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郓城县郓州街道的社区|水浒社区、文汇社区和唐塔社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21:03 1

摘要:该社区为古十一村之一。元时名曰敦化村。陈氏始祖兴戌燕后,即于是而居焉。三世祖守谦因守京师南城有功升顺宁知府后以工部尚书致士。归里后而成于此,传数代更名陈家路口,简称陈路口。

水浒社区

【沿革】该社区为古十一村之一。元时名曰敦化村。陈氏始祖兴戌燕后,即于是而居焉。三世祖守谦因守京师南城有功升顺宁知府后以工部尚书致士。归里后而成于此,传数代更名陈家路口,简称陈路口。

清末属郓城县南关厢里。1928年隶属城县一区河口乡,19401958年仍归一区。1958年初为城关镇辖,同年秋隶宋江公社陈路口大队。1965年改为城关公社,1984年初改为陈路口村民委员会,隶城关镇,1985年改隶郓城镇,2004年9月8日改为水浒社区居委会,属郓城镇。

【地理位置】社区位于旧城区西南0.5公里,城市的扩展使该村已变为新城的一部分,规划中的城市中心街一西门街将陈路口分成东西两部分,村前的金河路是县城的繁华街道,南临宋江武校,北靠郓城外贸,东临县农机厂,西与夏张庄接壤。

【自然状况】社区处城乡结合部,村前土地平坦,绿树成荫,松柏茂密的樊氏祖林是休闲练体的好去处,西南边郓城镇开发区三角广场是人们早晚散步游玩谈心的好地方。

【姓氏与人口】2002年社区共有陈、李、王、刘、曾、杨、宋、郭、张、白、赵、马、霍、肖、祝、郝16个姓氏,其中陈姓210户603人,据陈氏祖谱《陈玉神道碑铭并序》中所载,陈氏始祖兴公赠大中大夫济宁路总管,为轻车都尉追封颖川郡,在元朝自单父迁始居仁厚里之敦化村著兵籍后改名陈路口。现已传至二十七世距今已有700余年李姓11户52人,李氏世祖裕隽,诰封文林郎,约在清康熙三十年左右,由济宁迁此:刘姓共8户32人刘姓又分为2部分,一是东路口刘姓是从徐州迁居于此,二是西陈路口刘姓是从郁胡同投亲迁此。其他姓氏共有58户167人全村姓氏均为汉族,2002年底总人口为287户85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至2004年9月8日改为水浒社区居委会时,境内有党政企事业单位共19个,约2000户7000人。随着城市的扩展,该社区早已成为城乡结合部,并进而向市中心的趋势发展,机关单位及经商者不断买地建房,村庄范围逐渐扩大,据2002年人口普查时统计,属该村范围的多达725户3900人。

大事记

1947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刘邓大军过黄河驻扎该村攻打郓城,村民积极支援。

文汇社区

【沿革】清末属郓城县西关厢里,1928年隶郓城县一区徐屯乡。1940—1958年仍归一区,1958年初为城关镇辖,同年秋属宋江公社和睦里大队。1965年改属宋江公社。1978年与王庄合成刘孟庄大队。1984年初改为刘孟庄村民委员会,仍辖刘孟庄、王庄2村,归城关镇。1985年改属郓城镇至今。2004年12月8日成立文汇社区居委会。

【地理位置】该社区位于县城临城路西段,南至陈路口,西至张兴庄,北与王花园隔河相望,东至王庄,村北有西沙河,为刘孟庄村民委员会驻地。

【自然状况】境内地势平坦,西沙河从村北穿过,水利条件优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植小麦、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地处城区,发展工商业条件优越,2002年全村占地总面积1075亩,其中耕地面积为320亩,工业占地350亩,学校占地120亩,村庄占地250亩,其它占地35亩。

【姓氏与人口】社区共有刘、王、李、、牛、魏、任等7个姓氏406户1452人,均属汉族。社区境内有党政企事业单位8个共5000余人。

刘孟庄

【沿革】刘孟庄位于县城临城路西段,是刘孟庄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刘氏族谱》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刘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郓邑南门里育贤街居住。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复迁此定居,当时有孟氏在此开店,共议村名为刘孟庄。隶属沿革见文汇社区居委会。

【姓氏与人口】全村共有刘、王、李、梁、牛、魏6个姓氏。刘氏祖于明朝正德年间(约1506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2002年有305户1020人;王超魁于1955年由江苏省丰县迁此定居,2002年1户4人;王洪斌于1970年由郓城镇董店迁此,2002年共1户4人;李印岭于1978年迁此,2002年1户4人:李月岭于1938年从济宁长沟迁此,2002年共3户12人;梁衍西于1990年从郓城西关迁此,2002年1户4人;梁衍涛于1963年从郓城镇梁何庄迁此,2002年1户3人牛继通于1982年从丁里长于迁此,2002年共1户5人;魏同义于1962年从大人乡魏垓迁此,2002年共3户12人。2002年全村共317户1068人,均为汉族。

【郓城县水浒武术学校】郓城县水浒武术学校是李文祥于1989年创办的一所亦文亦武规范化管理的武术学校,占地1.4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并建有练武厅3座,放像厅1座,配有大型壁镜,文化课开设小学、初中、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全日制学校的课程,武科开设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摔跤、拳击等4个专业,共有教职工40人。该校自建校以来,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技术精淇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众多的文武兼备的武术优秀人才,并与全国50多个单位签订人才输送合同,为各类武术馆校、大专院校、石矿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优秀教练员、保安人员409人,其中有74人升入大专院校。1998—2002年输送人才68人,其中15人升入大专院校。

【郓城县树人中学】郓城县树人中学始创于1995年,已有高中部31个班、初中部23个班、小学与幼儿总部各2个班,共有学生5600余人,已成为菏泽市规模最大的一所民办中学。

该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积极发展学生音体美特长,开设英语、日语、俄语供学生选学;树人中学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近9年,共向国家输送大学本、专科学生2000余人,三次获郓城县人民政府颁发的“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荣誉,3次获县教委“一等奖”和“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暑假开学后,学校领导率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并积极推行魏书生和江苏详思中学的先进管理与教学经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21世纪能够大有作为的人才。董事长刘建伦,校长仝相乾。

高王庄

【沿革】赵氏建村。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祖从山西太原府迁濮州城东南45里建村,名曰硷坊。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此定居,时名五福檀赵庄。后赵氏无人,宣德年间(1426—1435年)改村名王庄。大隶属沿革见文汇社区居委会。

【自然状况】1985年耕地260亩。2002年,全村占地220亩,其中耕地80亩,工业占地50亩,村庄占地50亩,其它占地40亩。

【姓氏与人口】全村共有王、李、任等3个姓氏。王氏祖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此,2002年共86户370人;李氏祖于1950年从蒋庙村迁此,2002年1户6人;任氏祖于1957年从丁里长镇单垓迁此,2002年2户8人。1949年全村共43户1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至2002年全村共89户384人,均为汉族。

唐塔社区

【沿革】清末属北关厢里。1928-1957年隶郓城县一区(城关区),1958年归城关镇,同年秋建北关大队,辖杨店、高街,属宋江人民公社。1965年归城关公社,1981年属城关镇,1984年初改北关村民委员会,后改北关居民委员会,仍辖2个自然村,属城关镇,1985年11月改属郓城镇。2002年8月成立唐塔社区居委会,下设11个居民小组,仍属郓城镇。古历二、七为集日,木料市、家具市场设此。

【基本情况】至2004年唐塔社区总面积2040亩,共有李、刁、魏、岳、张、高、刘、徐、于、侯、王、燕、杨、崔、ト、范、樊、屈、郭、陈、史、沙、邹、薛、梁、何等26个姓氏,570户2100人。社区境内有郓城一中、公安局、县政府招待所、县中医院、县技校、县体委、卫生局等47个单位共21500人,占地1000,居民区占地620亩,工业区100亩。人多地少,耕地仅有320亩,居民以务农经商为生。交通便利,聊商公路、北门街、体南路、育才路、唐塔路等从区内通过。经营工、商业,发展经济自然条件较好。

文物古迹

【五代唐塔】位于县政府招待所和广播站之间,为大佛寺塔,五代后唐始建,地处北纬35°36′,东经115°36′,占地面积80平方米,系砖砌,塔为八棱四门楼阁式,下层周围42米,上层40米,共7级,残塔高32米,海拔约72米。地表现存四级。塔上自古以来居有一种独特的燕子,每年春季数千只绕塔飞鸣,冬夏秋三季蛰眠塔上砖缝中。翅膀似燕,头及脚腿似蝙蝠,出窝后靠滑翔起飞。实为郓城奇景。1979年3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公馆】位于育才路县公安局院内。系清末云南提督夏辛公馆。1990年1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祠堂】硬山单层灰瓦正房3间,清代所建。位于育才路东段路北。保护范围:现有建筑墙外2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祠堂至育才路之间。2000年1月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刁氏祠堂】硬山单层灰瓦西庑3间,清代始建,近代重修,位于县公安局家属院东。保护范围:现有建筑面积内。2000年1月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刁林】位于北关外司店村西,现有石狮1对,柏树若干棵,林地面积20亩。1998年5月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龙井】在原乌龙院内。乌龙院为宋江寓所。即《水浒传》中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地。原有两层木楼及民国二十四年重修乌龙院石碑,今无存。此井4米以下为宋代遗存,上部井壁为明、清时期加砌,井为现代重修。

北关

【沿革】该村是北关居委会驻地,位于县城北部。据县志记载:金为盘沟村,大定六年(1166年)县治因水患由张营迁此。明代县城按方位设四关厢,因该关居北,故称北关厢,后简称北关。并于城廓置四关厢里。刁氏始祖偕琳,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郓。三世祖刁骏,明永乐酉科举人,任直隶扬州府宝应县知县。李氏祖吉奄于明万历年间,由长清徙郓,其后裔文铿,钦点御前侍卫,升衢州、严州总镇。魏氏十一世祖珩,由魏路口迁北关隶属沿革见唐塔社区居委会。

【姓氏与人口】该村至2003年,共有李、刁、燕、魏、侯、卜、沙、梁、王、陈、史、何、范、杨14个姓氏,350户1308人。

高街

【沿革】位于北门外,隶属北关居委会。明洪武末年建村,据《高氏族谱》记载,始祖米氏领1子2侄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曹州高家庄居住。洪武末年,四世祖讳守节,分支郓邑北关厢,自建一街,遂名高街。

姓氏与人口

至2003年,该村共有高、薛、李3个姓氏50户180人。

杨店

【沿革】该村位于城北0.5公里。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杨氏从山西平阴府迁此居住,因开设店铺,故名杨店。隶属沿革见唐塔社区居委会。

【姓氏与人口】至2003年,该村共有张、刁、于、屈、岳、郭、崔、徐、邹、刘、樊11个姓氏170户612人。

特别说明,本文一些数据是20多年前,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一些村庄被拆迁,土地被开发。本文根据郓城县村史、地名志等进行整理,传承和传播家乡文化。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