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门起号,扇自己嘴巴换1.5万粉?年轻人赌上脸面求曝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6:32 1

摘要:说实话,我第一次见时都看懵了,本来想这事儿也就个别博主博眼球,后来发现跟着干的人越来越多,才明白普通人找流量有多难。

现在刷短视频刷到有人猛抽自己嘴巴,你可别以为是校园暴力,这2025年最邪门的起号招儿就是它。

有个抖音主播连着3天扇自己,硬是涨了1.5万粉,到现在都6万人跟着学,4.6亿人围观。

说实话,我第一次见时都看懵了,本来想这事儿也就个别博主博眼球,后来发现跟着干的人越来越多,才明白普通人找流量有多难。

你想啊,搞点技术流的内容,比如跳刀马得练协调能力,搞擦边内容得有天赋,写段子还得攒好久素材。

这些都要花时间花功夫,唯独扇嘴巴,只要你敢抬手用点劲,就能立刻尝试。

这不就是低成本摸奖嘛,谁不想赌一把被算法看见的机会?对这些人来说,抽的不是脸,是能在数字世界抢个前排座位的可能,那些粉丝数、播放量,在他们眼里就是能换更好生活的希望。

其实扇嘴巴这事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现在互联网上好多起号的路子都差不多,全是低门槛敢干就行的类型。

早几年人人网时代,有人靠发违禁视频图像起号,到现在变成扇嘴巴,起号的思路早从“好好做内容”变成了“给流量献祭品”。

更有意思的是,教别人怎么起号的人,自己倒先涨粉变现了。

之前刷到个博主天天讲“零成本起号”,结果他那教程视频月均播放都超5亿,这不就是用“教起号”当自己的起号方式嘛,绕来绕去还是流量的局。

除了扇嘴巴,“听劝改造”“电子宠物”“都市流浪”这些题材也火得很。

小红书上“听劝改造”话题播放量都破8亿了,有人发张自己的照片让网友提建议,改着装改发型,涨粉快得很。

还有“电子宠物”主播,观众刷个礼物就让干个啥,有个主播单月靠打赏就赚了3万多。

之前还刷到过“北京拆二代被父母赶出门求生”的内容,看着像真事儿,其实也是起号的路子。

这些内容都有个共同点,不用啥技术,敢干就能立刻上路,很显然,大家都在找最容易被流量盯上的法子。

本来觉得扇嘴巴顶多丢点面子,直到看到法国那个博主的事才后怕。

上个月,法国博主拉斐尔搞了个马拉松式的羞辱挑战直播,足足298小时29分58秒,最后没撑过去丧生了。

一开始有新闻说他是被同伴控制的,后来2025年初司法调查出来,他自己说不是受害者,就是为了博眼球赚收入。

你说这图啥?流量是能换钱,但把命搭进去,这代价也太大了。

现在再看国内这些扇嘴巴起号的人,和拉斐尔的事放一起,简直就是流量世界的献祭景观,想想都觉得心惊。

好多人说现在年轻人懒,想靠扇嘴巴这种歪路子赚钱,其实我倒觉得得看看他们面对的现实。

今年年初英国《金融时报》就报道过,Z世代不想干初级工作,也不想干中层,近70%的人觉得这些工作高压还没回报,心里都憋着股“怨恨主义”,厌烦职场里的一切。

本来想这只是国外的情况,后来发现国内也差不多,我身边有个刚毕业的朋友,投了几十份简历没回应,刷到有人扇嘴巴涨粉能赚钱,他都动过念头。

美国那边的情况更明显,劳工统计局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失业率4.3%,青少年失业率都到13.9%了,应届毕业生也有5.8%,美联储主席都说是“噩梦”。

年轻人不是不想好好找工作,是有时候没那么多机会。

更何况现在刷社交平台,总能看到KOL靠一条爆帖就过上理想生活,赚的钱比朝九晚五上班多好几倍,谁能不心动?

调研机构whop2024年做过个调查,全美2013年出生的阿尔法世代里,53%都想长大后当社交平台创作者,这可不是小数目。

之前大家觉得进政府部门能稳点,毕竟经济不好的时候,铁饭碗总靠谱些。

Handshake平台的数据显示,这两年美国大学生对科技公司的兴趣降了不少,对政府职位的兴趣涨了25%,连高中生都更想进FBI和NASA,不想去硅谷了。

无奈之下,马斯克搞了个DOGE改造政府,把政府岗位的稳定性也给搅乱了。

青年文化研究者RachelJanfaza说过,年轻人的目标不是当百万富翁,只是想赚到足够的钱维持生计。

如此看来,扇嘴巴起号不是他们不想好好干,是想找条能活下去的路。

说到底,扇嘴巴起号这事儿邪门归邪门,本质上是年轻人对“流量等于更好生活”的信仰。

他们想逃离朝九晚五的高压职场,想找种更灵活的生活方式,所以才会把扇嘴巴这种低门槛的事当成机会。

但我总在想,算法这东西就像神话里的神,情绪不稳定,今天喜欢你的内容给你推流,明天新人用一样的招儿,它就不搭理你了。

流量潮水退了之后,那些扇红了脸的人,除了一堆冰冷的数字,还能剩下啥?

毫无疑问,起号成不了年轻人的最终归宿。

咱们别光批判他们“想少劳多获”,也得看看这个时代留给普通人的机会到底有多少。

如果好好工作就能安稳生活,谁又愿意靠扇自己嘴巴博流量呢?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