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的011基地,即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始建于1965年,70年代初基本建成,作为基地和整体的集团,在10多年前解体,部份企业破产不存在了,其他企业按生产产品主业,组成了不同的集团,但我原先的基地,已基本没有了多大的关联。
贵州的011基地,即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始建于1965年,70年代初基本建成,作为基地和整体的集团,在10多年前解体,部份企业破产不存在了,其他企业按生产产品主业,组成了不同的集团,但我原先的基地,已基本没有了多大的关联。
当年的011基地,在贵州是最大军工企业,鼎盛时有40多家单位,有7万多名职工,加上家属子弟,恐怕20万人都不止,企业遍及贵州的贵阳,遵义,安顺,毕节4个地州市。
各家企业都设置了医院,学校,后勤服务,甚至连法庭都有,这么说吧,除了殡仪馆,一座市里有的机构,厂里几乎都有。
基地1965年建立时,一些职工就是拖家带口过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三线子弟逐渐生长起来。有了011一代,二代。
在封闭的厂区长大的孩子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
1,都说一口带东北味的普通话。
由于011主要企业都是东北航空企业援建的,多数老职工来自东北,企业的性质又很封闭,导致厂里的子弟都讲一口东北味的普通话。
2,长大之后就读厂办技校,子承父业成了二代011人。
各厂都办有子校,我也曾在子校代过课,印象中子校教学质量不高,当然除几家企业中学之外,所以很少有考上大学的,90年代前子弟都是招工或厂技校毕当后进厂就业,成了二代三线人。
3,热爱企业,满意当下。
4,内心自负,看不起当地人。
他们内心很自负,总是觉得高人一等,看不起当地人。连大学毕业进企业的当地人也不放在眼里。
5,80年代后期之后,相当多三线子弟成了父辈权力的接班人。
6,很少有跳巢到基地以外的单位去工作的,相反,在外边单位工作的,还想法设法调回厂里。
如果你熟悉011,你一定认可我i的这些说法。
来源:白水河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