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寒门逆袭”骗了!穷人连识字都难,哪有什么草根神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9:25 1

摘要:翻遍二十四史和老辈人传下来的诗词本子,你会发现个越想越寒心的事儿:能留下名字的古代文人、诗人、官员,几乎没一个是真穷到吃不上饭的。那些被翻来覆去说的“寒门逆袭”故事,从苏轼、王安石到欧阳修、李清照,看着是“靠本事改命”,实际上都是“家道中落的贵族又爬起来了”—

翻遍二十四史和老辈人传下来的诗词本子,你会发现个越想越寒心的事儿:能留下名字的古代文人、诗人、官员,几乎没一个是真穷到吃不上饭的。那些被翻来覆去说的“寒门逆袭”故事,从苏轼、王安石到欧阳修、李清照,看着是“靠本事改命”,实际上都是“家道中落的贵族又爬起来了”——他们说的“难”,顶多是锦衣玉食里添了点堵;他们提的“拼”,背后全是家里早就铺好的路。古代想靠读书写字出人头地,根本不是普通人能碰的活儿,那是富人圈里的游戏,穷人连门口在哪儿都摸不着。

一、古代想读书?先看看你有没有“资格”

现在咱们上学不用花钱,随便就能买本书,可在古代,“读书”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特权,士绅们把这条路把得死死的,穷人连边都沾不上。

先说说花钱这关。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可就算是最普通的竹纸,一刀也得百来个铜钱,够穷人家吃半个月的;好点的墨锭更离谱,一两能换好几两银子,穷人哪敢想?宋朝以前没活字印刷,书全靠手抄,抄一本《论语》得费好几个月功夫,纸墨钱加起来,抵得上农户大半年的收成;要是想读《史记》《汉书》这种厚本子,没几十两银子根本拿不下来——这钱,穷人家攒一辈子都未必够。更让人憋屈的是,有些地方根本不让穷人认字,士绅们嘴上说“老百姓只要听话就行,不用懂道理”,其实是怕穷人识了字,就会问“凭啥你们能当官,我们只能种地”。

再说说时间和门路。古代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读书就是“不干活光花钱”的事儿。有钱人家的孩子不用下地,天天在书房里背书就行;可穷人的孩子,五六岁就得帮着种地、喂猪、织布,从早忙到晚,累得倒头就睡,哪有功夫看书?就算有个孩子想偷偷学认字,也没人教啊——私塾先生收学费,最少也得几两银子,够穷人家过一年的;官府办的书院更是“官宦子弟专属”,穷人连大门都靠近不了。我曾在老书里看到个故事,明朝有个穷书生,靠乡亲们凑钱才凑够赶考的路费,结果走到半路钱花光了,只能沿路乞讨,最后病死在破庙里——这才是穷人的真处境,连“读书”的门都摸不到,谈何“逆袭”?

二、那些吹出来的“寒门文人”,家里都藏着你不知道的底细

咱们总听人说“苏轼一辈子颠沛流离”“欧阳修小时候用荻秆写字”“李清照晚年多可怜”,可没人说他们从出生起,手里就攥着普通人没有的“靠山”。古代说的“寒门”,从来不是“穷人家”,是“家里暂时没以前风光的贵族”。

(1)苏轼:看着潇洒,其实家里早把路铺好了

苏轼总被说“靠才华出名”,可他家里本就是“读书当官的人家”。他爹苏洵虽说早年没做官,可家里有田有生意,不缺钱花,能安安心心研究学问,还能带着苏轼到处拜访名人;他娘程氏是眉山当地的望族小姐,程家好多人都是当官的,人脉广得很。

苏轼和他弟弟苏辙,从小接受的就是“专门辅导”:家里有专门的书房,藏了上千本书,这在古代,就跟有个私人图书馆似的;苏洵还亲自带他们去见文坛上的大人物,比如请当过雅州推官的雷简夫给他们改文章——普通穷人家的孩子,连见这些人的机会都没有。苏轼21岁考中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早就通过苏洵的关系,读过苏轼的文章,心里早就有了数。这种“提前打招呼”的机会,穷书生想都不敢想。后来苏轼被贬官,也能带着家仆、拿着俸禄去上任,从来没真吃过“饿肚子”的苦。

(2)欧阳修:“荻秆写字”的故事好听,可他娘是士族小姐,岳父是大官

欧阳修“四岁没了爹,娘用荻秆教他写字”的故事,传得人尽皆知,可他家里根本不是普通人家。他九世祖欧阳万是唐朝的安福令,曾祖欧阳郴做过五代时期的武昌令,祖父欧阳偃更是南唐的御史中丞,他爹欧阳观也当过推官——家里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就算到他这代差点意思,“当官的底子”还在。

更关键的是,他娘郑氏是江南士族的小姐,本身就读过书,能教他读《论语》《孟子》;他爹去世后,他去投奔叔叔欧阳晔,当时他叔叔正在随州当推官,不仅管他吃穿,还帮他找老师、给有名望的人递文章。欧阳修23岁考中进士,刚考完就被他的恩师胥偃看上,成了胥家的女婿——胥偃当时是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人脉极广,直接把欧阳修拉进了“中央圈子”。后来欧阳修去洛阳做官,上司是末代吴越王钱惟演,钱惟演不光不让他干杂活,还支持他和朋友一起研究古文、聚会写诗。这种“上班还能搞爱好”的好事,穷人家的孩子哪能碰到?

(3)李清照、辛弃疾:才情和豪情背后,都是家里的底气

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可她家里本就是“顶级书香门第”:她爹李格非是北宋有名的学者,官做到礼部员外郎,和苏轼、黄庭坚这些文坛大咖是好朋友,家里藏了上万本书;她娘王氏是宰相王珪的大女儿,本身就会写诗,从小就教李清照读书。后来李清照嫁给赵明诚,赵家是“收藏金石的世家”,夫妻俩能一起收集古董字画、编《金石录》,靠的还不是两家有钱?要是她是普通人家的女儿,早就被嫁出去生娃、围着灶台转了,哪有功夫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辛弃疾“上马打仗,下马写词”的豪情,也离不开家里的支持。他出身济南辛氏,是当地的大家族,家里好多人都当过官。他爷爷辛赞虽然在金国做官,可一直偷偷帮着抗金的义军,还经常带辛弃疾看山川地形,教他兵法。辛弃疾年轻时能组织两千人抗金,靠的不是“一腔热血”,是家里的人脉和钱;后来他回到宋朝,能直接见到宋高宗,也是靠家族旧友的引荐。要是他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就被战乱裹走了,连活下去都难,哪能写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古代“寒门逆袭”就是骗人的:能留下名字的,都是有来头的

说到底,古代的“寒门”就是个幌子——指的是“家里没以前有权有势的贵族”,不是“连饭都吃不饱的穷人”。那些被传得神乎其神的“逆袭故事”,不过是官宦子弟的“谦虚话”,用来掩盖“只有富人能读书当官”的真相。

真正的穷人,连“认字”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考科举、写文章了。他们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给官府交税、被有钱人欺负,最后像野草一样死去,连个名字都留不下。古代的那些诗词文章、官场故事,从来都是“富人写自己的事儿”: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的词里,没提过那些“不识字却一辈子养活他们”的农民;李清照的“愁”、辛弃疾的“愤”,也从来不是“没饭吃”的愁,是“当官不顺”的闷。

咱们现在多幸运啊,上学不用花钱,想考试大家都公平竞争,不用为买本书发愁。只有当读书不再需要“家里有钱有势”,普通人才真的有机会靠自己改变命运。古代那些“草根神话”,听听当个乐子就行,别当真——它们从来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是“有资源才能出头”的实在话。

来源:初夏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