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黄梅戏最美女演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4:53 1

摘要:饰演唐僧母亲的演员从安徽被紧急接到剧组——专机接送,千里驰骋,只为那几分钟的戏份。

1982年,电视剧《西游记》开拍。

饰演唐僧母亲的演员从安徽被紧急接到剧组——专机接送,千里驰骋,只为那几分钟的戏份。

当那位扮相温婉的女子在楼台抛绣球的画面出现在荧屏上,全国观众为之惊艳。

她便是马兰,黄梅戏“梅开二度”时期的杰出代表,一个用灵魂演戏的艺术家。

从《女驸马》到《红楼梦》,从《严凤英》到《西游记》,她以超凡的艺术造诣,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当今“黄梅戏中第一人”。

1962年4月23日,马兰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

母亲是黄梅戏演员,父亲从事舞台设计兼编剧工作。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就对黄梅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她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童年时期,因父亲的历史问题,全家受到牵连。

为了保护孩子们,父母将马兰和她的兄弟姐妹送到了偏远的乡下。但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并未因此熄灭。

1975年,13岁的马兰凭借出色的天赋和努力,考入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班。

在校期间,她得到了黄梅戏名家王少舫、潘璟琍的悉心指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毕业后,马兰被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恰逢剧团要去香港演出,团里考虑到她在学校的优异成绩和自身优越条件,决定由她扮演《女驸马》中的冯素贞。

接到这个重要角色后,她虚心向前辈求教,刻苦排练。香港演出一炮而红,马兰的表演大受港胞欢迎。

回到内地后,她又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段《女驸马》中“为救李郎离家园……”

让她名声大振,饮誉国内外。人们纷纷称赞:严凤英有了接班人。

马兰的艺术成就不仅限于黄梅戏舞台,在影视领域同样熠熠生辉。

1982年,她在杨洁执导的古装神话剧《西游记》中扮演唐僧的母亲殷温娇。虽然戏份只有几分钟,但她塑造的温婉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导演杨洁曾高度评价:“如果没有马兰,我是不会接拍这部戏的,这部戏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也应该感谢马兰。”

当年剧组经费紧张,但为了请到马兰,特地高价租用直升机,将她直接从合肥接到北京,再转至大理,拍完后立即送回合肥,创造了“千里飞机、飞车接马兰,一日之间往返两地”的传奇。

1984年,根据原剧改编的黄梅戏电影《龙女》上映,马兰在片中饰演善良多情的海云花。

该片因其艺术价值被选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新片之一。

同年,她与黄新德合作排演黄梅戏《风尘女画家》,饰演张玉良一角。

她准确把握人物悲剧性格的基调,成功塑造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少女形象,凭借此剧荣获演出一等奖。

1988年,马兰主演的电视剧《严凤英》在央视播出,她凭借精湛演技一举获得第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演员和第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主角双料大奖。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她的艺术功力,更是对黄梅戏一代宗师的深情致敬。

马兰对黄梅戏的贡献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

她在舞台上不囿于程式化的表演,而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使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

1991年,马兰主演黄梅戏《红楼梦》,实现了艺术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这部作品荣获第二届文华奖的文化部“文华大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黄梅戏史上唯一获得“文华大奖”的作品,被公认为黄梅戏的巅峰之作。

1994年,她凭借《红楼梦》获得第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黄梅戏演员。

在马兰的艺术道路上,她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旦角与生角之间的自如转换。

从《女驸马》中的冯素贞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她展现了跨越行当的非凡实力。

2008年,马兰继续拓展艺术边界,主演原创音乐剧《长河》,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将角色完美呈现。

这种跨界的艺术尝试,展现了她不断探索的精神。

马兰的艺术生涯获奖无数,创造了黄梅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1985年,她在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中拔得头筹,并成为首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黄梅戏演员。

1987年,马兰因主演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梅花奖的黄梅戏演员。

1989年,她被评为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十佳之首,同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马兰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

这一卓越成就,彰显了她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全面才华。

2007年,马兰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成为在美国获得此殊荣的黄梅戏第一人。

她还被美国洛杉矶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在国际上传播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创作之余,马兰还致力于黄梅戏的传承与教育。

她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讲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将黄梅戏的艺术精髓传播到海外。

如今,马兰是上海大学文学院、浙江传媒大学的兼职教授,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身份,继续为培养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作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她始终关注着黄梅戏的未来发展。

2012年,“马兰戏剧工作室”在上海成立,这成为她传承黄梅戏艺术的新平台。

通过工作室,她能够更系统地开展艺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马兰的表演被学术界认为是 “当代把东方艺术传统和现代精神结合得最好的极少数表演艺术家之一” 。

她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必然秉承这一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992年,马兰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结婚,这一结合被外界视为艺术与文学的完美联姻。

然而,婚后马兰逐渐淡出舞台,这一决定令无数戏迷感到惋惜。

2006年,余秋雨在个人博客中披露,马兰淡出舞台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不公正压制,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尽管如此,马兰并未完全离开她所热爱的黄梅戏事业。

她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黄梅戏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教学、讲座和工作室传承艺术火种。

马兰的生活选择,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追求。

在事业巅峰期选择相对低调的生活,这种勇气与她在舞台上挑战不同角色的勇气一样可贵。

正如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众多角色一样,马兰自己的人生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戏剧。

从舞台明星到教授学者,她成功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换,展现出艺术家的多维魅力。

如今已年过花甲的马兰,依然是无数戏迷心中的“黄梅戏最美女演员”。

那些她演绎的经典角色——从《女驸马》中聪慧勇敢的冯素贞到《红楼梦》中风流倜傥的贾宝玉,都已成为不可超越的艺术丰碑。

2007年,当马兰站在纽约林肯中心的领奖台上,接受“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时,她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着黄梅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世界性认可。

来源:集美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