在谈论《探光》时也使用了类似比喻。他表示,这部作品最初难以啃读,可一旦进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其“接近19世纪意义”的气势;最终读完全书,仿佛“横穿苏格兰高原般令人满足”。

《探光》的写作由短篇扩展而成,融入了家庭戏剧、成长故事、学术讽刺与地缘政治元素。评委们特别点出了小说中人物的厚度:“三位主要角色刻画得极为立体,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追随他们的命运。”评论家克里斯·鲍尔引用卡尔维诺曾说的:好的故事并不一定要完全说完,“《探光》的开放式结尾正体现了这一点。”

读小说是一种社交行为

2025年布克奖的六部终选作品的作者。主办方供图

从评委们的描述来看,评审过程像是一个有意思的读书俱乐部:“读书本来是非常私人、孤独的体验,但当我们把各自的私人阅读带到同一张桌子上时,却产生了非常有趣的化学反应。”评审期间大家启用了“红绿灯系统”:评审会每个月聚一次,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在共享的电子表格上做标记;当某本书有三人标了绿色,该作品就自动进入讨论范围。鲍尔说,为保证讨论的公平性,评委之间会建立流程。“有些作品需要两次阅读才能看出门道;有时候就是要分清哪些值得保留,哪些该淘汰。”

帕克表示,评选初期,每次书寄到家里时,她丈夫都会帮她搬箱子,还会让她猜里面有多少本书。当他听到数量时,总会感叹“噩梦一样”,这时她会回答:“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道伊却坦承,把153本书全都读过一遍的过程,有点像赶公交车:第一辆车还没停定就下车,站到平地上脑子还是晕的,但双脚已经要去赶停在前面的那趟车。他表示,这段经历是好,但也提醒了自己“人也不是非要阅读不可”。

他说最终敲定的终选名单中,风格跨度“从怪异、疯狂,到传统、美丽都有”。六部作品,既有深刻的社会与心理描写,也探讨了跨文化与身份认同,作品将读者的视野从威尼斯延伸到纽约,从印度到英格兰西部乡村。正如评委们所言,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远离曾经称之为家的地方,显得漂泊无根。

但道伊认为这六部作品也有共通之处:作者们完全掌握了语言、节奏和技艺;每位作者都创作出了只有自己才能写出的小说。“更重要的是,它们以独特方式展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相处:去爱、寻求、理解、保持距离、容忍或逃避。换句话说,这些小说既写作精湛,也极具人性。”

五位评委表示,尽管终选是一致通过的决定,评完之后大家的情绪还是有点低落,毕竟割舍掉了一些很优秀的作品。道伊说,自己因此跑到酒馆里去消愁,然而发现“连酒杯也长得有点伤心”。

鲍尔认为,读小说是一种社交行为,即便这些书多么抽象或与当今世界看似无关,你都能看到它们与世界文化的联系。道伊转而谈论评奖的主观性:五个评委在一起,只能代表五种主观性的糅合,客观性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作出最好的判断”。他举自己1993年获奖的经历为例:得奖后他发现当时五位评委,只有三位选了他。“假如在座的评委换了一个人,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2025年的布克奖发布了六部短片,由知名演员演绎入围书籍的片段。在终选名单揭晓的现场活动上,英国演员路易丝·布里利(曾在《神探夏洛克》中出演莫莉·胡珀)和阿尔弗雷德·伊诺奇(曾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饰演迪恩·托马斯)为入围作品进行了节选朗读表演。小说家马克斯·波特年初向我提起,好友萨曼莎·哈维2024年凭借《轨道》获得布克小说奖后,他观看了演员威尔·波尔特朗读她小说片段的视频:“尽管我之前已经读过那本书好几次,但听他朗读的那一刻,我仿佛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空间站里那些角色的孤独,那种体验是我自己阅读时没有获得的。”他认为,书籍就应该“出圈”,被更多人看到、听到、感受。他说:“说到底,只要能让书卖出去,那就是好的方式。”《轨道》获布克奖后的销量印证了“出圈”的意义:首周英国印刷版销量超2万册,为布克奖史上销售最快的作品,同时还登上英国畅销榜、领跑Audible有声书及亚马逊各类榜单。

世界继续前行,而文学则成为我们用来描绘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每年的布克奖终选入围作品中,总有一部复杂而宏大的叙事作品,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小说。2024年的例子是蕾切尔·库什纳的《造湖》(Creation Lake)。然而,薄薄一本、更像长诗的《轨道》,因其“像看不腻的日出”,可以反复阅读,恰好符合当时评审会主席埃德蒙·德瓦尔所说的那种“打动我们的书、具有宽广性和共鸣感”的口味,因此最终赢得了2024年的布克奖。本届评委的最终选择如何,结果将在11月10日布克奖颁奖礼上揭晓。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张璐诗

责编 刘悠翔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