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听人说“孩子大了就跟妈不亲了”,其实亲子间的亲密感从不是天生不变的。观察那些长大后依然和妈妈亲近的孩子会发现,这份感情不是靠无底线的付出换来的,而是妈妈在日常里做对了3件关键事,悄悄种下了“亲近的种子”。
常听人说“孩子大了就跟妈不亲了”,其实亲子间的亲密感从不是天生不变的。观察那些长大后依然和妈妈亲近的孩子会发现,这份感情不是靠无底线的付出换来的,而是妈妈在日常里做对了3件关键事,悄悄种下了“亲近的种子”。
第一件事:情绪被看见,做孩子的“情绪树洞”。孩子委屈哭闹时,不是说“不许哭”“这点小事算什么”,而是蹲下来问“是不是很难过?跟妈妈说说”;孩子发脾气摔玩具时,不是跟着发火批评,而是等他平静后问“刚才是不是很生气?”。妈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否定、不敷衍,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懂我”。这种情绪上的共鸣,会让孩子从小就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妈妈,哪怕长大成人,遇到事儿也第一时间想跟妈妈倾诉。
第二件事:边界感清晰,不做“控制型”妈妈。孩子选兴趣班时,不强迫他选“有用”的,而是尊重他的喜好;孩子青春期有了小秘密,不偷偷翻他的日记、查手机;孩子成年后找工作、找对象,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只给建议不替他做决定。妈妈懂得“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孩子反而不会因为被控制而叛逆疏远。这份尊重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支持我的人”,而不是“管我的人”,亲密感自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褪色。
第三件事:做“真实的自己”,不做“完美妈妈”。不会因为偶尔没耐心发了脾气就过度自责,而是跟孩子说“妈妈刚才太着急了,对不起”;遇到不懂的问题,不硬撑着装懂,而是坦然说“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咱们一起查查”;累的时候,会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累,需要休息一会儿”。真实的妈妈有优点也有缺点,反而更让孩子觉得亲切。孩子不会因为妈妈“不完美”而失望,反而会在妈妈的坦诚中学会理解和体谅,这种平等的亲子关系,才是长久亲密的根基。
孩子和妈妈的亲近,从来不是靠“养”出来的,而是靠“处”出来的。那些总抱怨孩子长大后跟自己不亲的妈妈,往往是在情绪上否定了孩子,在选择上控制了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伪装得太完美,反而拉开了距离。
亲密感的核心,是“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见”。妈妈做好这3件事,不是要付出多少时间和金钱,而是要带着真心去懂孩子、尊重孩子。这样培养出的亲近,不会被年龄冲淡,反而会随着岁月沉淀得更深厚,成为孩子一生的温暖底气。
来源:派妈育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