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 2025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汇聚27个省份的100余名乡村工匠,设置匠心传承、匠品生活、匠富乡亲、匠智数创和东方匠礼等主题展区,生动展现中国农民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以主人翁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风采。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9月26日至27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举行。
作为 2025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汇聚27个省份的100余名乡村工匠,设置匠心传承、匠品生活、匠富乡亲、匠智数创和东方匠礼等主题展区,生动展现中国农民传承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以主人翁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风采。
我省精选焦作柴战柱、平顶山王振芳、濮阳王华平、新乡刘玉伟四位乡村工匠携代表作品参展,在这场全国性的乡村工匠盛会上,以精湛技艺与创新实践,展现河南传统工艺传承活力,讲述乡村振兴的“匠心故事”,让传统工艺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鸿雷带队参展。
柴战柱:复原千年绞胎瓷 以产业带振兴
活动现场,焦作市全国乡村工匠培育对象柴战柱的绞胎瓷吸引众多目光。他拿起一件绞胎瓷作品,向围观嘉宾详细解读“七十二道工序”的精湛奥秘,“绞胎瓷表里如一的品质象征诚信,多色融合的特点寓意团结,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据了解,柴战柱在太行山深处潜心钻研绞胎瓷技艺30余年,成功恢复失传近千年的制作工艺。如今,他不仅通过收徒、培训等方式传承技艺,更通过品牌推广逐步形成完整的绞胎瓷产业化链条,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的典范。
王振芳:汝瓷文化搭桥梁 “文旅+产业”促增收
“这是《中华和瓶》,它的‘青如天、面如玉’,正是宋代汝瓷的经典特色。”在“东方匠礼”展区,来自平顶山汝州的省级乡村工匠王振芳,向观众介绍自己带来的经典汝瓷作品。在同期开展的“好物优选”直播宣推活动中,她还详细分享了汝瓷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让线上观众深入感受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除了技艺传承,王振芳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同样成果显著。她在革命老区创办弘宝汝瓷文化园,创新采用“文旅+产业”模式,不仅推广了汝瓷文化,更带动当地餐饮及农产品销售超2000万元,为周边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王华平:麦秆作画话丰收 技艺传承润童心
“麦秆是丰收的象征,我们用它创作艺术,既是传承文化,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的丰收故事。”在品牌会客厅活动中,濮阳市省级乡村工匠王华平围绕麦秆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展开分享,重点介绍了如何将传统技能与现代创新设计相融合,以及通过麦秆画技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的实践。
活动期间,王华平还在研学体验环节开设“麦秆画小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简易麦秆画作品。在他的指导下,一张张普通的麦秆变成生动的艺术品,让传统技艺在趣味互动中实现代际传承。
刘玉伟:十分钟捏出“活面人” 80后匠人带创业
“太神奇了!”在新乡面塑技艺传承人刘玉伟的演示区,阵阵惊叹声不断。作为一名80后工匠,刘玉伟现场展示了面塑的精湛技艺,取一小块彩面,经揉、搓、捏、粘等工序连贯操作,短短十分钟,一个眉眼灵动、神态逼真的孩童形象便跃然指尖,引得围观观众阵阵喝彩,不少国际友人主动上前求学体验。
据介绍,刘玉伟不仅专注于面塑技艺的创新与展示,还通过创办面塑工坊带动就业创业,目前已帮助近100人成功开启创业之路,用年轻匠人的活力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此外,我省乡村工匠还先后参与“乡村工匠品牌会客厅”、“云上逛展”、研学体验及“好物优选”等多个活动板块。在展会上,张鸿雷介绍,目前河南已累计培育乡村工匠1546人、带动就业8万余人,形成“技艺传承有人、产业发展有路”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全省将持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加大衔接资金支持力度,深化“传统工艺+产业+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激发乡村传统工艺活力,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实现技能增收。”张鸿雷表示。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