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专业沙龙嘉宾精彩观点摘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5:02 1

摘要:2025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主题为“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的专业沙龙在徐悲鸿纪念馆成功举办。两场沙龙对话汇集来自国内外文博专家学者、策展人、媒体近百人。聚焦“彩塑壁画的数字化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对话世界文明”等内容。在此,让我们共同了解嘉宾的精彩观点吧—

2025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主题为“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的专业沙龙在徐悲鸿纪念馆成功举办。两场沙龙对话汇集来自国内外文博专家学者、策展人、媒体近百人。聚焦“彩塑壁画的数字化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对话世界文明”等内容。在此,让我们共同了解嘉宾的精彩观点吧——

吴洪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原真性——要把基础打好;顶层设计——要向上看;学术研究——要往深往远去。通过数字化与文物相碰撞,找到一个说“普通话”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不应当是高深的,而应当是通过把国家、民族深处的部分挖掘出来,与公众分享。

李志荣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事业的目标是利用当代的技术和学术和创意成果来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在成就时代事业蓬勃的同时,留下当代中国文化遗产高精数字档案,是这个时代的共有的成果,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组织中应有的根本坚持。

路易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

文化遗产数字化“永远没有完成时”,不存在“工具足够用、可按固定流程作业”的阶段,需要持续为不同类型文物开展“定制化研发”。

刘晓波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策展人、原馆长

数字技术仅仅是手段,核心是要如何解读和阐述文化遗产。

皮德罗(Pietro Amadini)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境外专家学者

通过对琉璃釉陶塑雕像的多年研究,我认为现代数字技术已能够对失传的古迹进行虚拟重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信息对考古学家而言也意义重大,既是深化现存文物研究的关键工具,也能助力进一步探寻中国文化遗产背后已失传的历史背景。

陈卓

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

1️⃣从徐悲鸿的年代到今天,一条清晰的脉络得以显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博物馆收藏的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种子。我们应更积极地扮演好“文明翻译者”和“对话发起者”的角色。推动建立更多元、更平等、更深入的国际博物馆合作网络。让每一次展览、每一次研究合作、每一次人员互动,都成为构建相互理解、尊重、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块基石。

2️⃣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超越一些符号,也就是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中这些可移动文物、这些单体的物件,要超脱它本身。把这些展览、这些物件引到国外去,让国外人看到这些物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单体的、个体的符号展示。

王绍强

广东省美术馆馆长

藏品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整个美术馆学术研究、展览、公共教育、承担和传播社会文化职责的重要基石。如今,借助 AI 驱动的虚拟导览和数字化技术,美术馆正重塑文化体验,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为公众开启新的艺术可能性。

来源:北京文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