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刷到《新京报》的调查,看完真是有点懵,咱们花两三倍价钱买的水牛奶,居然没一个是100%纯的。而且好多品牌连水牛奶到底加了多少都不标,问客服要么说“工艺保密”,要么就打太极,这钱花得也太不明不白了。
前两天刷到《新京报》的调查,看完真是有点懵,咱们花两三倍价钱买的水牛奶,居然没一个是100%纯的。而且好多品牌连水牛奶到底加了多少都不标,问客服要么说“工艺保密”,要么就打太极,这钱花得也太不明不白了。
本来这水牛奶在两广待得好好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市场化,那会儿主要是做姜撞奶、双皮奶的原料,没多少人把它当日常牛奶喝。结果2019年前后,京东、天猫这些电商平台把它引进来,李佳琦这些主播一带货,小红书上再一炒,直接成了“网红奶”。现在做水牛奶的牌子也多,既有皇氏集团这种“水牛奶第一股”,也有百菲酪、左江这些,还有隔壁刘奶奶、爷爷的农场这种新牌子,连乐纯这种新消费品牌都来掺一脚。
这些品牌宣传的时候,都说水牛奶多好多好,口感像芝士,营养是普通牛奶的快两倍。说实话,冲着这些点,就算贵点,不少人也愿意买。但火归火,问题也跟着来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奶里,到底有多少是真水牛产的。
《新京报》挑了20款标着“水牛”又标着“纯牛奶”的产品,查完发现没一个用的是100%生水牛乳,大多都是水牛乳混着普通牛乳。而且不同牌子的含量差得还挺多,有的连一半都不到,比如爷爷的农场那款A2水牛纯牛奶,客服承认才40%左右;有的刚过50%,像南国的“水牛生南国”是55%往上,亿小瓶、芽芽乐这些也只说50%以上;也就左江还算实在,客服说水牛乳占比超80%,配料表上水牛乳也排在第一个。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皇氏和百菲酪这两个龙头品牌,问它们水牛奶含量,客服要么说“复配比例是工艺机密,不方便说”,要么就只强调“符合国家标准”。但看配料表就知道,生牛乳排在生水牛乳前面,按国标规定,配料得按添加量从多到少排,这意思就是普通牛奶比水牛奶加得还多。更别提百菲酪之前还出过事,2021年东莞市场监管局查出它家一款水牛高钙奶钙含量不够,这品控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华经产业研究院说了,2024年底咱们水牛奶市场规模大概50亿,增速8%-10%,比整个乳业大盘跑得都快。但广西那边2024年生水牛乳缺口就有1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5%都不够用。如此看来,奶源不够可能也是企业掺普通奶的原因之一,但这不能成为不告诉消费者含量的理由啊。有个电商平台的数据我看了,38%的人因为不知道含量,买过一次就不买了,再这么下去,消费者的信任早晚得被耗光。
含量不透明就算了,有些品牌还在商标上玩花样,这就更让人无语了。本来买的时候就冲着“水牛”俩字去的,结果人家告诉你“水牛”只是个商标,跟奶的成分没关系,这不是耍人玩吗?
皇氏乳业就这么干,它家淘宝店卖的“皇氏水牛纯牛奶”,“皇氏水牛”是注册商标;还有“一只水牛纯牛奶”,“一只水牛”也是商标。但看配料表,生牛乳都排在前面,明显普通牛奶更多。更讽刺的是,今年7月中国奶业协会那届大会上,皇氏还大张旗鼓宣传“100%水牛奶”,转头就在商标上搞小动作,这前后反差也太大了。
隔壁刘奶奶也差不多,它家“水牛配方纯牛奶”,听着像是专门为水牛奶做的配方,结果“水牛配方”只是个商标,配料还是生牛乳加生水牛乳。老实讲,消费者买的时候哪会去查商标注册信息,看到“水牛”俩字就以为是纯的,这不是明摆着误导人嘛。
有法律界的人说,企业不标水牛奶含量,消费者就没法判断值不值得买,这是侵犯知情权。而且按《商标法》第十条,容易让公众对商品原料产生误解的标志,不能当商标用。像“水牛配方”这种,普通人一看就觉得是水牛奶做的配方,结果不是,这都快碰法律红线了。
之前也有不少牌子这么干,壹号土猪的“壹号土”是商标,其实就是普通猪;千禾0酱油的“千禾0”是商标,不是说零添加。这些牌子要么被投诉,要么被曝光,最后都得整改。很显然,把商标当“遮羞布”玩文字游戏,根本不是长久之计,消费者又不是傻子,迟早能发现。
搞不清这些品牌为啥非要这么干,其实背后都是产业的老问题了。企业总说100%水牛奶脂肪高、难消化,还说成本高消费者买不起,但真实情况没这么简单。
生水牛乳一公斤12块左右,是普通牛乳的3-4倍,成本确实高,但现在不少水牛奶售价都下来了,皇氏的奶一箱23.9到41.9元,悦黔的折后才15.9到28.9元,跟普通牛奶差不多。成本高售价低,商家为了赚钱,只能往里面掺普通奶,这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但不能拿消费者当冤大头啊。
而且水牛奶本身就是小众品类,占全国奶类总产量还不到0.5%,大乳企都不怎么重视。标准也跟不上,只有广西有两个非强制性的地方标准,国家层面的国标GB25190根本不区分水牛乳和普通牛乳,乳业专家宋亮都说,含10%水牛乳就能叫水牛奶,这标准也太松了。加上80%以上的水牛奶都在网上卖,监管起来也难,难怪有些企业敢这么干。
2022年水牛奶产量才305.6万吨,普通牛奶都3900万吨了,奶源本来就少,现在又有60多个活跃品牌,一半还得靠代工,中小品牌拿不到奶源,只能搞混配。倒是内蒙古那边,今年8月给牦牛奶定了强制性地方标准,要求原料占比超80%,这其实可以给水牛奶行业做个参考。
毫无疑问,水牛奶是个好品类,能在乳业寒冬里逆势增长,说明有市场需求。但想长期发展,靠忽悠肯定不行。企业得把水牛奶含量明明白白标出来,别再拿“保密”当借口;行业也得赶紧定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别再让消费者分不清好坏;监管部门也得加强线上渠道的检查,尤其是那些玩商标套路的品牌,该罚就得罚。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水牛奶才能从“网红奶”变成能长久做下去的好品类,不然早晚得凉。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