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小面”这四个字,现在不只是路边摊的蒸汽和辣油味,它正被一条智能传送带送进中东富豪的厨房,也悄悄爬上了罗永浩的直播间,8分钟卖掉10万盒,比你刷两条短视频还快。
“重庆小面”这四个字,现在不只是路边摊的蒸汽和辣油味,它正被一条智能传送带送进中东富豪的厨房,也悄悄爬上了罗永浩的直播间,8分钟卖掉10万盒,比你刷两条短视频还快。
别急着咽口水,我们拆给你看,它到底怎么从一碗街头碳水,变成年产值78亿的“重庆新芯片”。
先说最扎心的——保鲜。
以前袋装面一煮就烂,像失恋,口感全毁。
西南大学和大渡口区干脆搭了个“重庆小面研究院”,鼓捣出“微冻锁鲜”:零下2℃微微冻住面条,水分结成冰晶小针,18个月后下锅,依旧弹牙,像刚和老板吵完架出锅的那一碗。
别小看这技术,它让预包装复购率冲到42%,比很多奶茶品牌还高7个点,等于每两个买过的人里就有一个回头客,谁还说方便食品没灵魂?
产能更疯。
产业园二期直接上了5条智能化产线,2025年产能翻三倍,相当于每天多挤出900万包面,足够让全重庆人早中晚连吃一星期。12家配套厂跟着搬家,辣椒、花椒、酱油、醋、打包盒、物流车,一条马路全搞定,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库不超过800米,连货车司机都能省半箱油。
出口数据更离谱。
迪拜土豪店日均200碗,别嫌少,那边一碗卖到48迪拉姆,折合人民币94块,照样排队。1—8月出口额1.2亿元,同比增长85%,海关小哥说报关单上“chongqing xiaomian”出现频率仅次于“laptop”。
中东人吃辣的本事被低估,他们拿小面当party主食,辣到流汗才算给客人面子。
口味也被AI拿捏。
井谷元搞了个“AI味觉系统”,把全网2000万条吃面评价喂给算法,华东人怕麻就减花椒,华南人爱甜就加椰浆,连贵州人想加酸汤子都能一键生成配方。
上线两个月,轻麻版华东销量涨160%,椰香版在广东直接卖断货,老坛酸菜看了都沉默。
最接地气的是“小面师傅”认证。
市里给500家门店装上物联网油锅,油温、煮面时间、辣度值实时上传云端,一旦偏差系统就喊“老板,面软了!
”标准化达标率飙到92%,以后你在北京胡同吃到的,和重庆梯坎下那碗,误差不超过0.3克盐、2秒火候,社恐患者不用专门飞重庆打卡。
原料也硬气。
綦江新建3个辣椒深加工厂,本地采购占比从35%拉到58%,去年还在担心“海椒涨价面就涨”,今年直接反向操作,把价格压回三年前。
更卷的是浇头,分子料理团队整出“气泡豌豆”,一口爆汁带气泡感,00后试吃好评率89%,说像“辣条和雪碧在舌尖结婚”,听着离谱,吃完真香。
冷链最后一环,顺丰直接建西南小面专用仓,48小时全国直达,乌鲁木齐的哥们下单第三天就能煮上,牛油凝固层比机票还薄。
政府更下血本,出台“高质量发展十条”,数字化改造最高补贴500万,等于白送一条智能产线,老板们连夜把账本拍在桌上:干!
到2026年,这碗面要干到150亿规模,带动60万人就业,相当于每30个重庆人就有一个靠小面吃饭。
下次再有人吐槽“重庆只有火锅”,把这篇文章甩给他:火锅是城市名片,小面才是偷偷长大的隐形航母,辣油一泼,全球买单。
来源:非凡高山E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