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第三集一播,弹幕突然刷满“周晟安把我哭到隐形眼镜滑片”,数据组连夜加班:单日播放量从8000万飙到2.3亿,相当于每小时灌进一个中等城市人口。
“演技不行,热搜再多也撑不起一部剧”——刘萧旭用15亿播放把这句大实话拍在了所有流量脸上。
《盛夏芬德拉》上线那天,平台内部其实没抱太大希望。
小成本、无顶流、导演上一部豆瓣5.3,怎么看都是“炮灰配置”。
结果第三集一播,弹幕突然刷满“周晟安把我哭到隐形眼镜滑片”,数据组连夜加班:单日播放量从8000万飙到2.3亿,相当于每小时灌进一个中等城市人口。
能把观众按在沙发里哭到不敢开倍速,靠的不是营销,是刘萧旭那张“会呼吸”的脸。
增重10斤后,他腮帮子微微鼓起来,低头调琴的瞬间,脖子挤出一条肉褶,像极中学时代坐在隔壁的学霸,瞬间把角色从“小说男主”拉回活人。
导演后来透露,这场戏他偷偷加了0.3秒“左手小指抖一下”的微设计,弹幕没人提,但评论区集体说“心碎成渣”,这就是专业留下的暗码。
更狠的是那场分手哭戏。
花絮里,郭宇欣眼泪刚掉,刘萧旭鼻子先红,眼泪却死活不掉,直到对方转身才啪嗒一声砸在琴盒上,摄像师都跟着抽噎。
短视频上传三小时点赞破百万,评论区最高赞:“原来真正的崩溃是静音模式。”一句话,把“演技”两个字重新写回内娱热搜词条。
很多人忘了,他毕业就扎进话剧圈,五年里每天排练10小时,演《雷雨》周冲时,为了找“少年气”,连续一个月早上六点去高中门口蹲着,看学生怎么打哈欠、怎么把豆浆杯捏扁。
舞台没有重来的机会,一次情绪断档就砸全场,这种高压把表演刻进肌肉记忆。
回到镜头前,他才能一次就递出“活人感”——这是短训班教不会的。
市场给这种“活人感”的回报也干脆:剧播完一个月,刘萧旭广告报价从六位数跳到七位数,涨幅300%,品牌方指名要“那场哭戏同款眼神”;豆瓣打开他过往作品,平均分从7.1被拉到8.2,连2019年拍的冷门文艺片都跟着涨0.4分,弹幕刷“补课”。
制片公司更现实,过去选角先看微博粉丝量,现在把“刘萧旭”写进PPT当案例,直接写一句“拒绝面瘫”。
某平台内部评估表流出,流量系数权重下调15%,表演分上涨20%,行话叫“去水化”。
演技类综艺连夜给他递合同,想让他当“标杆”,他团队拒了三家,说想进组安心拍戏——这波反向操作,让网友把“清流”两个字刷到他广场。
原著作者最开心。
小说再版加印13次,销量翻1200%,出版社编辑发朋友圈:“卖书十年,第一次见脱销到印厂过年不放假。”IP改编权跟着水涨船高,晋江同类小说报价普遍上涨30%,影视公司抢IP先问一句“有没有周晟安这种角色”。
下一步,刘萧旭已进组陈凯歌新片,演一位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工人,为了贴近形象,他提前三个月去鞍山钢厂体验,和工人一起排队打2块钱一份的白菜炖豆腐。
业内有人放话,这个角色如果稳住了,明年白玉兰“最佳男主”提名板上钉钉。
更多经纪公司开始把“话剧履历”写进新人包装,表演老师涨价50%,家长群里讨论“要不要送孩子先去演话剧”。
说到底,观众永远分得清什么是真,什么是滤镜。
流量可以制造热闹,却制造不了15亿播放里那声真实的抽泣。
刘萧旭只是替所有认真演戏的人证明:把角色活成活人,观众就会把你记在心里,而不是划走的手势里。
来源:德才兼备艺术家e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