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进行了约45分钟的演讲。他的衣领上佩戴着一枚醒目的徽章,上面印有一个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在内塔尼亚胡演讲时,众多联合国会员国代表起身离席以示抗议,代表席顿时变得空空荡荡。这些退场代表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非洲国家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进行了约45分钟的演讲。他的衣领上佩戴着一枚醒目的徽章,上面印有一个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在内塔尼亚胡演讲时,众多联合国会员国代表起身离席以示抗议,代表席顿时变得空空荡荡。这些退场代表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非洲国家以及一些欧洲国家。
与此同时,以色列代表团以及内塔尼亚胡请来的亲友团则全体起立,大声鼓掌。
会场之外,也有抗议者挥舞着巴勒斯坦旗帜并高呼口号,要求停止美国对以色列的所有援助,而另一边,则有人挥舞着以色列国旗表示支持。面对这种分裂的现场,内塔尼亚胡的演讲策略之一,就是引导人们关注他胸前那个小小的二维码。
内塔尼亚胡佩戴这个二维码并非随意之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根据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的介绍,这个二维码链接到的是所谓“哈马斯所犯下暴行的相关视频”。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向与会代表发出直接呼吁:“我请你们拿起手机,放大,你们就会看到我们为何而战,为何我们必须胜利。一切都在这里。”
他特别强调,“世上很多人已经不记得10月7日了”,这里他指的是2023年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反抗突袭。通过扫描二维码,内塔尼亚胡希望能够让观看者直观地理解以色列为何在加沙地带采取军事侵略行动,以及为何坚持必须取得胜利。
从技术层面看,这个二维码充当了一个数字门户,将联合国大会现场的观众与存储在云端的相关视频内容连接起来。当与会代表或任何在场人员使用智能手机扫描徽章上的二维码时,手机会自动跳转到一个包含视频内容的网页或平台。这些视频据称记录了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反抗突袭以色列的事件。
内塔尼亚胡及其团队选择二维码这一形式,反映了他们希望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直接、不受中介过滤的信息传递。在联合国这一多边外交场合,这种直接通过视觉内容进行沟通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外交演讲模式,试图通过情感冲击来影响国际舆论。
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还透露了另一个技术应用:在加沙地带的扩音器正在实时播放他在联合国的发言内容。这一做法旨在向被扣押人员和哈马斯传达信息。
据报道,内塔尼亚胡通过扩音器向加沙地带喊话:“我是总理内塔尼亚胡,正在联合国现场向你们讲话。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你们。以色列人民与你们同在,我们不会动摇,我们不会休息,直到把你们全部带回家。”
同时,他向哈马斯发出警告,要求“立即释放被扣押人员”,并威胁说“如果你们这么做,就能活下去;如果不这样做,以色列就会追捕你们。”这种将联合国演讲同时向冲突地区广播的做法,创造了一种跨越地理界限的奇特传播场景。
内塔尼亚胡在联大演讲中不仅聚焦于二维码和加沙局势,还广泛谈及了地区安全议题。他展示了一张当前形势的地图,特别提到了针对黎巴嫩真主党的传呼机爆炸事件,以及与伊朗“持续12天的战争”。他还感谢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大胆果断的行动”。
在内塔尼亚胡的叙事中,他试图将以色列的敌人塑造为整个西方世界和联合国的共同敌人,内塔尼亚胡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残忍地杀害了美国人和欧洲人呢?”他自己给出的答案包括“基地组织、哈马斯、真主党,还有伊朗”。这种框架设置旨在为以色列的行动争取更广泛的政治支持。
关于加沙城的人道主义情况,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称,已有约70万巴勒斯坦人离开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并向南撤离。针对以色列“故意针对平民”的指控,他表示“事实恰恰相反”,并声称以色列已经散发了“数百万份传单和数百万条短信”,要求平民撤离。然而,哈马斯方面对此进行了反驳,称离开的人不足30万。这种数据上的争议凸显了冲突双方在信息传播中的巨大分歧。
内塔尼亚胡的演讲和二维码策略发生在国际社会日益支持巴勒斯坦的背景下。就在他演讲前几日,法国、比利时、安道尔、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等国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也已作出同样宣布。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明确表示,“两国方案”是实现中东和平的唯一选项。古特雷斯强调,“选择一国方案吗?让数百万巴勒斯坦人面临被驱逐、占领、压迫和歧视,在自己的土地上丧失基本权利?这在21世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这一国际趋势使得内塔尼亚胡的二维码信息传播更具紧迫性,他试图通过展示10月7日哈马斯反抗以色列的视觉证据,来抗衡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建国日益增长的支持。
从传播学角度看,内塔尼亚胡的二维码尝试代表了数字时代政治沟通的新形式。它绕过传统媒体过滤,直接向国际观众提供信息,试图通过强烈的视觉内容引发情感共鸣。
然而,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多个因素:观众的事先立场、对视频内容真实性的判断,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暴力影像的接受程度。在联合国这一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中,二维码内容可能被支持者视为确凿证据,而被批评者看作是一种宣传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内塔尼亚胡选择在联合国这一象征全球治理的场合使用二维码,反映了当代外交中视觉叙事日益重要的趋势。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政治行为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强烈、简洁的视觉信息来突破舆论噪音。
然而,这种依靠暴力影像的传播策略也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
首先,脱离具体背景的暴力影像可能会简化复杂的历史和政治现实,强化二元对立叙事。其次,这种传播方式可能会激起更多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思考,这并不利于冲突的持久解决。第三,暴力视频可能会对观看者造成心理创伤,特别是在没有适当预警的情况下。
尽管存在这些伦理关切,以色列依然我行我素,内塔尼亚胡团队显然认为,向国际观众展示这些视频的潜在收益大于风险。在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强烈的视觉内容可能是争夺国际舆论关注的有效手段。
从历史角度看,内塔尼亚胡的二维码策略延续了冲突各方利用新技术试图影响舆论的传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宣传海报,到越南战争期间的电视报道,再到社交媒体时代的短视频,技术创新一再改变着冲突叙事的传播方式。二维码作为一种低门槛、高便捷性的技术,使政治行为者能够直接将受众与多媒体内容连接起来。
在联合国演讲这样的重要场合,这种技术应用标志着数字工具已成为高端外交的一部分。然而,与所有技术工具一样,二维码本身是中性的,其政治效果取决于内容的选择和使用的方式。
扫描内塔尼亚胡胸前的二维码,人们看到的远不止是一段段记录掐头去尾的暴力事件的视频。这些视频是一个精心策划的信息体系的入口,旨在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侵略行动提供所谓合法性的辩护。通过二维码这一数字门户,内塔尼亚胡试图让国际社会直接面对10月7日哈马斯反抗以色列的所谓残酷性,从而影响关于巴以冲突的国际舆论走向。
在联合国大会这一全球舞台上,二维码成为连接物理会场和数字内容、过去暴力和当前军事侵略行动的桥梁。然而,这种传播策略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各国代表和国际社会如何解读这些视频内容,以及是否接受内塔尼亚胡所倡导的片面的叙事框架。
在演讲的最后,内塔尼亚胡再次强调“我们为何战斗,以及我们为何必须胜利”,提醒观众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得答案。这一刻,传统外交演讲与数字传播技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政治沟通形式。无论人们对内塔尼亚胡的政策持何种立场,他的二维码策略都反映了当代政治沟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在信息时代,权力不仅依赖于军事力量或经济资源,还依赖于塑造叙事和影响认知的能力。内塔尼亚胡胸前的那个小小的二维码,正是这种新型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
来源:大象看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