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倍木星质量!科学家拍到正在形成的行星,改写认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5:43 1

摘要:2025年9月,亚利桑那大学和荷兰莱顿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干了件让天文学界炸锅的事,他们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颗正在形成的婴儿行星,就在距离地球数百光年的WISPIT-2星系里。

2025年9月,亚利桑那大学和荷兰莱顿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干了件让天文学界炸锅的事,他们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颗正在形成的婴儿行星,就在距离地球数百光年的WISPIT-2星系里。

这颗行星叫WISPIT2b,当时正躲在恒星周围的尘埃盘暗隙里“长大”,科学家还顺带发现了另一颗候选行星CC1。

说实话,这事儿可不是随便拍张照片那么简单,背后藏着好多年没解决的科学谜题,还有超厉害的观测技术在撑腰。

他们把发现写成论文,发在了《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这期刊在天文学界挺有分量的,能发上去说明这成果够硬。

为了拍这颗“宝宝行星”,团队动用了好几台顶级望远镜,智利的麦哲伦望远镜装了个叫MagAO-X的系统,亚利桑那州还有台8.4米的大型双筒望远镜,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也来帮忙了。

这些设备凑一块儿,就像组队“穿透”星际尘埃,不然那么远又那么暗的行星,根本没机会被看见。

其实早年间,天文学家看年轻恒星的时候,总发现它们周围的尘埃盘(也就是原行星盘)上有一圈圈暗隙。

有人猜,这是新生行星在轨道上“扫货”弄出来的,就像扫雪机扫路似的,行星转的时候把路上的尘埃和气都清走了,才留下这些gap。

但猜归猜,好多年了,没人能在这些暗隙里找到行星的影子,慢慢就有人怀疑:“是不是压根不是行星弄的?”

这次WISPIT2b的出现,直接把这争议给断了。

它就明晃晃待在暗隙里,还在通过吸收周围的氢气长大,吸收的时候会发出一种叫氢α光谱的信号,科学家就是靠这信号找到它的。

亚利桑那大学的克洛斯教授说,之前学界因为找不到暗隙里的行星,一直挺紧张的,现在终于能确定“行星就是暗隙的成因”。

老实讲,这种“理论猜了多年,终于有实证”的感觉,估计搞科研的人最有体会,就像解了道卡了好久的数学题。

团队能找到它,还靠了个聪明办法。

本来想直接拍行星自己的光,后来发现不行,行星光太弱,被恒星的光盖过去了。

无奈之下,他们转了个思路,专门盯着氢α光谱找,行星吸氢气的时候,气体撞在行星表面会变热,变成等离子体,就会发出这种特征光谱。

MagAO-X系统刚好对这波长特别敏感,等于是给行星装了个“信号灯”,一找一个准。

更有意思的是,WISPIT-2系统跟45亿年前的太阳系特别像,简直是个“远古镜像”。

它的主恒星质量和太阳差不多,里面的两颗行星,轨道位置和大小也能跟早期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对上。

CC1质量大概9个木星那么重,离主恒星14到15个天文单位,要是放在太阳系,差不多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WISPIT2b轻一点,5个木星质量,离恒星56个天文单位,快到柯伊伯带的外缘了。

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韦布尔说,这就像看木星和土星年轻5000倍时的样子,虽然WISPIT-2的行星质量比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大10倍左右,但整体模样差别不大。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描述的时候,还挺感慨的,原来宇宙里的行星形成,不是瞎来的,有一套共通的“规矩”,咱们太阳系的诞生,在宇宙里可能不算啥特例。

这些行星的质量数据,也不是瞎猜的。

科学家靠亚利桑那那台大型双筒望远镜,观测它们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再反过来推算质量,这种方法在天文学里很常用,准确性还是挺高的。

而且为了确保没看错,荷兰莱顿天文台的团队还用水星望远镜的SPHERE系统,在红外光谱里又拍了一次,也看到了WISPIT2b,等于双重验证,排除了“看走眼”的可能。

能拍到这些,MagAO-X系统的技术突破功不可没。

它是克洛斯教授团队自己研发的,专门优化了自适应光学技术,能实时补偿大气湍流造成的图像模糊。

大气湍流这东西特别讨厌,就像看水里的东西会变糊一样,望远镜看宇宙也会受影响。

MagAO-X一工作,相当于给望远镜戴了副“防糊眼镜”,分辨率能提到0.01角秒,差不多在月球上看清一枚硬币那么厉害。

克洛斯教授说,当时启动系统没多久,行星就直接显现出来了,组合两小时的图像后,看得特别清楚,这算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这次发现不光解决了原行星盘暗隙的老争议,更重要的是给行星形成理论提供了实证,以后科学家再研究太阳系起源,就有了个“活样本”。

随着下一代望远镜投入使用,说不定能拍到更小、更像地球的“婴儿行星”,到时候咱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地球是怎么从尘埃里“长”出来的,宇宙里会不会还有其他像地球一样的“生命摇篮”。

毫无疑问,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来都是一步一步来的。

从猜想到实证,从模糊到清晰,每一次新发现都在补全宇宙的“说明书”。

下次再听到宇宙里有新行星的消息,说不定咱们就能更快明白,它跟咱们的太阳系,又有哪些“亲戚关系”了。

来源:科学青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