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您在研讨会上讲了很多聂松跟您学画的过程,我想这次画展可能是他进行现代笔墨语言探索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能说一点对他今后的一些寄语吗?
聂松《写生·过客》23cm×32cm纸本水墨2024年
“灰色的温度·聂松艺术展”专访摘录
记者:您在研讨会上讲了很多聂松跟您学画的过程,我想这次画展可能是他进行现代笔墨语言探索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能说一点对他今后的一些寄语吗?
聂松《写生·远眺之一》15cm×24cm纸本水墨2022年
姜宝林:聂松是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的优秀的博士生之一,他是我的学生中很刻苦、很执着、而且很谦虚的一个。讲到他的优秀品质之一,就是他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他的老外婆、感恩师友,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没有孝心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他的孝心给我很深的印象。他对他九十多岁的外婆,对他的妈妈,包括对他夫人、对家庭,他都很尽心尽力,所以我感到这个学生很优秀。那么谈到聂松这个画展,这次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他这几年探索的成绩和探索的状态。我的教学理念、创作理念是“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要笔墨”就是要传统,要很民族、很中国;“要现代”就是要构筑崭新的形式语言,反映我们新时代的变化、新时代的审美追求。这个“现代”就是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要现代”就是很世界。“很中国”与“很世界”一直被人们看成对立的东西,我们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就是“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核心价值。聂松对这个理念理解得很深,而且身体力行地做了各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我在教学中一再反对学生学我,我们可以有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探索,但是不要模仿我的表面,要走自己的路。观念一样,就是“既要笔墨,又要现代”,但是大家各走各的路。聂松从龚半千(龚贤)入手,将积墨运用到自己现代的艺术形式当中,这方面他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他的画有几个特点:第一,他的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感情和状态,我觉得这是对他很好的诠释。刚刚研讨会上有好多朋友讲的他现在陷入两难境地,既要笔墨过关,又要创出现代的图式,两手都要硬。但是,他在这样一个焦虑当中,把自己的这种压抑、焦虑的心情表达出来了,同时也把自己对美好的向往,那种灿烂、那种涌动也都体现出来了,所以他的画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第二,在形式上,他构筑了一种抽象的形式语言,以表达他自己对大自然的体悟和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形式语言对“新程式”“新符号”的构筑、建构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初具独立的面貌,我觉得这是第二个可贵。第三,他把传统笔墨用到新的图式语言当中,焕发了新时代的现代气息,这一点他运用得很好。笔墨不分新旧,没有时间局限,只有把它重构以后,构筑新的图式、新的形式语言的时候,笔墨才能够恰如其分地传达画家的内心世界,聂松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转换。他把传统的积墨法转换为抽象的语言,这一点在画面上体现得很充分。第四,他的画面像他这个人一样,朴厚、大气,有种憨憨的感觉。这就是“画如其人”,他的画正好表达了他的人格和他对笔墨品格的认知。总之,我对他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祝贺他的展览成功举办,而且希望他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以后会攀登更高的高峰。
聂松《写生·远眺之二》15cm×24cm纸本水墨2022年
记者:聂松老师说他的创作是痛并快乐着,我说我现在也觉得是一种痛,因为我看不懂,这其实也是一种痛。他说其实你就自由去想,你觉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也就是说聂松老师的作品给了大家无限的遐想空间。所以说,这种现代的笔墨探索对我们江苏地区来讲,可能并不是很多。那么我说是不是需要导读,他说其实也不要导读,你自己怎么看就怎么看。所以我想,王老师,您看您要不就从聂松从传统到现代但是又不失传统的这样一种角度,谈一下他目前的创作和他当下的创作状态。
王雪峰:聂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姜宝林先生的博士生,他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他的艺术创作经过了这些年,特别是在他的导师姜宝林先生的指导下,实际上是有着一种创作的规划性和目的性。其实,我们看姜宝林先生,他是潘天寿的学生,早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是潘老亲自教的,他有非常好的传统笔墨功夫。后来,他又到中央美术学院读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这个学院其实在中国画教学方面是非常有意思的。浙江美术学院是在潘天寿先生的指导之下,对中国绘画传统进行学习和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在浙江美术学院得到了非常好的继承和传播,它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是最完备的。如果没有潘天寿,20世纪或者当下的中国画传统教学其实是残缺的,是不可想象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潘天寿挽救了中国水墨,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聂松《写生·万木》24cm×15cm纸本水墨2023年
记者:他是不是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王雪峰:潘天寿当时在浙江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李叔同等也都教西洋画,潘天寿系统地学过。但是后来,潘天寿很鲜明地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要各有特色,各有面貌。他在浙江美术学院进行了中国画学科的建设,才使中国画在当下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中央美术学院有所不同,中央美术学院更注重绘画的创新,注重水墨画的创新。像徐悲鸿这些从西方留学回来的人,把西方的绘画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结合起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甚至出现了用彩墨画来代替中国画,取消中国画传统。所以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的创新一直是教学的主流,这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而姜宝林先生到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他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因此在姜先生笔下有两种笔墨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注重笔墨,注重用水用墨;另外一种,就是带有装饰性的这样在形式上的突破。这是重要的中国画现代转型。姜先生当年用蓝色调画的一系列具有符号化的山水画,在当时是影响很大的。这一系列的代表就是他的《寂》,现藏在中国美术馆。其形式应该来讲是用装饰性色彩、装饰性形式以及符号化的形式来重组中国山水画,这是他的一个探索阶段。他这个探索很成功。在他身上有着这两种绘画的面向。而聂松,作为姜先生的学生,他也有两种面向:一种是相对传统一些的;还有一种,具装饰意味的,带有装饰性的,或说带有符号化的这样一种绘画形式。他的这种符号化的形式就是你刚才看的,一种符号的不断重复,这就是一种形式吧。他从形式上来追求水墨的探索。当然,这种形式的开拓,是从他的老师那里过来的,但同时也能看出聂松的个人学养跟品性,个人趣味在里面得到了体现。聂松是山东人,他这个人非常朴实,所以他的绘画里面有一种质朴的感觉,而且是一种厚实的味道。这种厚实的、层层叠加的趣味跟他的博士论文所做的龚贤研究,我觉得是相关联的。龚贤笔墨里面有一种层层叠加的积染法,这种积染法在聂松的笔下有一种转化。当然,他对龚贤感兴趣也可能是因他自己内心的这样一个性格特质转化为他这样的一种趣味。他研究龚贤,龚贤的笔墨在他笔下得到了一种转化,他的绘画形式也是两种面向。聂松是很幸运的,他的水墨画传承的是正统文脉——从潘天寿、李可染到姜宝林,再到聂松,这个路子是让一般人艳羡的。我刚刚在研讨会上也在讲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它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的开拓,不是简单地学西方一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形式,西方形式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回过头来立足于我们的传统。我们会发现我们中国的传统绘画,其立足点在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心象。我们要从这种我们内心的心象出发来开拓笔墨的境界。中国画讲究的是境界,是一种层次,讲究的是修养,有“修”有“养”,才会得到大境界。聂松还很年轻,我想,将来他在这种“修”和“养”的生命历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个更高的境界。作为朋友,我期待他做出更大的成绩。
聂松《写生·莫干记之二》24cm×15cm纸本水墨2024年
记者:刚刚您也说了,聂松老师说您是他的好兄长,我想您对他应该比较了解,不光是人品,也包括他走的这条专业的道路。我前面跟他聊过,他说走得比较惊心,痛并快乐着,但是今天应该说是他的一个收获的时候吧,所以他说痛并快乐着。您能给他现阶段的作品做一个评价吗?
阴澍雨:这次在江苏省美术馆这个展览,比较集中地看了聂松在一个时期以来探索的一些成果,有三个方面印象比较深刻。其一,我觉得他在对传统语汇的这种挖掘上面其实还是做了很多功课,包括后来,因为我对他很了解,他博士论文写龚贤,比如说传统笔墨语言上面,他下了很大功夫。举例来讲,积墨就是他常用的一种形式,从龚贤到黄宾虹到他的导师姜宝林先生到他自己的积墨,他做了很多的积累和探索,这是传统语汇方面。而且对于龚贤的研究,他做到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转化,因为我们知道,作为实践类的博士研究生,修学位,他所投入的研究精力是非常大的,那么他挖得越深,如果不能转化到实践创作中去的话,这个就很可惜。因为一个画家得把很多的精力用来做研究,如果研究的东西不能转化到创作中,那么就割裂开了。所以其实我们都在走这样一种一舟双楫的道路,就是说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来相互触动与转化的。这就是我刚说的这一点,就是说他在传统的这种语汇当中深入地挖掘。其二,对于新工具新媒材,比如这里面他还有瓷板画,原本展览初期还计划展陈装置作品,当然这不是多么新鲜的一个事儿,就是说对于新的艺术语汇、新技法、新媒材,他还在不断地拓展。正因为在不断地拓展当中,所以他就有无限的可能,这是其二,我觉得这是可贵的地方。其三,我对他比较了解,在他的艺术道路上,他的延续性非常好,从他读的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他在早期就对于这种笔墨语言的现代性的转换比较感兴趣,所以他是以一个很稳定的路数在推进,这与他这个人相关。我觉得聂松他这个人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很可贵的一点,他的艺术道路是稳定的,他的为人、内在的品质都为他的进步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比如,我说他的为人比较朴厚、很实在,他不虚空,这样他的探索都能落到实处;比如他在跟我们的交流中比较谦卑,我们其实都是同龄,都是七零后的艺术家,我比他年长几岁,他愿意去交流,他把他想的东西愿意跟我分享,也愿意倾听我对他的建议。这其实在今天的画家当中也是一个很可贵的品质,他的内心执着坚定,他又能够听取,又能够包容等,很谦逊。这样呢,我觉得这三个方面,一个是对于传统语汇的挖掘,再一个从新媒材新技法的拓展再到他的为人、他的性情与他的内在的品质都注定了他将来的艺术道路会逐步地往前推进,越走越扎实、越宽阔。
聂松作品欣赏
飘渺天倪意之七
46cm×34cm
纸本水墨
2024年
飘渺天倪意之八
46cm×34cm
纸本水墨
2024年
飘渺天倪意之九
46cm×34cm
纸本水墨
2024年
飘渺天倪意之十
46cm×34cm
纸本水墨
2024年
飘渺天倪意之十二
34cm×46cm
纸本水墨
2024年
飘渺天倪意之十四
34cm×46cm
纸本水墨
2024年
飘渺天倪意之十六
34cm×48cm
纸本水墨
2024年
写生·望东山之一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隐境之二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隐境之三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隐境之四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隐境之五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隐境之六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隐境之七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疏逸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空韵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江南忆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东湖之畔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杭城隐境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沪生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山境之一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山境之二
纸本水墨
2025年
写生·山境之三
纸本水墨
2025年
画家简介
聂松,1978年生于山东济南。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代水墨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导师阎秉会先生。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山水画创作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导师姜宝林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授课导师,李可染画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浙江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朐山书院艺委会委员。
来源:中华网山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