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鹿角位于内丘西部太行深处,这里山势绵延起伏,巍峨壮观,山上草丰林茂,怪石林立;山下潺潺流水,鸟语花香。路过此地的人,无不赞叹这里的风景秀美。同时,也会对这个带有神奇色彩的村名产生兴趣。几次路过,匆匆而别,留下了诸多遗憾。然而,对白鹿角一探究竟,一直是未了的心
探 访 白 鹿 角
周南 周兴林
白鹿角位于内丘西部太行深处,这里山势绵延起伏,巍峨壮观,山上草丰林茂,怪石林立;山下潺潺流水,鸟语花香。路过此地的人,无不赞叹这里的风景秀美。同时,也会对这个带有神奇色彩的村名产生兴趣。几次路过,匆匆而别,留下了诸多遗憾。然而,对白鹿角一探究竟,一直是未了的心愿。去年深秋时节,我们专程到此,探访白鹿角。
白鹿角的由来
白鹿角这个被群山怀抱的小山村,至于始于何时,无史可查,当地百姓也说不清楚,但是,有关白鹿的故事,千百年来却一直在这里代代相传。
据传说,古时白鹿角一带,古树参天,山泉密布,百花争艳,祥云飘飘,犹如人间仙境一般。山上有成群成群的白鹿,因此这里的山又叫白鹿山,山上的白鹿有的修行几千年已得道成仙,成仙的白鹿时常变成白发老人,驾云四处巡游。
有一天,白鹿大仙云游到长安上空,看见本该是瑞气千祥的皇宫却被一团阴霾笼罩,而且还透出阵阵杀气,便不由得踩住云头仔细观察,看到西宫娘娘和国舅正在密谋,想利用皇上病重之机篡权夺位。于是,白鹿大仙赶忙给唐王托梦。正在昏睡之中的唐王,朦胧中看见一个身着白衣留着长长白须的神仙飘飘而来,站在龙床边说;“白鹿山寿比南山,白鹿血灵药仙丹,皇家子含辛茹苦,救父王龙体可安”。这时的唐王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心里想问个明白,便伸手去抓大仙的手,可是一把没有抓住,只见白鹿大仙飘然而去。唐王醒来后方知刚才是在梦中。
此时,西宫娘娘和和国舅前来问安探病。西宫娘娘本是西夏国进贡来的美女,唐王见其貌美甚为喜欢,将其留在身边伺候,后又封为西宫,其哥也是位高权重。二人处心积虑,一直想把西宫之子扶为皇帝。可是皇上已把正宫娘娘之子封为皇太子。皇太子精明强干,武艺高强,且为人忠厚,甚得皇上喜爱和群臣拥戴,所以,尽管西宫娘娘和国舅早有除掉皇太子的想法,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皇上病重之后,兄妹二人又开始动起心思,心怀鬼胎来见皇上。
国舅上前奏道;“皇上龙体欠安,为臣十分焦急,一直在想方设法寻求灵丹妙药,以求龙体早日康复”。国舅这番话正好和皇上做的 梦吻合在一起。唐王一听很高兴,说道“朕刚才做了个梦,梦见一位大仙,说能治好朕的病,留了四句话,你们不妨按照大仙的指点,去寻找白鹿山”。站在一旁的皇太子说;“儿臣愿为父王去寻求灵药仙丹”。西宫娘娘的儿子怕哥哥抢功,赶忙说;“为了父王早日康复,儿臣愿往白鹿山”。两位皇子为此争执不下。这一下可急坏了西宫娘娘,她本来是想以外出寻找灵仙妙药为借口,把皇太子支出宫去,再寻机谋害皇上,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可是如果皇上真要把自己的儿子派出去,岂不打乱了计划,坏了大事。西宫娘娘见此状马上说道;“小儿年幼,还是让皇太子去吧”。于是唐王就命皇太子带领人马去各地寻找白鹿。
白鹿是世上稀奇之物,白鹿在古时称之为瑞兽,宋代《太平御览》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但是真的要找到白鹿,真比登天还难。白鹿那里有?白鹿山又在那里?唐朝国土如此之大,怎么个找法呢?皇太子请求唐王下了一道号令天下寻找白鹿的圣旨,皇太子奉旨而行,历经千辛万苦,几乎踏遍了华夏的大部疆土,最终,在邢州境内西部的白鹿山发现了白鹿,皇太子急忙率兵追赶,一直追到白鹿角才捕捉到一只白鹿,皇太子异常高兴,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唐王服用白鹿血后病情大见好转,听说皇太子在寻找灵丹妙药途中经历了诸多苦难,忠孝之心可嘉,便重加赏赐。皇上龙体得以康复上朝执政,西宫娘娘的阴谋未能得逞,天下归心,大唐兴盛得以延续。
皇太子在捕捉白鹿时,白鹿拼命挣扎碰掉一只鹿角。从此,人们把皇太子发现白鹿的地方起名鹿峪,把捕捉白鹿碰掉鹿角的地方叫做白鹿角。白鹿角由此而来。
明末清初,人们把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编成戏剧,取名《白鹿缘》,这部戏一直深受山区人民的喜欢,直到“文革”时期才被迫停演。
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戏剧和历史互相依存发展,历史造就了戏剧,戏剧反映了历史,历史通过戏剧这一文化形式更好的延续下来,戏剧作为再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把历史表现的更加丰满和真实。白鹿角的历史传说和戏剧《白鹿缘》也是如此。明末也好,清初也罢,试想,如果不是白鹿角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题材重大,有哪位文化学者会去做《白鹿缘》的编剧呢?这本身足以说明白鹿角历史文化的厚重。
刘喜财、刘明玉,刘喜书、苑栓路都是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白鹿角的故事和《白鹿缘》,他们都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兴奋,可以看出,这些朴实憨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从内心流露出的那种自豪感。
蛤蟆山的传说
先天赐予了白鹿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绿草茂盛,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驱车出市时,市区及其周边雾霾重重,然而,距市仅65公里的白鹿角,却是一片艳阳天,此情此景,反差之大,让人惊叹。当地百姓说,这里一年四季天高云淡,空气清新,雾霾和这里无缘。
白鹿角对面的山蜿蜒起伏几十里,当地人称为峆蟆山,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这里的山石多为趴伏状,远看就像一个个蛤蟆趴在山上,爬的漫山遍野。这些怪石用自身的形状,塑造了一个个形似逼真的生物,给人以遐想,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左看是景,右看是奇,一石一景,美不胜收。
蛤蟆山一直没有开发,属于自然原生态,拨开重重葱木,艰难的爬上蛤蟆山顶,俯视白鹿角周边的几个村庄,红石板的房顶,粉饰后的白色墙体,川流不息的车辆,形成了一幅“太行风韵”的美丽画卷。北边的寒山、嶂石岩也近在咫尺。
村主任张海生一边爬山,一边向我们讲述蛤蟆山的传奇故事。
据传说,在遥远的过去,二郎神用扁担挑着皇寺 的马鞍山一路西行,走到白鹿角这个地方,人困体乏,一不小心跌了一跤,结果把扁担折断了,扁担断成两截飞了出去,矗立在白鹿角西边的山上,形成了两座柱状大山,当地人叫扁担山。二郎神扁担折断时,震得地动山摇,把北边山上一个正在出殡的队伍给惊傻了,呆立在原地不再动弹,化成了一座拉灵山,前面有打幡的,众多孝子紧随其后,后面是一个一头高一头低的棺材,形象十分逼真,越看越像。蛤蟆山的蛤蟆也被吓得纷纷往山上爬,形成了这里的蛤蟆一个个都是爬山的动作。扁担折断时,二郎神的身体向前一倾闪,按在了山体上,一下按出了五个山窟窿,人们把此叫做五指窑。二郎神挑走了皇寺的一个山头,使其出现了一个豁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寺口。
在蛤蟆山脚下,有一个大水坑叫龟旮旯,水坑一年四季水长流,不论天气多么干旱,这个坑也不干涸,坑里有很多乌龟,传说坑里还有一只金龟。在那个不信鬼不信邪的上世纪70年代,白鹿角及周边几个村曾联合起来,用三台抽水机抽了一天一夜,水坑里的水也没有抽干,金龟也没找见,人们只好作罢。自此以后,不干坑传的更加神奇。实际上,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解释便不难理解,白鹿角四面环山,地势低洼,群山之水渗汇一起,形成巨大水源,这里是个山体断裂带,底下有一条暗河从而形成了水不干的自然地理现象。原因不过因此而已。
从古到今的当地百姓,可能出于对大山的眷恋和热爱,编织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从而使大山有了灵气,有了生气,也有了文化。
白鹿角的古民居
白鹿角除了山文化之外,那些具有冀晋建筑风格的古民居,也体现了一种历史文化。白鹿角的民居背山面河,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石墙石顶,典雅古扑。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是刘家宅院,抗日时期,秦基伟、杨秀峰、杨克冰、高捷成等经常在此居住。这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建筑四合院,坐东朝西,深藏不漏。头道门向南开,不甚讲究,咋一看很是普通,只有进入二道门,才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二道门门楼高大气派,规整细刻的石条根基,上面青砖到顶,七级台阶,抱鼓石门当,门头雕刻十分精美,砖雕纹饰异常讲究,人物、动物、花鸟栩栩如生,门楣之上雕刻着古训名句。进门有一木雕影壁,虽然原有的扇屏已朽,上顶一角虽已损坏,但仍不失当年豪华之气。东屋为五级台阶,门两边有五言砖雕对联,室内有木制雕刻的间扇,古香古色的清代家具。这座民居为清同治年间所建,距今已有150多年。据说刘家在清代是红顶商人,不但享受着朝廷俸禄,而且经商做买卖。刘家处世低调,从房屋建筑则不难看出,将豪华的四合院深藏在里边,充分体现了房主财不外露的处世理念。
白鹿角的马家院、李家院也都有一些让人可听可看、耐人寻味的的故事。
优雅的环境,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使白鹿角成为旅游度假的众望之地。如今,白鹿角人建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吃、住、游一条龙服务,村里计划今年在路边的河道建起拦水坝蓄水养鱼,再增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新农村住宅小区建设规划今年将付诸实施,村民也能住上楼房,再不用劈山建房。“充分利用白鹿角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山文化,包装打造白鹿角,建设太行山区旅游新景点”这一思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