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见证——广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第二季
革命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四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遗留在广西的革命文物穿越时空,讲好革命故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广西卫视)联合推出融媒体特别节目《见证——广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第二季。
节目以广西革命文物为切入视角,以实物史料为拍摄基点,通过挖掘文物承载的革命故事内涵,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以讲解员、亲历者、先烈后人和党史专家为讲述者,加上情景再现等艺术表现形式,引领观众走近革命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感人事迹,做到由物而见人、见情感、见思想,弘扬好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
本周节目《桂柳双城的飞虎记忆》将于2025年9月28日21:40在广西卫视播出。
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中美两国人民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
许多飞虎队队员,在对日作战中,因飞机失事跳伞降落在抗日根据地及周边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对他们施以全力搜索、救护,并安全送回基地。
1944年2月,飞虎队一架战机从桂林机场出发,在香港被日军击中,飞行员克尔跳伞逃生。所幸,他被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发现,并在东江纵队的帮助和护送下,穿越日军封锁线回到桂林。死里逃生后,克尔写信感谢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看到你们伟大组织的力量,机敏周密的毅力和勇敢,我愈加惊奇了!”
据不完全统计,被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救助的飞虎队员有120余人。陈纳德将军也曾特意致信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表示感谢。
抗日战争期间,广西作为中国南方边陲省份,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毗邻,具有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作用。桂林、柳州地处中国西南咽喉,是物资进入华中、华南战区的必经节点。
西南大后方稳固后,飞虎队开始向广西、湖南等战场前沿转移。飞虎队在广西柳州、桂林、南宁、崇左等地有十几个基地,广西成为飞虎队抗击日军空中力量重要的战略基地和前沿阵地。
当时,桂林一共有三个机场、四个基地作为飞虎队的桂林基地。抗战时期,桂林征调民工近20万人修建、扩建桂林机场。
位于桂林市临桂区的秧塘机场,最早建于1933年。是抗日战争时期飞虎队核心基地之一。陈纳德将军曾认为,秧塘机场离敌人前沿最近,是飞虎队出击日军的最佳基地。
1942年6月11日,陈纳德将军率领飞虎队12架战机从昆明经重庆抵达桂林,6月12日晨,敌机21架来袭,飞虎队驾机升空迎敌,击落敌机11架,飞虎队在广西首战告捷。
1943年11月,中美空军混合联队在桂林编队后正式成立。空前壮大的飞虎队从桂林基地出发,频繁空袭香港、广州、台湾等地日军基地。
1943年12月,根据盟军联合作战部署,飞虎队前沿指挥部由昆明移到了桂林,指挥部和指挥所分别设在秧塘机场两座山的山洞里。
这是当年飞虎队的指挥所。整个山洞面积三四百平方米,洞壁刻有飞虎队在桂林的概况。
洞口外的一块石头,刻着陈纳德夫人陈香梅用中英文书写的“陈纳德将军观战石”。当年,陈纳德将军就是站在这块石头上等待英勇的战士们出征和返航。
在中美空军的并肩作战下,中国战场的制空权逐步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桂林逐渐成为飞虎队当时在华南最大的空军基地。
1944年秋,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步步逼近桂林,飞虎队撤离桂林。为了防止被敌军利用,中国军民开始夜以继日地毁坏跑道、机场设施。9月19日晚,跑道上埋设的炸弹正式开始引爆,听着那巨大的爆炸声,建设机场的民工都流下了泪水。但桂林沦陷后,被炸毁殆尽的机场对日军毫无使用价值。
在广西,柳州、桂林、南宁等地的机场构成一道覆盖华南和中国南海的空战阵地。
柳州市军事博物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为基础建立的文化博览园区。
园区内展示了34件大型武器装备和国家二级文物石碾,并保存着14栋营房。在园区的附近还保存有机场碉堡、飞机库山洞、指挥塔台、油库及哨所弹药库山洞等 10个与飞虎队相关的文物点。目前,柳州市是国内飞虎队驻地机场体系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市。
在柳州市区里,还保留了一栋飞虎队军人俱乐部旧址,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是飞虎队队员在作战、运输之余的休闲、娱乐场所。
飞虎队军人俱乐部旧址,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栋两层美式建筑,地面铺设彩色水磨石,入口花台处有飞虎队水磨石标志。
这是保存的柳州旧机场防空碉堡,它的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径7米,内径5.5米,有观察孔和枪眼。当时的柳州机场边缘从今南环小学开始至张公岭,每50米到60米距离就有一座守卫柳州机场的碉堡。
张公岭环山工事和小鹅山碉堡群,都是依托山体修建的军事防御设施,相互形成掎角之势。为了防御日军,中国军队修建铁路、地道与柳州机场相连,形成了坚固的城防工事群,守卫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空军机场之一的柳州机场。
这个石碾被称为功勋石碾。抗战时期,柳州的百姓以50人或100人为一组,用纤绳拉动着几吨甚至十几吨重的石碾,反复地碾压跑道,使机场平整,能够起降飞虎队所有类型的战机。
抗战时期,柳州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便利,在飞虎队的作战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飞虎队创始人和指挥官陈纳德将军指出:“柳州是(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机场网络的集散中心。”
这些皮质的求救血符,是飞虎队队员在执行任务时,缝在制服上的救命符。美军飞行员一旦跳伞或迫降在日战区,只要向中国人展示这个救命符就会得到救助。
1944年10月16日,11名飞虎队员驾乘一架B-24轰炸机飞离柳州机场,前往南中国海侦察日本船舶。不料,回航途中,飞机遭遇故障偏离航道。飞机驾驶员先让其他的飞虎队员跳伞,自己控制驾驶室最后跳伞。最终,飞机撞在柳州鹿寨木龙村附近的大山里,发出巨大声响。
木龙村的村民听到巨大声响前去查看,发现受伤的飞虎队员,他们背后都绣着一个血符,上面绣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大家就施以救助。当时是救出了6名飞行员,其他的5名飞行员也陆续获救。
11 名飞虎队员恢复状态后,继续在华参加对日作战。其中 9 人牺牲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时光流转,在桂林秧塘机场和柳州旧机场的旧址上,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和柳州市军事博物园拔地而起,面向公众开放。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年3月,经过全新升级后的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焕新开放。“肩并肩——飞虎队在桂林”主题陈列展出了飞虎队军服、勋章、老照片等160余件珍贵实物,它们大多来自飞虎队老兵及其家属的无私捐献。
2025年8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广西柳州的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入选。
9月7日,飞虎队常设展览在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开展。展览设置五大主题展区,通过丰富的实物资料、场景还原和先进的展陈方式,是国内首次全景展现飞虎队历史和事迹的飞虎队常设展览。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来到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参观时,动情地说:他看过中国所有的军事博物馆和飞虎队博物馆,柳州的飞虎队常设展览是最好的!
1000余件珍贵历史物件,一段凝结着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并肩浴血的珍贵历史,定格在这片曾见证烽火情谊的土地上。80多年过去,中美两国人民肩并肩写就的传奇,依然历久弥新。
来源:广西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