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先市酱油的晒露发酵场,浓郁酱香扑鼻而来,上千口大缸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这里保留着中国酱油传统的“日晒夜露”天然发酵工艺,2014年,“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第十站,领导居然让我去“打酱油”?说打就打,调研第三天,我们专程来到泸州市合江县,只为探寻一瓶酱油背后的“味道经济学”。
走进先市酱油的晒露发酵场,浓郁酱香扑鼻而来,上千口大缸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这里保留着中国酱油传统的“日晒夜露”天然发酵工艺,2014年,“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豆子?可不是随便抓一把!合江本地的“小颗粒”黄豆,蛋白质超高,是酱油界的“隐藏王者”。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思维告诉我:豆子选的不对,酱油就没了灵魂!从蒸煮、制曲到晒露,13道工序环环相扣,适宜的温度、湿度缺一不可,简直是一场“微生物的极限挑战”。而最酷的是——这一切,全靠自然发酵,一等就是三年以上!什么叫“慢工出细活”?来这里看看就知道了。
酱油拌饭、豆花蘸酱油,是当地人最朴实的吃法,也成了游客必尝的味觉记忆。更令人惊喜的是,先市酱油还推出了酱油冰淇淋、酱油咖啡等创新产品,咸甜交织的独特口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没想到酱油还能这么吃!”一名来自成都的游客感叹。
随着体验经济兴起,先市酱油将百年酱园改造为集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酱油主题乐园”,开发出非遗观摩、亲手打酱油、研学课程等沉浸式文旅项目。据统计,该园区年接待游客已突破十万人次,成为了合江的文旅新名片。
一瓶酱油,不仅是味觉记忆的传承,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目前,先市酱油年产量达1650吨,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谁说非遗不潮流?它正用实力证明:老传统,也能酿出新经济!
从一味调料到一种文化、一个产业,先市酱油的故事印证了传统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它不只关乎技艺传承,更展现出文旅融合、产业延伸对乡村振兴与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这趟“打酱油”之行,我们看到的是一瓶酱油如何从舌尖走向心间,从作坊走向世界。
这次调研值了!值在每一滴酱香背后的匠心,值在每一次味蕾的惊喜,更值在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的无限可能。来泸州,不打一次酱油,你永远不知道——原来生活里的寻常滋味,也能酿出不凡的旅程。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