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丹:以丹宁为纸,AI为笔,织就香港荃湾纺织记忆与自然之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4:05 1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香港荃湾“织绘荃湾”纺织主题展览盛大启幕。此次展览不仅回溯了荃湾“小Manchester”的纺织辉煌,更汇聚了非遗传承与当代艺术力量,本次展览由荃湾各界庆祝国庆筹委会、荃湾民政事务处、荃湾区议会合办,并获香港华夏文化发展协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香港荃湾“织绘荃湾”纺织主题展览盛大启幕。此次展览不仅回溯了荃湾“小Manchester”的纺织辉煌,更汇聚了非遗传承与当代艺术力量,本次展览由荃湾各界庆祝国庆筹委会、荃湾民政事务处、荃湾区议会合办,并获香港华夏文化发展协会、荃湾乡事委员会、荃湾区三支关爱队、南海纺协及简丹女士鼎力协办。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荃湾历史的致敬,更是一次文化融合的实践,体现了社区、艺术与非遗的多元互动,吸引了众多嘉宾与市民共同见证这场文化盛事,其中艺术家简丹的跨界创作,以独特视角串联起历史、自然与技艺,成为展览亮眼焦点。

简丹与荃湾纺织文化的联结,始于一次偶然的徒步写生。此前,她前往荃湾城门水塘、大帽山采风,山间的灵秀风光与静谧氛围让她沉醉,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曾在此经营纺织染色公司的潘鸿璋先生。听潘洪昌讲述过往创业历程——从厂房筹备到纱线染色,从产业繁盛到时代变迁,那些关于纺织业的细节与故事,让简丹深刻感受到荃湾纺织工业曾经的蓬勃生机,也对这片承载着奋斗记忆的土地心生敬意。“当时就想着,要做一件作品,把这份工业记忆留下来,还要和这里的自然风景结合起来。”简丹说道。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简丹历经多番探索,最终确定以丹宁布为创作媒介。丹宁布本身与纺织产业有着深厚渊源,其耐用质感与复古调性,恰好能承载工业历史的厚重感。而在创作手法上,她大胆突破传统,将AI技术与手工制作巧妙融合:首先,她运用自主训练的AI LoRa模型,将收集到的荃湾纺织老照片、城门水塘波光、大帽山植被等元素输入模型,反复调试参数,生成多版构图框架;随后,她用Photoshop对框架进行精细调整,小到一片树叶的纹理、一缕纱线的走向,大到画面的色彩配比、空间层次,都逐一优化,确保画面既保留AI生成的创意性,又兼具手工创作的细腻感;最后,她邀请资深裁缝师陈先生合作,两人根据定稿图案,对丹宁布进行裁剪、拼接、缝制,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对纺织技艺的尊重,最终将传统“纺、织、染”元素与荃湾壮美的自然景观浓缩于一件作品之中。

在简丹的作品里,观众既能看到荃湾纺织厂房的轮廓剪影,感受到当年机器轰鸣的繁盛景象,也能瞥见城门水塘的粼粼波光、大帽山的青葱绿意,仿佛置身于历史与自然交融的场景之中。这件作品不仅是对荃湾纺织历史的致敬,更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为“织绘荃湾”展览注入了鲜活的当代艺术气息,也让更多人通过艺术视角,读懂荃湾纺织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作为展览的重要亮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专区备受关注。这种有“软黄金”之称的面料,依托桑基鱼塘优质蚕丝,经薯莨染色、河泥固色等十多道工序,在特定气候下染晒数月而成。展区不仅展现其传统工艺精髓,更呈现了这项非遗与时尚、产业融合的创新成果,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今年恰逢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先生诞辰150周年,其孙女荣智丰女士特意带来个人收藏多年的上海土布参展。这些土布的纺织纹理、染色技法,与荃湾纺织业“纺、织、染”技艺一脉相承,既直观呈现了中国纺织工艺的地域共通性与传承性,也为解读香港与内地纺织业的历史联结搭建了实物桥梁,是对先辈实业精神的深切致敬。

作为此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简丹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维度,更搭建起传统纺织文化与当代艺术沟通的桥梁。她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让荃湾的工业记忆与自然之美得以延续,也为香港与内地纺织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抹亮色。(通讯员:谢曦玥)

来源:企媒创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