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各种论坛、学术交流为桥梁,汇聚国际国内考古学者,推动文明互鉴;文创产品年销近2亿元、IP授权破千万元的产业化活力,让千年文物变身带动区域发展的“顶流IP”;巡展全球多个国家,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与开放包容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依托新一轮三星堆遗址考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璀璨的星辰与古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黄金名片”,三星堆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以各种论坛、学术交流为桥梁,汇聚国际国内考古学者,推动文明互鉴;文创产品年销近2亿元、IP授权破千万元的产业化活力,让千年文物变身带动区域发展的“顶流IP”;巡展全球多个国家,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与开放包容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依托新一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以及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探索研究,三星堆博物馆不仅在学术上持续揭示着古蜀文明的独特内涵与深远影响,更在保护修复、传播与融合发展中取得了系统性突破。
三星堆已升华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周乐鹏 摄
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余嘉 摄
三星堆博物馆人气持续攀升。三星堆博物馆提供
三星堆博物馆鸟瞰。罗怀琨 摄
聚焦遗产保护
守护文明传承根基
三星堆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古蜀文明的“超级入口”,其新馆馆藏的1500余件(套)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玉琮等国之瑰宝,系统呈现了三星堆考古精华。
为确保文物安全,同时进一步提升新馆展陈质量与服务水平,在今年暑期旅游旺季来临前,三星堆博物馆开展了为期3天的闭馆维护。作为新馆开馆以来的首次闭馆维护,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围绕电力压力测试、文物安全、设施升级及服务优化,展开了一场高效、有序的“攻坚战”。
聚焦遗产保护,近年来,三星堆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文物保护体系。
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目标定位,完善“1+N”规划体系,以修编《三星堆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核心(“1”),同步编制遗址公园、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等多项专项规划(“N”)。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达5.44万平方米,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馆内采用恒温恒湿系统、高光谱成像等前沿技术,对青铜器、象牙等脆弱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在遗址区,全球首创的全封闭考古方舱配备集成发掘平台和多功能操作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隔绝污染,确保文物出土即能获得保护。
开展系统性发掘与研究。2024年新发现三星堆月亮湾燕家院子玉石器“生产车间”,找到高等级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石器生产加工遗迹等400多处,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4000多件,用新材料来实证三星堆玉器、石器等原料的来源问题,解答三星堆古城功能布局等系列问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再添实证。推进系统性研究,深入开展考古成果整理、历史研究和价值阐释,提炼突出普遍价值。
加强原真性保护,谋划实施城墙本体、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等30余个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建设,最大限度恢复古蜀时期历史风貌。
此外,创新展览,构建沉浸式游览新体验。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以5.44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1500余件文物系统呈现古蜀文明,并通过VR沉浸式体验、AR导览、数字神树复原等科技手段,让游客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让知识传授转变为生动的身体实践。
科技赋能、多学科融合
构建保护修复与研究新范式
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已经出土1.7万多件编号文物,数量庞大。因埋藏时间久远,受自然因素影响,普遍存在残缺、裂隙、锈蚀等病害。2021年12月启用的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为文物提供专业修复环境。目前,已累计完成4000余件青铜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的科学修复。
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以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为目标,在文物保护修复、考古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效,生动展现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在文物修复方面,三星堆建成国内首个开放式文物修复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深度融合文博机构与尖端科研力量,聚焦出土脆弱文物保护的“卡脖子”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与专业水平。
科技引领构筑文物安全与修复新范式。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可以运用到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技术,如数字化采集与建模、虚拟修复、3D打印技术等。通过使用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等三维采集技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建模,在不接触文物原件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算法对残件进行矫形、补配与拼合,有效避免了传统修复中可能造成的二次损伤。借助这些技术,实现了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跪坐人像、青铜鸟足神像等三件器物的跨坑拼接及虚拟修复,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复原的仿制品向观众展示,重现文物的神采。
学术研究方面,三星堆考古研究近年来持续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星堆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显著特色,联合40余家科研机构,在三星堆遗址的功能分区、祭祀坑年代测定、青铜器铸造工艺、金器制作技术、玉石器矿料溯源和制作技术、丝绸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有机残留物与微痕分析、象牙保护、考古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为复原古蜀社会全景提供了坚实支撑。《遇见三星堆》入选丝路书香工程。举办“吉金铸史——三星堆文化与中国青铜时代学术研讨会”、中国考古学年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新证。
强化人才支撑,出台三星堆人才引进培育相关措施,依托“大国工匠”郭汉中大师工作室,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传帮带”,锻造了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文物技能人才队伍。
文旅融合深化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深化“三星堆+”,成功实现了从考古遗址到文旅标杆的跨越式发展。
据广汉市委书记耿垣合介绍,三星堆这一超级IP已成为撬动文旅市场、催生经济增长的新极点。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亿元,IP授权收入破千万元,助推广汉市连续5年实现“千万游客、百亿收入”的目标。这一系列成就,为三星堆进行国际化表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信心。
三星堆文创产业已形成系统化、矩阵式的开发模式。2025年已上新文创产品459款,在售文创产品品类1800余件,文创销售数量291万件,收入超亿元。
文创开发不止停留在器物复制,更注重提取神鸟、神树、纵目面具等核心符号进行现代表达,覆盖生活潮品、文玩收藏、时尚配饰等多个品类,不少创意产品如“神鸟啾啾”“考古盲盒”等频频出圈,显示出强劲的市场转化能力,推动文物从展柜中的静态观赏对象,转变为融入日常生活的消费载体。
此外,三星堆主动拥抱青年文化,积极与一系列品牌展开跨界合作,“麦当劳”“原神”“三星堆奇幻嘉年华”等IP授权相关合作项目热度超10亿。精准切入游戏、快餐、潮玩等年轻消费领域,以幽默、年轻化的表达,在年轻群体中有效建立起文化认同感,成功推动三星堆从严肃的考古IP转型为富有活力的当代潮流符号,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长效运营与区域协同方面,三星堆以“一核三区”为规划,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打造酒店集群、演艺中心等设施,推动游客从“为一座馆赴一座城”向“体验整座城”的消费升级。通过策划跨区域线路、培育文旅名村,三星堆正成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构建国际化传播体系
主动担当中华文明“传播使者”
在夯实内在根基的同时,三星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与传播自信,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传播体系,将神秘的古蜀文明转化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通用语”,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了从“文化瑰宝”到“文明使者”的升维。
以巡展为媒,让三星堆成为“移动的中国客厅”。多年来,三星堆文物的足迹已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一件件“出差”的文物,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热捧。这些展览不仅是文物的陈列,更是精心设计的文化叙事,通过国际策展理念,将考古发现、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使外国观众在震撼于器物之奇的同时,更能理解其背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演进格局。每一次巡展,都是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让三星堆成为无需翻译、直击人心的“移动的中国客厅”。
以学术为桥,深度参与全球文明对话。三星堆正在主动设置国际化学术议题,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本届三星堆论坛吸引了美国、希腊、秘鲁、日本等多个国家知名专家学者、科研院所和考古文博机构代表,他们将以国际化视野探讨文明互鉴与共生,分享希腊、印加等不同文明研究成果和遗产保护实践。
借助数字媒介,触达全球。三星堆正在巧妙运用全球流行的数字语言,打破文化传播的次元壁。这些内容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转而采用悬念设置、视觉奇观、故事化叙事等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轻量化”语态,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分享的视觉盛宴,成功吸引了海外年轻受众互动与关注。同时,三星堆实施“借筒传声”策略,主动邀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学者、旅行博主和媒体记者亲临德阳,沉浸式参观体验三星堆博物馆。通过这些“他者”视角和个性化表达,让三星堆的魅力以更可信、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传递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更将三星堆文化形象的塑造权部分让渡给国际舆论场,形成了多方共建、共享、共传的良性生态。
如今的三星堆,已从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升华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正在国际视野下,为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与共生贡献着独特的“中国答案”与东方智慧。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