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煤海焕新颜,山东能源永新煤矿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1:54 1

摘要:新疆库车市一路向北,穿越重峦叠嶂红砂岩,217国道98公里处,天下脚下永新煤矿。一群年轻技术员在智能化操控中心轻点鼠标,井下采煤设备有序运转——这座曾被贴上“偏远”“留不住人”标签的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永新煤矿,正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

新疆库车市一路向北,穿越重峦叠嶂红砂岩,217国道98公里处,天下脚下永新煤矿。一群年轻技术员在智能化操控中心轻点鼠标,井下采煤设备有序运转——这座曾被贴上“偏远”“留不住人”标签的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永新煤矿,正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年前,《今非昔比,永新煤矿变化在哪里》记录了这座戈壁矿井的蜕变历程。而今走进永新煤矿,智能化操控中心大屏实时更新着井下生产数据,党员突击队活跃在采煤一线,矿区绿化带郁郁葱葱,职工公寓楼里传来欢声笑语……无不展示着他们的新变化。

2025年5月21日,一个标志性节点被载入矿井发展史册——永新煤矿顺利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Ⅱ类初级智能化煤矿验收,新疆地区又添一个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新标杆。

智能化建设,矿山装上“智慧大脑”

智能化矿山建设是永新煤矿2025年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今年5月19日至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联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新疆局,对永新煤矿智能化建设展开全面“体检”。

验收过程中,专家团队深入井下现场,对采掘系统、机电系统、地质保障系统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查验。在智能化操控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井下设备运行参数和作业场景。

“9大智能化系统均满足验收要求。”验收专家组宣布结果时,矿长刘太坡的脸上露出欣慰笑容。这标志着该矿智能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减人、提效、增安”三大目标。通过智能化改造,该矿主运、通风、压风等固定岗位均实现了无人值守和远程控制,累计减少岗位用工50余人。

“我们将以此为起点,锚定更高标准。”刘太坡在验收现场表示,矿井将持续加大智能化投入力度,深化各系统间融合应用,完善智能化管理体系,向更高水平智能化矿山迈进。

管理升级,双轮驱动提质增效

管理与技术如同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双轮。2025年6月,永新煤矿迎来管理升级的重要里程碑——顺利通过“三体系”贯标认证。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通过,标志着该矿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道路上迈上新台阶。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专家组通过“听、查、看、访”等方式,对矿井管理体系进行了全方位“体检”。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6月20日,永新煤矿按期完成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现场核查。为做好这项工作,该矿成立了工作专班,将16项申报要求分解为28项具体任务清单,实施“日调度、周总结”的动态管理机制。推行“内涵+朴素”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开展精品工程、精品巷道、精品硐室创建活动,先后创建了2A303工作面、3A201主运巷、三采配电所等9项精品工程、精品硐室,聚力创建安全智能、精干高效的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

在降本增效方面,永新煤矿深耕“提素质控小本,日积月累创大效”理念。矿区内,节约每一度电已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设备维修车间,工人们创新改造闲置设备,仅支架运输费一项每年就节约400余万元。

该矿副总经济师李建胜表示:“此次认证既是对我们管理水平的全面检验,更是推动管理升级的重要契机。我们将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推动矿井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人才强企,戈壁矿井变身人才洼地

曾几何时,永新煤矿面临“招聘职工来多少走多少”的尴尬。2020年招聘的27名工人和2名大学生全部离职。但如今,这里却成为人才聚集的洼地。

2024年招聘工人35人无一人离职,招聘大学生17人仅1人离职。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该矿在人才建设上的持续投入。

该矿为每位职工搭建成长平台。人力资源打破岗位壁垒,技能培训转化率超90%,让“人力”真正转化为“人才红利”。目前,90后、00后大学生已成为矿井主力军,90后管理人员占17%,00后管理人员占2.4%,其中已有2人走上副科级、科级岗位。

“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成长机制留人等策略的落实到位,使得永新煤矿吸引力倍增。”一位矿区负责人表示。昔日被年轻人视为畏途的戈壁矿井,如今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党建融合,红色力量激活生产一线

在永新煤矿,鲜红的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今年以来,该矿创新实施 “聚·融-永新”党建品牌,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矿井组建起一支支红色攻坚力量:8支党员突击队、7个党员责任区、5个党员先锋岗,成为攻克重点任务的“特种部队”。

“智能化建设党员突击队”在验收前连续奋战,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一级标准化矿井创建突击队”对照标准逐项整改,现场和资料已具备迎检条件。“绿色矿山突击队”完善喷淋系统,对边坡进行植被修复,种植乡土树种2000余棵,矿区绿化率显著提升,8月22日顺利通过了新疆自治区绿色矿山验收。

在降本增效战场,机关党支部的“党员控本责任区”通过精细化管理,1-8月份实现降本4930余万元。他们整合7处露天料场,创新打造“旧料巴扎”,分类整理闲置物资,在新疆能化公司协调下与兄弟矿井联动调剂,盘活了大量沉睡资产。

采掘联合党支部的“精采细采党员责任区”则优化开采工艺,1-8月份多回收煤炭1700余吨,创效90余万元。党员先锋岗的示范引领,让“红色生产力”在戈壁矿井蓬勃生长。

暖心关爱,发展成果惠及每位矿工

永新煤矿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生产报表上,更融入每位矿工的日常生活。该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码上办”诉求响应平台,整合职工关注的薪酬福利、权益保障等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矿区,“暖心工程”让职工幸福感显著提升:150余名职工喜迁一室一厅“小别墅”;烧烤夜市、掌上餐厅、快递存放室等便民设施相继投用;通勤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舒适度大幅提高。

在后勤保障方面,生活设施优化、通勤便利提升等举措稳步落地。矿区内,“健康驿站”“暖心驿站”成为职工休闲好去处;文体活动中心设施齐全,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矿综合服务中心的以“最美独库公路、最暖山东能源”为主题的独库公路志愿服务先锋岗,巧妙结合当地旅游发展,搭建“聚·融-暖新”服务驿站。自独库公路开通以来,累计服务游客600余人次,响亮地打出社会公益品牌。

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他们还巧妙发放煤炭销售传单,拓展销售渠道,已对接2家意向客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戈壁小矿的开放创新思维,让传统煤矿企业焕发新活力。

从智能化验收现场走出来,永新煤矿党总支书记、矿长刘太坡指着矿区东侧一片新栽的树苗说:“绿色矿山建设党员突击队今年种下的3000棵树,就像我们矿的新生力量,正在戈壁扎下深根。”

不远处,一群刚下班的青年职工说笑着走向通勤班车。而在矿区的另一端,党员控本责任区的成员们正在“旧料巴扎”清点物资,为矿井降本增效寻找新的空间。这座曾经面临人才流失、管理挑战的戈壁煤矿,如今在智能化浪潮中焕发新生。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段修功 李超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