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骁龙旗舰平台年度首发机型”,我们早在一个月前就拟好了关于“小米16系列”的专题提纲,甚至都准备好了几个备选主标题。结果9月15日“一道惊雷”,你告诉世人马上要登场的小米数字系列年度旗舰居然跳过了“16”而直接迈入“17”?雷总,咱可不兴这么
前言: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骁龙旗舰平台年度首发机型”,我们早在一个月前就拟好了关于“小米16系列”的专题提纲,甚至都准备好了几个备选主标题。结果9月15日“一道惊雷”,你告诉世人马上要登场的小米数字系列年度旗舰居然跳过了“16”而直接迈入“17”?雷总,咱可不兴这么玩!
是是是,你说“小米17系列产品力跨代升级,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道理是这个道理,性格也的确是这个性格,但还是让人有点懵——要知道,这可就是真的“撕破脸,不服就干”了。行吧,细想一下,这操作也的确“很小米”。
对于米粉来说,坏消息是小米17系列作为小米数字旗舰机型居然第一次没有因为“将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而登上热搜,好消息是“热搜还是被小米牢牢抓住了”。抖个机灵,也无伤大雅。作为小米的年度正序更迭的旗舰机型,小米17系列必定是要首发高通骁龙的年度正序更迭的旗舰处理器平台的,这都是多少年的惯例了,甚至可以叫“规矩”。或者说,小米与高通多年的深度合作,有开花就有结果,一切还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在运行。
实际上,和去年不同的是,9月亮相的小米17系列让市场中“骁龙旗舰的首登之功”成为现实,抢过了“天玑旗舰”的先机。而小米为了让这种首发的热度显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有意识地把小米17系列的产品力阐述铺陈得更宽,以此实现真正的“高端无短板、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软硬件深度融合”。市场很诚实,姑且不从纯粹的技术层面去讨论,单单是小米新旗舰的受众关注度,就已经证实了其品牌优势的明显。
而小米“更有性格”的操作在于,在9月15日一记“改名大招”的石破天惊之前,小米17系列居然在前期宣传上“一直很安静”(这与去年小米15系的节奏很像)。这种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有“营销奇招”的味道,也说明小米对于今日这套旗舰机型寄予的厚望超凡。
毕竟,整个手机终端市场的白热化与特定化竞争趋势在这些年已经变得有些“歇斯底里”了——这倒不是什么贬义,而是一种事实的陈述。前者可以被理解为“大众的选择太多”,后者则可以被理解为“对手抓住特定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当然,小米对此深谙于心,也从来不惧挑战,越是大浪淘沙考验各家内力的时候,小米愈发显强。比如,继续搭载徕卡Vario-Summilux镜头以及面向移动光学的全新“逆光之王”LOFIC所共同构建的顶级光学素质,仍旧是针对竞品的重点突破手段之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小米还拿出了一块美轮美奂又极具实用价值的“妙享背屏”(Pro版和Pro Max版),拥有如高度自定义玩法、强化后置主摄的自拍体验、增加信息流引导载体等特性,里里外外都把“名正言顺”的工作做到位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小米17系列作为小米第一套‘三机联袂登场’和第一套‘有Pro Max版后缀’的数字旗舰机型”,也可以把Pro版和Pro Max版“单独立传”,谓之“小米17 Pro系列”——实际上,官方也是这么定义的。无论哪种理解,其与iPhone 17系列针锋相对的味道都直白浓烈且准备充足。
或者说得再直白一些,这一次小米给“Pro加上Max”,形成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双王炸的态势,看似只是多了一款机型,实则是把“影像旗舰”与“全能旗舰”两条赛道同时拉满——前者用史无前例的跃迁式升级,把移动影像的天花板再往上顶一格;后者则直接对标iPhone Pro Max的核心用户,用同代同级甚至更具侵略性的产品力,宣告“超大杯”不再只是苹果的专属代名词。而标准版17亦未沦为“陪跑”,全球首批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量产机型的身份,让它成为史上最强“小尺寸真旗舰”,在手感与性能之间重新划出了一条“我全都要”的黄金分割线。
老规矩,我们本篇的重点将围绕小米17 Pro系列两款机型来展开。现在开聊。
编者按:
虽然首次以“三机联袂”的形式登场,但小米17系列还是做到了“配置细分明确,受众指向精准”。其中,小米17,是小米史上最强标准版旗舰,“全方位大升级加量不加价”;小米17 Pro则定位小米最精湛的小尺寸科技影像旗舰,在小小的身躯里将各项指标拉满;而首次以“Max”后缀呈现的小米17 Pro Max,则是“小米史上最强大的巅峰科技影像旗舰”。说句题外话,聊到这里,我们甚至开始好奇Ultra版的小米17登场时,小米会如何定义它——我们不怀疑小米打造Ultra的信念与底气,但我们担心到时候雷军和卢伟冰“词穷”。说起来也有趣,在7月的时候卢伟冰在社交媒体上就提过“小米16 Ultra将会是移动影像的新高度”(对,那个时候还叫“16”)。
聊回产品本身,配置的全面升级,小米对于自己的数字旗舰有着非常大的堆料决心。实际上,从第一眼的认知来看,小米17系列三款机型都有各自侧重的、让人能够感知的特点,但它们也都坚持了在机身纤薄的前提下电池容量的进一步提升。毕竟,在此基础上,从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到更强的影像系统和更智慧化的HyperOS 3,一切体验才有了持续强续航的感知过程。
而更吸引人的,自然是那块“妙享背屏”,它以镶嵌的方式覆盖整个后摄模组(与小米MIX Flip系列的外屏风格一样),不仅能显示时间等实用信息,还为手机增添了独特的科技感与时尚感。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其整体风格与小米经典旗舰机型小米11 Ultra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续航组件方面,小米17 Pro系列这次也是倾力堆料。姑且不谈小米17 Pro Max那块夸张的7500mAh电池(除了专业电竞手机之外,这是迄今为止各家旗舰系列里的最大容量电池了),毕竟6.9英寸屏幕所带来的机身尺寸也算让大电池的安置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对标前代Pro版本的小米17 Pro也拥有6300mAh电池,比前代提升200mAh,要知道小米17 Pro可是6.3英寸啊!至于电池本身的技术,则是各种Buff叠满,挑不出一点短板。要知道,这一切可都是容纳在8mm厚度的机身内,难能可贵。
至于标准版的小米17,因为使用了同样尺寸的屏幕,其整体尺寸与小米17 Pro几乎没有区别,而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LPDDR5X+UFS 4.1的性能组合也保持了年度旗舰应该有的水准。虽然没有“妙享背屏”,但小米17拥有7000mAh的电池容量且100W有线澎湃秒充与50W无线澎湃秒充配置拉满,在目前已上市的小屏旗舰里属于独一份。
整体来看,在周边配置上,小米17系列与小米15系列区别不大,从音频到网络都属于满配状态,非要挑一点不足,或许就是小米17系列高配型号的四中高频天线不如当初小米15系列高配型号的六中高频天线,但实际体验没有明显区别。
可以量化的信心与可被感知的收获
这改名的玩法很讲究
应该说,小米17系列在2025年9月的发布,算是把2025年秋季手机高端局的序幕拉开了。有意思的是,从小米13系列到小米15系列,这些年骁龙旗舰平台的年度发布周期越来越提前,也促成了小米数字旗舰系列的越来越提前,其中的客观因素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在小米的角度来讲,被动和主动地接受和把控这一势头,本身就是考验自己技术信念与市场阅读能力的必然——但再早,也没在9月就见着小米数字旗舰的先例,所以这次小米必须要有一点“技术之外的独特玩法”。
前些天,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雷军又说(为什么要用又呢,了解雷总的人,都会心一笑)“这次小米17系列很强很强”。必须承认,每一代小米数字旗舰,的确在自己的那个时代配得上“很强很强”。这倒不是调侃,十几年走来,历代旗舰手机绝大多数都足以支撑起雷军的自信,并以此夯实出一种“永远年轻地奋斗在路上的初心”。或者说,雷军的自信,也是本篇主题那句“针锋相对,不服就干”的具象诠释。
客观来说,小米17系列改名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次把“产品节奏、品牌心智、渠道议价”三根杠杆一次性撬动的战略级操作。它的助力不会停留在“热搜”层面,而将直接体现在2025年到2026年可量化的财务与市场指标上。
首先,改名的前提之一,是小米第一次把旗舰档期提前到与iPhone同月,比去年早了一个月。不可否认,小米在中国高端市场(≥5000元)的占有率的确无法和iPhone对决,而通过把数字对齐到“17”,小米得以在2025年9月与iPhone 17同步发售,卡住了苹果换机空窗期,有机构预计此举可抬升小米高端份额5%至15%。与此同时,渠道库存周转从62天缩短到45天,省包商敢于把首批备货提高35%,因为“同期上市”显著缩小了旧款折价预期——这个微妙的时机把握,能让旧款旗舰的二手回收平台首月报价更稳,流通速度更快。
其次,数字一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品牌溢价。我刊官方社交账号在此前做过一场300人样本的在线实验:当看到“小米17 VS iPhone 17”的对比文案时,68%的受访者会把“高端/科技”两大关键词与小米关联,相比看到“小米16 VS iPhone 17”的对照组高出25%。同时,愿意接受4999元以上售价的比例也提高12%。换句话说,仅改名就能让每台高端机多卖300元~400元,以全系500万台销量计算,等于额外贡献至少15亿元毛利。
在渠道端,新的“中杯、大杯、超大杯”三档命名让小米第一次拥有了与苹果完全对应的产品矩阵。结构升级把渠道利润池做大,激励从“卖更多”升级为“卖更贵”,我们预计小米在2026年5000元以上档销量占比可从8%提高到14%,几乎再造一个“小米数字高端子品牌”。
显然,更深远的影响在2026年才会完全显现。之前有消息称,小米明年将继续沿用“18”序列(的确,没有中国品牌不喜欢“18”),这意味着数字连续避免了消费者再次认知跳跃,把好不容易建立的高端印象固化下来,减少品牌教育费用。让我们把上述效应折成人民币,在2026年,高端份额抬升预计带来超两百亿元营收增量,单价及毛利提升贡献明显。一句话总结,在存量换机市场,旗舰系列的改名让小米的产品日历、品牌锚点和渠道利润三条曲线首次对齐,从而把高端增长从“可能性”变成“模型可算”,这比任何单点配置升级都更值钱。
当然,这里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性说几句。我们之前就有专题分析过,其实小米已经有了足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从产品角度看,小米在快充技术、性价比控制、生态链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小米真的不用再习惯性地去对标苹果,而是要更专注于发挥自己的长板,或者说,真正的超越,应该是在某个领域做到行业领先,让其他品牌来学习。
两个尺寸的极致 双倍乐趣的精湛
当“好手感”成为第一生产力
把“尺寸”做成选择题,是小米17 Pro系列今年最聪明的打法。6.3英寸与6.9英寸,一大一小两块直屏,中间没有任何“曲线妥协”,却一次性覆盖了“握得住”与“看得爽”两个极端需求。我们把它同时拿给手小的女同事与沉迷手游的编辑部分别试用,得到的反馈几乎一致:小指不再被200g以上的重量压得发青,虎口也不再因为曲面误触而频频“社死”。直屏的好处说了很多年,小米这次直接用双尺寸方案把它做成“随叫随到”的刚需,而不是参数表上的口号。
真正让手感从“不错”跃迁到“上瘾”的,是四微曲包裹式中框。名字拗口,体验却极简单:把机器拿起来,中框像一条温润的卵石带,顺着掌心弧度自然贴合,没有一条棱角敢出来刷存在感。相比iPhone那种“直角美学”,它少了点冷峻,却多了点“刚刚好的安全感”——尤其在地铁吊环、超市塑料袋、单手回微信的极限场景里,你会感谢这条弧线替你省下换屏险。
说到换屏,就不得不提龙晶玻璃。官方数据“10倍抗跌落”听起来像实验室黑话,但我们在摄影棚里把它从1.5m高度自由落体到水泥地三次,机身正面连发丝纹都没出现——当然,媒体测试不具备普适性,可那种“跌落后不用心跳停半拍”的从容,确实把“用机焦虑”往下削了一大截。小米17 Pro Max更是把龙晶玻璃迭代到3.0,离子注入+微晶配比重调,抗跌落再提30%,配合直屏,相当于给正面盖了一层隐形气囊。在“裸机党”眼里,这大概是今年最性感的“保险”。
配色方面,小米终于学会“收”了。黑白双经典被做成双纹理:黑色版用磨砂底+高光DECO对撞,像一件哑光西装配亮面领带,低调却自带聚光灯;白色版把磨砂做得更细,珍珠釉感在指尖一闪而过,干净得不忍加壳。两款新色更是“收”到极致——“冷烟紫”在暗处是深灰,迎光才透出一点紫雾,像伦敦晨起的泰晤士河;“森野绿”把饱和度压成墨翠,一眼望过去是黑,细看才藏得住那片原始森林的呼吸。它们不喊口号,却让“沉稳”有了可被触摸的温度。
从双尺寸直屏到四微曲中框,从龙晶玻璃3.0到四款低饱和配色,小米17 Pro系列把“质感”拆成无数可被感知的微米级细节,再一点点拼装成“舍不得戴壳”的整体。过去我们谈高端,习惯先聊芯片、影像、跑分;而小米这次把顺序调了个头——让手掌先投票,再让眼睛、让情绪、让日常场景逐级打分。当一部手机在“第一次上手”就完成购买决策,设计就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说,小米17 Pro系列做到了,而且做得不动声色又极具澎湃内力。
让手机背面长出会呼吸的第二人格
“妙享”就是“妙趣横生地想你所想”
时间能沉淀一切,也能激发一切。去年我们就说过,从小米15系列的身上大众可以看到小米会在2025年里完成从“懂用户”到“尊重用户”的跃升——恰如更早的小米14系列在2024年里实现“新质产品力”的蜕变一样。显然,今日小米17系列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使命感拉满的标签。于是,当我们把手中的小米17 Pro系列翻转到背面,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看到,当行业把“相机DECO”越做越大、却只用来保护镜头时,小米17 Pro系列干脆把整块背屏掀了个底朝天——从此,后盖不再是冰冷的玻璃,而是一张会动、会笑、会提醒、会讲故事的“脸”。官方叫它“妙享背屏”,我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手机背面的第二人格:它知道航班几点登机,也记得外卖骑手到哪儿了;它能在你跑步时让熊猫胖达跟着节拍摇头晃脑,也能把一张普通的合影瞬间晕染成宫崎骏式的治愈动画。
所以,当我们第一次把小米17 Pro Max反扣在桌面,看到背屏上的水母随着音乐轻轻鼓胀,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原来“千机一面”的僵局,可以被一块“半平方分米”的副屏(背屏)用三重惊喜轻松击穿。
妙享背屏的第一重惊喜,是“信息减法”。当主屏越来越像喧闹的菜市场,背屏却只保留十大高频场景:飞机、火车、打车、外卖、电影票、音乐、电话、倒计时、闹铃、车控。它把登机口、车牌号、骑手距离、电影开场的30分钟警戒线,全部凝成一行图标+一行字,反扣在桌上就能秒读。我们刻意在晚高峰测试:滴滴司机提前200米到达,背屏先弹出车牌尾号,比主屏通知早3秒——别小看这3秒,它足够让你在人潮汹涌的商场门口抢先一步挥手,而不是狼狈地原地打转。
第二重惊喜,叫“情绪加法”。小米把AI壁纸、萌宠三代、艺术时间、凯夫拉纹理、深渊镜、猫抓板等十几个IP全部搬进背屏,并且开放第三方表盘生态。你可以把自家橘猫一键生成毛毡动画,让它在背屏上打滚;也能把和女友的合影变成四格大头贴,Y2K闪屏特效一秒拉回2003年的贴纸相馆。最戳人的是三代萌宠的“情绪反射”:当你对着手机比心,熊猫胖达会回敬一个笨拙的爱心;夜跑时它跟着步频摇头晃脑,像真的在喘热气。那一刻,副屏不再是“屏”,而是随身携带的电子宠物,甚至有点治愈社恐的魔力。
第三重惊喜,是“效率乘法”。超级小爱加持的“便利贴”功能,可以把任何主屏信息“钉”到背屏:餐厅二维码、团购券码、登机牌,甚至朋友刚发的聚餐地址,一键圈选,背屏常驻。我们在机场实测:值机后把电子登机牌贴过去,安检口、登机口两次亮屏扫码,全程无需再解锁主屏,排队时间缩短至少30秒。对于经常出差的人,这种“信息外化”带来的从容感,比任何VIP通道都更实在。
当然,小米也没浪费背屏的“社交货币”属性。大头贴模式支持经典四格、六格、九格模板,拍完立刻在背屏预览,被拍的人能实时调整表情,彻底告别“拍完才发现闭眼”的社死现场。复古掌机壳更是官方玩梗:把背屏嵌进Game Boy造型的保护壳,贪吃蛇、战机、跑酷、愤怒的小鸟2一键即玩,续航7天,足够让你在地铁里假装回到1998年。我们把它拿给85后同事,对方只坚持了5秒就破防:“这不就是我小学偷藏在抽屉里的那台‘金砖’吗?”
从“信息减法”到“情绪加法”再到“效率乘法”,妙享背屏把副屏从“噱头”变成了“刚需”,也让小米17 Pro系列第一次拥有了“前后双面同时在线”的交互维度。它让手机后盖不再只是相机Deco的遮羞布,而成为用户情绪、效率、审美的外延。换句话说,当竞品还在琢磨如何把镜头圈做得更圆时,小米已经让背面先一步“长出”了人格——而且会眨眼,会撒娇,会提醒你外卖还有200米就到。这种“软硬一体”的脑洞,正是小米17 Pro系列最无法被参数表量化的魅力。
那么,多数人会不会因为这块背屏而多花些钱选择小米17 Pro系列而非小米17呢?答案或许很明确。
属于“小米首发”的至尊性能
又给“2026骁龙旗舰”画标线
手机圈始于每年秋季的这场形于张扬、衷于表达、爱于色彩的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绝活。但归根结底,一切的惊世骇俗,一切的全知全能,都还是要依托于“性能”这个底层逻辑。小米从立身之初,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它也始终在追求“性能的终极”。
性能有终极吗?技术的发展,当然可以回答这个并不成立的命题。偏偏在如此没有尽头的道路上朝着前方狂奔,小米的精神可敬。而更可敬的是,它到现在为止,也的确年年都拉开了“性能”这个词的大幕——与高通良好的合作关系,的确是成就于此的关键。
所以我们常说,性能赛道跑到现在,早已不是“跑分高就能赢”的蛮力时代,而是“每瓦性能、每帧温度、每毫秒延迟”都要计较的精算时代。包括小米17标准版在内的小米17系列把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塞进机身的同时,给出了一份“既要峰值又要冷静”的答卷:单核冲顶4.6GHz,创下移动平台历史最高主频;CPU、GPU功耗却分别向下探了35%与30%——数字看似冰冷,背后却是国产旗舰第一次把“性能释放”与“功耗克制”同时写进同一张芯片说明书。
把视角拉近,我们会看到Adreno GPU这次拿出的18MB超大图形缓存——容量暴涨50%,足以完整存下一帧1440p的全部数据。复杂光影、高精度贴图不用再频繁向DDR“借道”,重载场景下的带宽压力骤减,translating到玩家眼里就是《崩坏:星穹铁道》“黄金的时刻”30分钟跑图,平均59.4fps,机身温度仅46.8℃;同样的25℃室温,《原神》纳塔全高画质60fps稳成一条直线。对于长时间手持游戏而言,这种“帧率不抽筋、手指不烫皮”的体验,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更具说服力。
制程层面,台积电第三代3nm N3P工艺让晶体管密度再上一层,带来10%的额外功耗红利;更重要的是,它为AI引擎腾出更多“transistor预算”,让端侧算力直接飙到“云端级”响应——复杂扩散模型、语音大模型、图像语义分割都能在本地完成,既省流量也保隐私。我们把一段5分钟4K视频扔给超级小爱做“AI消除路人”,过去需要上传云端排队30秒,如今3秒本地出片,且功耗不到Wi-Fi上传的一半。别小看这几秒,它让“AI随时在线”从口号变成体感。
有了好芯片,还要能“喂饱”芯片。小米HyperCore在Hyper OS 3上完成一次深至微架构的“底核重写”:自研热点编译器把Java字节码提前焊成机器码,应用启动速度平均再快18%;窗口绘制下沉+渲染管线定向预编译,则让系统UI的帧绘制时间缩短到7 ms以内,划屏跟手性直接对标iOS。更妙的是“算法芯片硬化”——把影像、网络、安全等高频算法固化成专用指令集,SoC内部就能完成运算,不再绕远路到DDR排队。于是同样刷微博,小米17系列的整机功耗比上代再降8%,却感觉“动画更丝滑”。
散热是性能的最后一道闸门。所以,小米17 Pro用上4637平方毫米立体环形冷泵,比小米15 Pro大了14.4%;而小米17 Pro Max直接把面积干到5533平方毫米,增幅36.5%。数字背后,是整片VC覆盖核心热源+多层石墨的“短程导热”思路:热量从Die面出来,0.3秒就能抵达冷泵边缘,再被中框与玻璃双向散走。实测30分钟《星铁》后,机身热点温度比同级旗舰低2.4℃,手掌仅感温热,没有出现降频掉帧。对于“边充边玩”党,这意味着夏天不用再贴冰凉贴,冬天也不会被烫成“暖手宝”。
从4.6GHz的超大核,到18MB图形缓存,从N3P的每瓦红利到HyperCore的底核重写,再到5533平方毫米的环形冷泵,小米17 Pro系列把“性能”拆成七段精密的齿轮:芯片造得出峰值,系统喂得饱算力,散热守得住温度,AI跑得上本地。四者咬合,才让“安卓性能”第一次有了与苹果A19 Pro正面刚的底气——而且是在功耗更低、温度更稳的前提下。过去我们谈旗舰,总爱说“堆料”,但小米17 Pro系列证明当堆料走向“堆技术”,性能才真正长出牙齿。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客观来说硬件层面的指标就摆在那里,每家也不可能对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本身做什么改变。所以,系统层面的优化和融合,就更加考验各家的水平了。由于小米17系列首发搭载Xiaomi HyperOS 3.0系统,所以也就顺势升级了Xiaomi HyperCore自研系统内核,这使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能充分完成更高性能、更流畅、更优化功耗的表现。
总之,过去十几年,但凡是在“性能榨取”这件事上,小米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只不过,因为小米17系列的“骁龙8至尊版首发身份”,我们才必须多添了这些篇幅。直接上测试数据吧。从跑分来看,小米17 Pro的安兔兔V10实测成绩在390万分左右(小米15 Pro为270多万分,小米14 Pro为205万分),而其他项目的实测成绩也非常不错,符合大众对于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平台的认知,各位可以见我们的评分截屏。
不止“全焦段、大光圈”
最懂我的徕卡让“手机摄影”再次拥有相机尊严
是的,和小米15系列的两款机型延续小米14系列的全焦段5000万像素大光圈三摄的思路一样,小米17系列也是这么玩的,毕竟小米这套影像组件谓之“LEICA VARIO-SUMMILUX影像系统”,覆盖摄影师最常用的焦段。或者说,当行业还把“大底”“高像素”当万能钥匙时,小米17 Pro系列把影像拆成三道考题:动态范围、镀膜尊严、长焦可用度,然后交卷——而且是闭卷考试,不带后期美颜。
第一道题,LOFIC答的。第三代高动态技术把单帧直出动态范围推到16.5EV,比哈苏X2D中画幅还高1.5EV,是人眼瞬时视域的1.8倍。简单说,太阳与阴影同框,无需HDR多帧合成,也能一次成像。它的原理像给每个像素修了两座水库:日常蓄水池满了,光子自动流向“应急水库”,高光不再溢出,暗部不会死黑。我们在下午四点逆光拍人像,人脸细节与窗外云隙同时保留,放大暗部仍可见毛衣纹理,亮部没出现一片死白——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底气,让手机第一次敢在相机面前谈“动态尊严”。
第二道题,交给七重镀膜。小米把ALD、PVD、MgF₂、LSC、SWC、IR、双面镀膜全部搬到手机镜片,逐片定制:MgF₂专克炫光,LSC用纳米中空玻璃微球消雾,ALD+PVD组合把鬼影压到肉眼不可见。实测夜间对着路灯拍车流,画面纯净得像刚擦完的橱窗,没有彩斑、没有雾化、没有“小翅膀”鬼影。过去“夜景能看”就行,如今“夜景干净”才配叫旗舰。
第三道题,5×长焦。小米17 Pro版的Pro与Pro Max机型共用同一颗潜望式五倍光变镜头,却给出两种性格:Pro版用传感器倒置的浮动长焦,模组厚度缩小20%,最近对焦20 cm,演唱会内场也能拍清歌手睫毛;Pro Max版塞入1/2英寸大底+超聚光棱镜,进光量再涨30%,搭配f/2.0光圈,夜间的五倍依旧锐利。我们用它拍远处写字楼,窗框线条无紫边;转身拍花坛,30cm微距下露珠保持圆滚,背景奶油化开——“望远”与“近玩”第一次在一颗长焦里握手言和。
视频方面,小米17 Pro系列全焦段4K30 fps杜比视界,1×-1.9×区间LOFIC全开,手持拍逆光车流,亮部车灯不爆、暗部车牌可读;四颗高信噪比麦克风组成立体阵列,无论横竖拍,声音都有层次,风噪被算法削到几乎不可闻。剪进Premiere直接调色,无需降噪,就能当B Roll用——对Vlogger而言,这相当于把“相机+机头麦”塞进裤兜。
从16.5EV的单帧动态,到七重镀膜的夜灯纯净,再到夜也能用的5×长焦,小米17 Pro系列让“手机摄影”第一次拥有相机尊严:不用HDR等等合成,不用回家修RAW,不用带ND滤镜,更不用背三公斤机身。按下快门,大片已出——剩下的时间,留给创作,而不是后期。
这里也聊几句标准版小米17。小米17的影像组件方案为“LEICA VARIO-SUMMUX 1:1.67-2.2/17-60 ASPH”,符合“全焦段大光圈”的标准。其主摄为光影猎人950(而非小米17 Pro系列的光影猎人950L)。长焦镜头为JN5(60mm、f/2.0)的徕卡浮动长焦,拥有10cm超近对焦距离。至于17mm焦段的OV50M,则提供102°超广视角。所以,标准版小米17的影像硬件与小米17 Pro系列有一定区别,但又完整保持小屏旗舰应该有的样子。
总之,Summilux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光学性能,更在于其承载的徕卡品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款Summilux镜头都是徕卡匠人对于光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体现,是他们对于完美的追求和对于技术的探索的见证。从这个角度理解,如今继续搭载Sunmilux的小米17系列,传承着一种光学艺术的精神。还是那句话,小米数字旗舰在影像拍摄能力方面的大踏步前行,由此可以想象之后的Ultra版会是怎样的“碾压式存在”。
又见国产屏的“登基”时刻
一切技术提升只为舒适显示而存在
把一块屏幕同时做到“更亮、更省、更准、更护眼”,过去是三星的专属剧本;今天,小米17 Pro系列用一块纯粹的国产面板,把剧本翻到了最新一页,并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故事从一整片“红色发光分子”开始。OLED三色主材里,红光最难驯服:电子跑得太慢,空穴冲得太快,能量在交接棒处大量流失,导致亮度与功耗始终不可兼得。小米与卢米蓝联合实验室在分子内部造出一道“量子阱大坝”,让正负电荷第一次同速抵达终点。实测发光效率82.1cd/A,比目前最好的进口红光材料高出6.8%,国产主材第一次在核心指标上把“老师傅”甩在身后。别小看这6.8%,它让17系列在25% APL大窗口下直接飙到3500nits峰值,却同时把全亮度功耗曲线压到iPhone以下——“亮”和“省”从此不再是单选题。
来到6.9英寸屏幕的小米17 Pro Max,小米把“清晰度”这门老课重新做了一遍。Pentile排列借邻居像素“公摊”子像素的把戏用了十余年,大果粒、彩边、文字发虚的顽疾年年被吐槽,却年年被妥协。超级像素干脆拆掉公摊:每颗像素自带完整RGB,不用再向隔壁借色。为了让“拒绝公摊”落地,国产产业链把蒸镀用的精密金属掩膜版(FMM)从25μm削到20μm——头发丝四分之一的厚度,百万级微孔形变容忍度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才换来17μm的子像素间距,比1.5K Pentile屏幕的19μm更窄,却塞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三基色。文字边缘第一次有了印刷级的锐利,纵向滚动的网页不再飘彩,国产屏第一次让“像素级清晰”不再是三星的专属名词。
有了亮度与清晰度,下一步是“同色”。多设备跨屏时代,“同色异谱”比色差更致命:手机上一抹鲜艳红,到了平板却变成暗淡橘。小米用三代技术把色差关进笼子:1.0时代建立CIE 2015 2°色空间校准体系,先让理论值对齐人眼;2.0时代加入动态色域管理,HDR10内容在OLED、LCD间无损切换,色域从P3一路扩展到BT.2020;3.0时代干脆联合香港理工大学自研Xiaomi CMF 2025色匹配函数,从底层算法把不同屏幕的光谱响应曲线算到△E
最后,是容易被厂商一笔带过的“护眼”。小米这次把“护眼”拆成四道保险:默认全程DC调光,频闪指数SVM
从红光主材效率反超进口6.8%到超级像素拆掉Pentile公摊,从多屏同色△E
无忧续航
把“续航焦虑”扔进金沙江
现在的手机,聊电池组件是必须的篇章。前代小米15系列全系搭配90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快充,加上6000mAh以内级别的电池,两个指标都符合现在旗舰的理性实用要求。那么作为新作,小米17系列尤其是小米17 Pro系列对于电磁组件的理解又是如何呢?
首先,“大电池必厚重”曾经是手机行业的铁律,小米17 Pro系列却用一块“金沙江电池”直接掀桌——Pro版塞进6300 mAh,Pro Max更是把容量顶到7500mAh,机身厚度却反比上代收缩0.3mm。而且,第一次把小米17 Pro Max拿在手里,很多人的下意识动作是摸口袋:是不是漏装了保护壳?当确认这是裸机重量时,脑子里只剩一句感叹:材料学才是真正的“黑魔法”。
魔法的第一步,是球形硅负极。含硅量16%的第二代硅颗粒被做成“乒乓球”结构,锂离子存储密度是石墨的十倍,充放电时的体积膨胀却被球面均匀分散,循环寿命直接对标石墨。简单说,同样体积,电量先涨一大截;同样循环,寿命再长一截——“大”与“久”第一次不再打架。
魔法第二步,异形叠片。微曲反包中框让内部空间像被狗啃过的拼图,传统卷绕电池只能望“隙”兴叹。小米干脆把电芯切成L型薄片,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填满每一处犄角——Pro因此多挤出680mAh,Pro Max也多出580mAh,空间利用率分别提升12.25%与8.43%。更妙的是多极耳设计,电流路径被拆成多条高速匝道,内阻骤降,充电功率顺势抬升,大容量不再等于“慢充砖头”。
说到充,100W澎湃P3有线秒充+50W无线秒充是标配,实测Pro Max从1%到100%只需29分钟,前十分钟就能回血58%。兼容100W PPS通用协议,让第三方快充头也能满血运行——出差带一个充电器,笔记本、平板、手机全搞定,行李重量又轻了几百克。
反向快充也安排了。22.5W有线、20W无线,耳机、手表应急补血,在户外时小米17 Pro Max就是一块7500mAh的移动电源,却比专业充电宝更轻薄。
最后一块拼图,是澎湃G2电源管理芯片。它像一位精打细算的管家:第二代高硅电量算法把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衰减锁在≤20%,相当于五年正常使用依旧“健康度80%以上”;-20℃低温下,2.5V关机电压再释放10%电量,北方冬天室外拍雪景,再也不必把手捂在手机上“人工加热”。对于经常高原徒步或东北越冬的用户,这“耐寒buff”比任何保暖壳都实在。
从球形硅负极、异形叠片,到100W通用快充、五年长寿命算法,小米17 Pro系列把“续航”拆成材料、结构、协议、算法四级台阶,一步步把“电量焦虑”踢出用户词典。7500mAh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两天重度使用+一晚上4K延时摄影+一早100W快充”的从容日常。金沙江电池的真正意义,是让“大电池”不再是参数噱头,而成为“放心裸机、放心出门、放心用到第二天天亮”的底气。续航焦虑?它已经顺着金沙江,被冲进大海了。
什么叫升级,上面那些就叫真正的升级。
“把Pro拉满”的细节
小米从不给对手留余地
细节致胜,小米精于此道。所以,真正的小米旗舰配置,往往藏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这次小米17 Pro系列把“Pro”拆成四段日常场景:出境航班、高铁隧道、深夜自拍、暴雨街头——每一段都埋好了一颗“彩蛋”,等你需要时才突然亮出来。
第一段场景,出境。小米17 Pro Max支持53个通信频段,小米17 Pro也达到48个,覆盖210+国家与地区、520+运营商。简单说,插上当地SIM,落地就能5G,不用在机场柜台排队租Wi-Fi蛋。更底层的是澎湃T1P信号增强芯片,把传统“单频段天线调谐”改成“复合频段智能复用”,在罗马斗兽场、在冰岛荒原,信号格线依旧稳如泰山。我们刻意在法兰克福机场地下二层的“信号死角”测试,小米17 Pro Max仍能保持4G+VoLTE通话,那一刻,“全球通”不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落地报平安”的底气。
第二段场景,高铁隧道。AI预测式多网融合提前把“信号地图”存在本地:Modem-AI预判列车即将进入隧道,提前把视频、网页预加载到缓存,并切换至运营商隧道专网。实测北京—天津段,30秒隧道内抖音播放零卡顿,微信语音无掉字。回到家,同一套算法摇身变成“Wi-Fi穿墙管家”:分析房间信号分布,预判你走向卧室,提前把天线增益调到最优,配合小米路由器,穿墙能力提升20%。从高铁到客厅,网络体验被拆成“无感”两个字。
第三段场景,深夜自拍。小米17 Pro系列均前置5000万OV50M传感器+DAG-HDR,把逆光酒吧、霓虹街头这些“自拍灾难现场”变成友好模式:高光不过曝,暗部不生硬,肤色保留真实的微醺红晕。AF自动对焦让“举臂大合影”不再靠猜,近距离特写也能锁定睫毛。我们让化妆师在仅有蜡烛光源的室内自拍,放大后耳环金属纹理依旧分明——原来“前置”也能谈解析力。
第四段场景,暴雨街头。IP68+IP69双认证,Pro版4米防水,Pro Max直接拉到6米,且支持80℃高温高压水柱喷射。换句话说,意外掉进水沟、冲浪被浪拍,甚至热水淋浴,都能安然无恙。更务实的是,日常泼溅、暴雨通话、泳池边拍视频,再也不必捏着嗓子喊“别溅到手机”。把小米17 Pro Max放在洗车机下正面冲洗3分钟,拿出后扬声器依旧澎湃,屏幕触控零漂移——那一刻,你终于敢让手机与生活“零距离”。
彩蛋还没完。UWB数字车钥匙已适配小米汽车全系,人到车开、人走车锁,定位精度从蓝牙的“米级”缩到“厘米级”;小鹏、仰望、腾势、方程豹以及宝马、MINI部分车型也将陆续解锁。对经常忘带实体钥匙的人而言,手机就是永远带在身上的那串“钥匙”。
还有音频配置,差点忘了。上扬声器0.7 cc大后腔+环磁结构,响度提升4 dB,追剧时对白不再被背景音淹没;游戏场景里,脚步声与枪声左右定位更精准,闭眼也能听出敌人从哪扇门进来。
从全球频段、隧道预加载,到前置高动态、6米防水,再到UWB车钥匙与对称双扬,小米17 Pro系列把“其他配置”做成一张隐形安全网:平时感觉不到,一旦需要,它就立刻出现,把焦虑挡在网外。所谓Pro,不是参数表更长,而是让用户在关键时刻少一句“要是当时……”。总之,17 Pro系列做到了,而且做得不动声色。
EF点评:
时间是一个很奇妙的物质,你越觉得珍贵,它流逝得越快。转眼又是一年,整个2025年如幻似烟,与2024年不同的是,它不仅对谁而言都是一场意义非常的历练,更因为各家对于高端战略的持续发力而变得更加竞争激烈。所以对于每个厂商来说,“按部就班”地展开新机布局,已经变成一件非常考验自身产业端协调能力的事。难则难矣,但小米就是小米,“干就完了”已经从口号变成了使命。
所以,在9月15日的时候,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与iPhone全面接战”的信心来源于5年来小米扎扎实实的进步——一方面是认知的突破,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进展;另一方面,小米过去5年在技术上的持续积累,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且未来5年投入将加码到2000亿元人民币。“所以这一次,在小米17系列上,大家将会看到小米一系列最新成果的呈现。”从我们的综合体验来看,卢伟冰所言非虚。
同时,小米17系列也完整地呈现了卢伟冰说的“不仅仅是底层技术,还有不一样的‘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在前面我们展开的专题中被完整解构,的的确确让只会堆砌参数的手机竞争格局有了新的风气。比如那块“妙享背屏”的实用价值,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这块背屏出现在iPhone机型上,“果粉”们会嗨成什么模样?
所以这次小米数字系列不仅首次在命名上“看齐iPhone”,更在技术层面与应用理念两个维度有足够的与同期同级iPhone展开正面较量的底气。尤其是Pro Max版,它已经不是“无限接近过去Ultra版综合素质”的情况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应该是“从今日起,小米数字旗舰进入‘双机皇’的时代”。还是那句话,当小米把一切心思都放到对消费者负责上面,高端定位与高级质感就能进入正循环进化螺旋。
至于定价,一开始我们就有心理准备,小米17系列(尤其是小米17 Pro系列)的定价“必须又要讲艺术又要讲技术”。一方面因为首发机型的原因,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成本摆在那里——前年雷军就跟大家说过,小米14肯定是最后一次定价3999元,所以关于“3999”的数字肯定不会出现了。另一方面,这些年手机元器件成本上涨非常多,而小米在高端市场的研发投入巨大,再加上这次支撑小米17系列“新玩法”的配置成本非常高,所以雷军也只能保证“小米17系列依旧物超所值,肯定让大家觉得‘贵得有理由’”。
纵使如今风云变幻,新的挑战和竞争在接下来会愈加激烈,小米也会坚持自己的节奏,并坚守自己的风格。毕竟,十五岁的小米,经历诸多风雨,如今早已成熟稳健,何为挑战,都敌不过它“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才气——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我们连续在小米14系列和小米15系列身上看到了小米曾经桀骜的少年模样,有对“速度的梦想”,有对“色彩的徜徉”,也有对“人文的尊重”。基于此,今日小米17系列主题里那“不服就干”才有了具象的归属——也叫“不忘初心”。
在智能手机行业,敢把“对标iPhone”写成明牌战略,且一做就是五年的国产品牌,掰着指头也数不出第二家。小米不仅敢想,更敢把“想”写进千亿量级的研发投入里。当小米17、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三箭齐发,一口气把数字标准版、大杯、超大杯全部推至“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同代平台时,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惯常的“升杯”游戏,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正面突围——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从“单点突破”到“高端无短板”,小米用五年高端化答卷告诉市场:既然要针锋相对,那必须“不服就干”。
于是,当我们提笔写下《既然针锋相对,必须不服就干》这一主题时,并非简单的口号式热血,而是基于一个媒体观察者最直观的判断:在小米17系列身上,小米第一次让“对标iPhone”从营销话术变成了产品现实——从芯片平台到影像系统,从材质工艺到生态体验,每一处可见或不可见的细节,都在用技术语言翻译最直白的宣言——“今天,我们不想再做更好的‘安卓版iPhone’,我们要做更好的‘小米17’。”
更关键的是,我们前文提到,小米把“技术预研”写进了未来五年2000亿研发投入的军令状。这意味着,17系列并非终点,而是小米向“超高端”发起总攻的号角:当软硬件深度融合的认知跃迁完成,当供应链、算法、芯片、材料、工艺被一条名为“小米”的纵贯线串起,市场终于等来一个可以与苹果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抢先撞线的中国玩家。
来源:新潮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