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多次来会诊过正在抢救的病人,没想到这次,我成了被抢救的人。”2025年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的一则自述,如同投入舆论池的巨石,激起关于用药安全的千层浪。这位拥有30余年执业经历的资深医生,因感冒服用头孢菌素后突发过敏性休克的惊险经历
“我曾多次来会诊过正在抢救的病人,没想到这次,我成了被抢救的人。”2025年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的一则自述,如同投入舆论池的巨石,激起关于用药安全的千层浪。这位拥有30余年执业经历的资深医生,因感冒服用头孢菌素后突发过敏性休克的惊险经历,让“头孢过敏”这一常见医学话题瞬间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时间回溯至9月21日,谭先杰因感冒症状持续四五天未见好转,且感觉症状有向下呼吸道蔓延的趋势,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服用了一颗头孢菌素。作为深谙医学常识的专家,他并非随意用药——此前他始终坚持“感冒症状若仅集中在上呼吸道则不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此次用药是基于“下呼吸道症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的判断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服药后不久,异常反应便骤然发生。
“全身血液都往头上涌,头特别胀”,这是谭先杰最初的不适感,而家人眼中“发紫的脸庞”更预示着危险的降临。得益于家住单位附近的地理优势,他被迅速送往协和医院急诊科,同事见状当即直接将其推入抢救室。心电监护显示,他的心率已飙升至170次/分,伴随而来的还有嗓子堵塞感与太阳穴搏动性疼痛,面部充血成“酱猪肝颜色”,身上也出现了大片皮疹 。
抢救室里,医护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方案:建立静脉通路、抽血化验、心电图监测、紧急输液治疗。幸运的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准救治,谭先杰的脸色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次日,除稍感疲惫外,他已能照常上班,用亲身经历印证了“头孢过敏来得快,治疗及时去得也快”的医学特点 。为了更直观地警示公众,他还特意用AI生成了自己过敏时的面部状态图,家人与同事均表示,实际情况比图片还要严重。
这场惊魂经历之所以引发热议,核心在于其打破了公众对药物过敏的多重认知误区。作为执业多年的医生,谭先杰的复盘总结字字千钧,戳中了日常用药中的常见盲区。他明确指出,此次“中招”可能与三大因素相关:年龄增长导致过敏可能性增加、药物批次差异,以及事发当天参加职工运动会、骑共享单车、更换水龙头带来的过度劳累 。这一分析恰好解释了“为何以前不过敏,现在突然过敏”的临床难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过敏反应科张文静医生的专业解读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医学原理:人体免疫系统并非一成不变,怀孕、生病、压力过大、劳累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使机体从不过敏状态转为过敏状态。同时,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药品在辅料、杂质或生产工艺上的差异,也可能成为过敏诱因——有些患者并非对药物本身过敏,而是对其中的杂质成分产生反应。此外,首次接触药物后体内产生的抗体,也可能在再次用药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 。
更值得关注的是,谭先杰的经历颠覆了公众对头孢过敏的两大固有认知。其一,“不喝酒就不会头孢中毒”的观念被打破——他事发当天并未饮酒,却依然发生严重过敏;其二,“只有静脉用药才会过敏”的误区被纠正,口服头孢同样存在致命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专家补充指出,虽然头孢菌素相对安全、应用广泛,严重过敏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便可能危及生命。今年4月就曾有28岁女患者因头孢静脉输液过敏,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印证了这类风险的真实性 。
事件引发的讨论中,也夹杂着少数争议声音。有网友极端认为“中国85%的医生不合格,谭先杰缺乏基本医学素养”,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药物过敏的不可预测性。事实上,谭先杰的坦诚分享恰恰体现了医学的严谨性——他明确表示自己的用药经验“并不通用”,并反复强调“不要感冒就吃抗生素”的核心原则,这种自我反思与科普担当,得到了主流舆论的肯定与支持 。
此次事件更将“抗生素滥用”问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数据显示,80%的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而头孢类药物作为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并无治疗作用。谭先杰虽因临床经验判断用药,仍特意提醒公众:“吃药之前最好查血常规,明确是否为病毒性感染”,这一建议直指“感冒就吃头孢”的常见错误行为。
针对头孢过敏的应急处置,医学专家给出了明确指引:轻微过敏反应如轻度皮疹、瘙痒,停药后多喝水即可缓解;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面色发紫、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必须立即拨打120或前往急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关键在于及时使用肾上腺素,同时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根据病情采取吸氧、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针对性措施。这些急救知识的普及,无疑为公众增添了一道生命安全防线。
截至9月底,相关话题在抖音等平台已形成传播热潮,多条解读视频点赞数过百,“以前不过敏≠以后不过敏”“口服头孢也致命”等关键信息被反复强调。这场由资深医生亲身经历引发的用药安全大讨论,其价值远超事件本身——它不仅破除了公众的认知误区,更重塑了“谨慎用药”的健康观念。正如谭先杰所言,自己一不小心成了“反面教材”,但这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用药科普。
在药物与健康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安全区”。协和谭教授的惊魂经历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日常用药中的隐患,也为全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用药课。当“凭经验用药”的惯性被打破,当“遵医嘱、查病因、观反应”的意识深入人心,这场热议才能真正转化为守护生命健康的力量。
来源:欢快暖阳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