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票反对,联合国否决中俄草案,恢复对伊朗的制裁,对此,中方早有预感。那么,中俄提出的延长豁免草案,为何会遭到反对?中方有预感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推动表决?
9票反对,联合国否决中俄草案,恢复对伊朗的制裁,对此,中方早有预感。那么,中俄提出的延长豁免草案,为何会遭到反对?中方有预感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推动表决?
当地时间9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中俄提交的关于推迟恢复对伊朗制裁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结果是4票赞成、9票反对、2票弃权,未达到9票赞成的门槛,草案被否决。随着这一结果的宣布,意味着从美国东部时间9月27日上午8时起,联合国将正式恢复对伊朗的制裁。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场见证了这一幕,他公开向中俄表示感谢,并痛斥美英法德“埋葬了外交解决的最后希望”,把伊朗逼上了没有退路的道路。表决现场的紧张氛围,实际上是过去一个月地缘角力的结果。
事情要追溯到8月底。英国、法国和德国以伊朗未能履行2015年伊核协议为由,通知安理会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按照2231号决议,这一机制意味着只要在30天内没有新的决议延长豁免,制裁将自动恢复。换句话说,英法德三国用的是“倒计时”方式,把所有成员国推上了表态的舞台。中俄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最后阶段提出草案,主张延长六个月,好让各方有时间通过谈判,寻找缓和方案。
然而,英法德显然不肯留出真正的余地,他们选择绕过“分歧解决机制”直接启动快审程序,这在伊朗看来,是“先定罪再执行”,在中俄看来,是削弱安理会权威,但对美国而言,却正合心意。而多数欧洲成员国也选择与美方站在一起,既出于联盟义务,也出于安全考虑,毕竟一旦伊核问题失控,直接影响的不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而是欧洲自身的安全环境。
法德尤其担心伊朗进一步推进浓缩铀活动,会加剧地区军备竞赛,甚至触发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与其冒这样的风险,不如牺牲伊核协议的完整性,暂时稳住局势。对于草案无法通过,中方实际上早有预感。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9月26日的记者会上就明确指出,“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没有建设性,只会加剧危机。但他也没有表现出对投票结果的过度期待,而是重申中方会继续推动政治解决,敦促美方和伊方恢复谈判。这实际上是提前把话说清楚,即便草案被否决,中国也会在外交层面坚持劝和促谈的姿态。
那么,中方为什么要坚持推动表决?正是因为伊核问题不仅仅是伊朗的问题,它直接牵动中东稳定,也影响中国在能源和“一带一路”沿线的战略布局。伊朗是中国在中东的合作伙伴,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已经落地,中方当然不希望伊朗因制裁而被彻底锁死在孤立状态。与此同时,中国也要通过这样的议程,展示自己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美欧选择制裁时,中国选择延长对话。即便结果注定失败,但仍然有价值。
这也意味着短期内,伊朗势必承受新的经济打击,石油出口、金融交易都会受到阻碍,内部压力增加。但长期看,制裁并不能真正阻止伊朗的核活动,反而可能加速地区紧张,甚至引发以色列与伊朗的直接冲突。也正因如此,中国外交部才会不断强调“三个坚持”:坚持和平稳定,坚持政治对话,坚持协议精神。目的就是要在局势升级之前,给各方提个醒。
综上来看,中俄草案被否决,联合国恢复对伊朗制裁,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美欧的政治算计和安全焦虑,早已决定了他们的立场。而对中俄而言,这是一场战略性的“必输局”,但目的不是胜负,而是留下外交立场,以便在未来无论局势走向谈判还是冲突时,都能表明中国曾经提出过更理性的选择。对中国来说,这才是在安理会坚持推动表决的意义所在。
来源:北大国关王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