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旱獭亲密接触成“流量密码” ,如果遇到了,我劝你最好别动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5:55 1

摘要:呆呆的外形加上憨憨的性格,让旱獭经互联网传播迅速火了起来。以至于和旱獭亲密接触的画面,在自媒体平台屡登热门,评论区频现“真可爱”“想摸摸它”等言论。

编辑:康康

相信经常网上冲浪的人,一定看到过下面这个表情包。

呆呆的外形加上憨憨的性格,让旱獭经互联网传播迅速火了起来。以至于和旱獭亲密接触的画面,在自媒体平台屡登热门,评论区频现“真可爱”“想摸摸它”等言论。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看起来呆萌的小生物,实际上很可能是恐怖的“隐形杀手”,所以如果你自驾高原遇到了他们,劝你最好别动手!

在成为“网红”之前,旱獭的生活其实很低调。作为一种穴居的社会性动物,它们习惯了在地下构建复杂的隧道网络,主巢穴甚至能挖到地下一米多深。这些洞穴既是家,也是躲避天敌的堡垒。

过去,人类的牧业活动对它们来说就是一种威胁,所以它们天生就懂得避开人类,挖好无数个逃生通道随时准备开溜。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随着川藏线(G318)、西北大环线这类自驾游线路的火爆,游客和旱獭的相遇变得空前频繁。最初,或许是出于好奇和喜爱,人们开始向它们投喂饼干、薯片这些人造食品。

渐渐地,旱獭们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汽车和人类,等于移动的食物供应站。它们不再躲避,反而会主动凑上前来。这种被人类食物“驯化”的过程,为它们的网红之路铺平了道路。

社交媒体则成了最大的催化剂。从最初那个尖叫的表情包(虽然那根本不是它真实的叫声),到动画电影《哪吒》里的客串,旱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卡通化、拟人化。人们给它贴上“蠢萌”、“吃货”的标签,完全忽略了它野生动物的本性。

当游客发现,喂食能换来旱獭的亲近,甚至能拍到它抢走手机、钥匙的“戏剧性”一幕时,一场流量狂欢就开始了。视频越是“惊险刺激”,点赞和转发就越多。

这种病毒式的传播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闭环:更多人为了复刻这种“有趣”的互动,专程驱车前往,用同样的方式引诱旱獭。

一些旅游目的地甚至开始把“与温顺的旱獭互动”当作卖点来宣传。就这样,在游客的镜头和零食的诱惑下,旱獭被迫成为了一个演员。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这看起来蠢萌的生物身上,隐藏着让公共卫生系统高度警惕的名字——鼠疫杆菌。

尤其是喜马拉雅旱獭,正是鼠疫菌的主要宿主之一。它所生活的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最活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更可怕的是,这些旱獭携带的鼠疫菌株,以毒力超强、致死率极高而著称。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在今年二月,国家卫健委还专门发文提醒公众注意这个风险。而早在2019年,四川省疾控中心就发布过类似的警告。鼠疫,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和霍乱同级,是最高级别的存在。

病毒的传播路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最常见的是通过跳蚤叮咬。一只吸食了带菌旱獭血液的跳蚤,再跳到你身上叮一口,病毒就完成了传播。这也是为什么连靠近旱獭的洞穴都有风险,因为洞穴周围就是这些带菌跳蚤的温床。

更直接的风险来自接触。当你触摸、拥抱甚至亲吻旱獭时,如果它身上有病菌,或者你的皮肤有微小破损,都可能造成感染。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那些看起来行动迟缓、不怕人、很容易被抓住的旱獭,它们很可能已经染病,是极度危险的传染源。

还有一些更极端的行为,比如捕食旱獭。有人以为高温烹饪就能杀死病菌,但事实是,在处理过程中,病菌可能通过血液接触感染人体。四川就曾发生过因处理病死旱獭而导致人员死亡的真实案例。

近年,内蒙古、甘肃、西藏等多个省份都报告过散发的人间鼠疫病例。这清楚地表明,鼠疫的威胁并非遥远的历史,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

为了一个点赞过万的视频,游客们主动去接触一个已知的生物危害源,把一个致命病原体的携带者,当成了一只可以随意逗弄的宠物,这种行为不仅无知,而且相当危险。

收起你的“爱心”

“爱心”泛滥导致人与动物关系扭曲的剧本,在很多地方都上演过。比如峨眉山的猴子,最初也是游客投喂,结果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甚至抢夺游客的背包。

我们以为的“善意”,往往给它们带来了全方位的伤害。人类的零食高油高盐,会损害旱獭的内脏健康。长期的投喂会让它们产生依赖,丧失自己寻找食物的能力,这在食物匮乏的季节是致命的。

除了对动物本身的伤害,这种行为还破坏了整个脆弱的高原生态。游客留下的包装袋、塑料瓶等垃圾,不仅污染了草原,还可能被牛羊等其他牲畜误食,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当我们在抱怨旱獭抢走我们东西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已从它们那里夺走了更多——它们的健康、它们的生存技能,以及它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宁静。

结语

收起你手里的零食,是对它们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换上一个长焦镜头,你会发现距离产生的美,远比一张模糊的合影更动人。把你带来的所有垃圾都装进袋子带走,这是对这片土地最起码的责任。

在旱獭活跃的高风险地区活动时,喷上一些驱虫喷雾,这不仅防蚊,也能有效防范跳蚤。如果在离开疫源地后的9天内,身体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定要立刻就医,并如实告知你的旅行史。

选择权在我们手上。我们可以继续沉迷于制造那些掩盖着致命风险的搞笑网红,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尊重的访客。想要找回我们失去的东西,靠的不是某个村民的援手,而是我们每个人观念的彻底转变。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