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拓金唐马摆件,高26厘米、长26厘米,厚9厘米的身形敦实却不失灵动,3.05公斤的重量握在手中,能触到金属的凉与岁月的沉。这尊摆件不是普通的装饰,而是藏着一段盛唐往事的老物件,每一处拓金的纹路里,都裹着唐代人的审美与期盼。
铜拓金唐马摆件,高26厘米、长26厘米,厚9厘米的身形敦实却不失灵动,3.05公斤的重量握在手中,能触到金属的凉与岁月的沉。这尊摆件不是普通的装饰,而是藏着一段盛唐往事的老物件,每一处拓金的纹路里,都裹着唐代人的审美与期盼。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唐代,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约公元618年至907年。彼时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畅通,中原与西域的文化、工艺频繁交融。铜器制作本就是中原传统技艺,而拓金工艺(又称“贴金”,是鎏金工艺的简化衍生)在唐代逐渐成熟,工匠们将铜铸造成马的形态,再在表面拓上金箔,让冰冷的铜器有了富贵的光泽。这尊唐马的尺寸与重量,正符合唐代中大型陈设摆件的常见规格,既不会因过大而难以摆放,也不会因过小而失了气派。
这铜拓金唐马的工艺并非出自某一位“发明者”。它是唐代民间作坊与官营工坊里,一代代工匠共同的智慧结晶。当时的工匠们在继承先秦青铜器铸造技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汉代鎏金工艺的精髓,又结合唐代人对马的喜爱——马在唐代是军事、交通的重要工具,更是强盛的象征——慢慢改良出适合制作摆件的铜拓金工艺,最终造出了这样形态的唐马。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却把盛唐的样子刻进了铜与金里。
唐代人打造这样的铜拓金唐马,藏着很实在的寓意。马在当时代表着“强盛”,大唐骑兵骁勇,马是国家实力的象征;而拓上的金,则代表“富贵”,是人们对生活富足的期盼。所以这尊摆件,既寄寓着对国家太平、国力强盛的祝愿,也藏着普通人家对日子安稳、吉祥顺遂的念想。就像那时长安城里的官宦人家,把唐马摆在厅堂,既能显露出对盛唐的认同,也盼着这摆件能给家里带来好运气。
在唐代,它的用途很明确——陈设。无论是官署里的案头,还是富贵人家的客厅,这样的铜拓金唐马摆着,一是装饰,让空间多了几分雅致与气派;二是彰显身份,毕竟铜拓金工艺在当时不算廉价,能拥有的人家,大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到了后世,比如宋、明、清时期,它的用途慢慢变了,成了收藏品,人们把它当成记录唐代历史的物件,小心保管。而现在,若是真品,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有收藏价值的老物件,摆在家里,除了观赏,更多了几分对过往岁月的念想。
它的“废弃”并非突然消失,而是随着晚唐的动荡慢慢式微。大概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进入五代时期(约907-960年)开始,战乱频繁,人们连安稳生活都难保障,没人再花心思打造这样的铜拓金摆件。官营作坊解散,民间工匠要么转行,要么流离失所,这门工艺渐渐没人传承,唐马这样的摆件也慢慢不再批量制作,到了宋代,虽然有仿品,但真正的唐代铜拓金唐马,基本就成了“过去式”,只有少数留存下来。
如今若是遇到真品,根据近年的古董行情,价格并不会夸张到让人望而却步。像这样高26厘米、长26厘米,重3.05公斤的唐代铜拓金唐马,若是品相完好,没有明显的损坏,且经专业鉴定为唐代真品,价格大概在80万到150万元人民币之间。这个价格参考了近年拍卖市场上类似尺寸的唐代铜器——比如2022年某拍卖会上,一尊唐代小型铜马(高18厘米)成交价约60万元,而这尊尺寸更大、还带拓金工艺,价格自然稍高,但远不算“天价”,符合普通古董收藏市场的行情。
晚唐时长安城西的小作坊里,工匠为节度使铸此唐马,拓金时挑好金箔,说“护主得用实诚金”,后随节度使墓留存,近代才重见天日。
这尊铜拓金唐马摆件,不只是一个高26厘米、重3.05公斤的铜器,它是盛唐的缩影,是工匠的心血,是古人的期盼。它的价值不只是钱能衡量的,更在于它能让我们摸到千年前的温度,想起那个骑马踏春风的盛唐岁月,这才是老物件最动人的地方。
来源:灼浪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