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华南植物园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假期“青少年现代攀树”独立营活动预告,其中因包含“掏鸟蛋”课程内容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尽管活动说明强调所使用的并非真实自然鸟巢与鸟蛋,但该课程仍引发争议。
近日,华南植物园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假期“青少年现代攀树”独立营活动预告,其中因包含“掏鸟蛋”课程内容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尽管活动说明强调所使用的并非真实自然鸟巢与鸟蛋,但该课程仍引发争议。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真假鸟蛋”,而在于传递的错误理念。
有人辩解:“小时候谁没掏过鸟蛋?现在怎么就不行了?”
正是这种“因为过去干过,现在理所当然”的思维,才与现代生态文明背道而驰。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将鸟蛋纳入保护范畴,如果是“三有动物”的蛋,擅自掏取也可能违法。此前也多次出现因掏鸟蛋被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
更重要的是,哪怕鸟蛋只是道具,“掏鸟蛋”只是体验,也是向孩子们灌输一个危险理念——小鸟和鸟蛋是可以随意拿的,它们生来是供人类玩乐的。
从“征服自然”到“敬畏生命”,是全社会几十年好不容易形成的共识。
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绝不是让他们在模拟掠夺中获得快感。杨振宁教授曾表示,做学问、人生观的最终极目的,都是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这样的关系中如何自处。
事实上,“掏鸟蛋课程”并非孤例。检索显示,不少自然研学机构和幼儿园都有类似项目。这种“自然教育”完全是披着“教育”外衣的商业噱头,既无科学性,也无责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争议之所以触发公众神经,与发布方是华南植物园有关。
一个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的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的阵地,如果在课程设计上都如此缺乏生态意识,那么打着“研学”旗号的商业机构就更无底线可言了。
好在华南植物园很快取消了相关课程,算是知错能改。
但这件事也敲响了警钟:自然教育不是摆拍体验,而是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种子。
结合近来的始祖鸟事件,网络热议也说明人们的生态意识在提高,这是好事。它可以通过讨论和辨析,传播生态理念,凝聚更多“如何与自然正确相处”的共识。
来源:农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