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朝时候,越南的交趾三郡,地盘约摸十万平方公里,现在越南国土三十三万平方公里,多出来的二十三万,是自10世纪从中国独立后,花了近千年慢慢向南扩张(主要是吞了占婆国、占了湄公河三角洲这些地方)才得来的,连越南都能在东南亚开疆拓土,古代中国实力更强,哪儿是“打不下
咱们今天掰扯个历史话题,古代中国啊,老是死守西域,对东南亚却爱答不理,有人说,是咱们打不下那儿,可您瞧越南的例子,这话就站不住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朝时候,越南的交趾三郡,地盘约摸十万平方公里,现在越南国土三十三万平方公里,多出来的二十三万,是自10世纪从中国独立后,花了近千年慢慢向南扩张(主要是吞了占婆国、占了湄公河三角洲这些地方)才得来的,连越南都能在东南亚开疆拓土,古代中国实力更强,哪儿是“打不下来”?分明是主动不攻。
西域为啥成了香饽饽?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西域卡着丝绸之路的咽喉,是农耕和游牧地带的交界,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定了“断匈奴右臂”的计策,这地方关系中原安危,必须重兵把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观东南亚,古时候叫“化外瘴疠之地”。士兵南下,水土不服,死亡率高,那边除了越南北部,多是部落散居,难设郡县,地缘价值有限,中原王朝靠儒教文化影响越南政权,就能间接管着。
可细琢磨,里头还藏着一层逻辑——陆权和海权的较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大多王朝都以陆权为根子。唐朝就是个例子,公元640年,唐太宗平定高昌,设了安西都护府,657年,苏定方大破西突厥,西域归唐,河西走廊成了陆权命脉,大唐设河西节度使,统管八军。
南方也没闲着,设了安南都护府,直接管着越南中北部约三百年。但当地豪强势力大,唐朝推行“王化”政策,反倒激化矛盾,安史之乱后,吐蕃先占了河西走廊,把西域和中原的联系断了,最后安西都护府在公元790年左右才彻底失守;南边的安南都护府又跟南诏国缠斗,公元906年,豪强曲承裕自立为静海节度使,越南实质脱离中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候,北方陆权支点又起来了——归义军。沙州豪族张议潮率军起义,848年起,三年收复十一州,唐宣宗封他当归义军节度使,敦煌莫高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现在还能看见当年军威,归义军誓死效忠唐朝,成了大唐最后的陆权支柱,静海节度使却自立门户,越南慢慢独立,这里头有个规律:陆权支点得靠着陆权帝国才能活,归义军一失中央支持,内斗不断,最后被西夏吞了,脱离陆权体系的越南,倒自个儿发展起来。
陆权和海权是两码事。陆权讲究“渐进控制”:修驿站、设郡县、封诸侯,一步步占连续地盘,汉朝经营西域就是这路子,海权则追求“点状控制”:占港口、控航线,靠贸易施加影响,比如大英帝国,本土才占全球0.24%的土地,却控制25%的港口,主导世界百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差别在四方面:一、经济基础,陆权靠农耕,海权靠贸易;二、财政来源,陆权收粮税,海权收贸易关税、特许权费这类“无形税”;三、扩张模式,陆权占地成本高,海权占港就成;四、统治结构,陆权集权如金字塔,海权分权靠契约。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统治技术适合农耕社会,东南亚除了越南北部,多是部落,难融陆权体系,所以中原王朝把西域当“屏障”,东南亚当“化外之地”。
南宋是个例外。它偏安东南,陆路被堵,只好转向海洋,市舶司管的海外贸易,一年能收两百万贯税,占了中央财政的两成还多,商路东到日本,西达波斯,规模不小,南海沉船里发现的龙泉窑瓷器,就是证据,南宋水师三万人,装备霹雳炮,1161年唐岛海战,李宝率三千水军大破金军水师,泉州成了东方第一大港,番商云集,可崖山一战,南宋覆灭,这场仗是蒙古对南宋的终极对决,蒙古那时候不光陆地上能打,也攒起了不少水军,有了海权投射的能力,不算单纯的陆海对抗。南宋的海洋尝试还是失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坚持陆权逻辑。1757年,乾隆只留广州十三行通商,历史上没有1770年越南请求并入清朝的事,真实情况是18世纪末,越南西山朝阮惠为求政权合法性,向清朝求封并朝贡,乾隆最终册封他为安南国王,倒是苏禄国(就是现在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一带)在1754年主动请求把国土、人口编入中国,结果被乾隆婉拒了。
1894年甲午战争,是近代化日本对腐朽清朝的较量,不能简单归为陆海权对抗。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后的美苏冷战,有陆海权博弈成分,但本质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全球争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中国陆权海权并重。“一带一路”重现丝绸之路辉煌,中老铁路像现代河西走廊,南海合作推动共赢,东南亚从“化外之地”变合作伙伴。
历史是面镜子,照见选择背后的逻辑。古代中国死守西域,是陆权帝国的必然,读懂过去,才明白今天的路——陆海统筹,才是长远之道,您觉得在理不?欢迎唠唠您的看法。
来源:荔枝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