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70年手段用尽!为何搞不定中国?基辛格早说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1:36 1

摘要:从1950年的朝鲜战场到2025年的芯片实验室,美国从军事围堵到技术封锁,从文化渗透到贸易制裁,几乎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手段。

从1950年的朝鲜战场到2025年的芯片实验室,美国从军事围堵到技术封锁,从文化渗透到贸易制裁,几乎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手段。

可如今中国却在打压中成了全球唯二的超级大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20多个领域实现“反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联合15个盟友组成“联合国军”踏上朝鲜半岛,不仅想遏制朝鲜,更想借机威胁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

当时美国GDP是中国的10倍,拥有原子弹和全球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中国连像样的工业体系都没有,很多士兵还穿着单衣上战场。

让美国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争反而激发了中国的斗志——既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中国开始集中力量搞国防科技。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人造卫星上天,短短16年就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

基辛格后来分析这段历史时说:“19世纪被列强瓜分的苦难,让中国把‘国家安全’刻进了骨子里。

西方以为军事威慑能让中国屈服,却忘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战火中重生的文明。

美国还拉拢盟友一起孤立中国,试图用“技术脱钩”把中国困在“低端发展”的陷阱里。

当时的中国确实举步维艰:想造大飞机没有发动机技术,想搞电子工业没有芯片,连生产化肥的设备都要靠走私。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到1970年代末,已经建成了包括钢铁、机械、电子、航空等在内的41个工业大类,成为全球少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亲眼看到中国在封锁中造出了自己的坦克、飞机和卫星。

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个国家的动员能力超出想象,他们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关键的地方,这是西方市场经济做不到的。”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正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的体现,早在2000多年前的《公羊传》里就有“大一统”的记载,这种共识让中国能在危机中拧成一股绳。

文化渗透没能动摇文明根基苏联解体后,美国把“和平演变”的矛头对准了中国。

他们照搬搞垮苏联的套路:一方面通过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宣传西方价值观,另一方面主动提出和中国搞“教育交流”,全额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想培养“亲美派”。

美国还联合33个国家签署“瓦森纳协定”,继承“巴统”的封锁衣钵,重点遏制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中国转移。

但赴美留学的学生里,绝大多数选择回国效力,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骨干;而面对技术封锁,中国企业开始从“买买买”转向“造造造”,华为、中兴等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

基辛格对此看得很透彻:“中国不是苏联,它的凝聚力来自文明而非意识形态。你可以改变一种制度,但改变不了延续4000年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让多数中国人在面对外部诱惑时,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小院高墙”逼出自主创新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崭露头角,美国的打压升级为“精准围剿”。

2018年贸易战打响,美国对华为实施全面制裁,禁止全球企业向其出售芯片;2020年后推出“小院高墙”战略,组建“芯片四方联盟”,试图彻底切断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渠道;2024年更是修订“瓦森纳协定”,把AI算法、量子技术等都列入禁运清单。

美国的目标很明确:卡住半导体这个“工业粮食”的脖子,遏制中国的AI、5G等战略产业。

但2025年上半年,中国AI芯片自给率较2022年翻了两番,华为昇腾芯片性能追平国际顶尖水平,年底还要量产更强的型号;中微半导体的5nm刻蚀机实现量产,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良率突破70%,意味着中国已经建起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芯片产业链。

更意外的是AI领域的突破。

面对美国对AI芯片的封锁,中国科研团队迅速发力,推出DeepSeek大模型。此成果一举打破美国科技寡头的垄断格局,且以免费开放之姿,让全球开发者共享技术红利。

为什么美国70年手段用尽还搞不定中国?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给出了答案:“中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西方用对待‘民族国家’的逻辑对付中国,从一开始就错了。”

从战国时期就形成的“大一统”理念,让中国能集中资源办大事。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善于把外来技术本土化。

就像古代把佛教中国化,现代把西方的芯片技术转化为“超节点+集群”的创新架构——华为Atlas超节点用8192张国产芯片,实现了比传统架构强17倍的算力,这就是“非对称创新”的智慧。

与美国追求“短期利益”不同,中国信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美国的《芯片和科学法》资金到位率不足,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成本比台湾高50%;而中国的大基金已经到了第三期,持续支持半导体产业,这种耐心正是文明积淀的体现。

2024年,高通、英伟达等企业在华营收大幅缩减,股价一度暴跌;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多次呼吁放宽限制,因为“失去中国市场会削弱美国的创新动力”。

而中国通过开放合作赢得了支持,2025年9月合肥建成的全球首座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参与。

越打压越强大,这是文明的力量从朝鲜战场的硝烟到芯片实验室的灯光,美国70年的打压史,其实也是中国的成长史。

美国以为封锁能遏制中国,却忘了中华文明从来都是“在压力中成长”——春秋战国的战乱催生了百家争鸣,近代的苦难唤醒了民族觉醒,如今的技术封锁则激发了自主创新。

基辛格晚年多次提醒美国:“不要用霸权思维看待中国,它的崛起是文明的回归,不是对西方的挑战。”

2025年的今天,华为鸿蒙系统全球用户突破8亿,DeepSeek大模型被全球开发者使用,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垄断,而是靠交流互鉴。

美国搞不定中国的真相很简单,他们对抗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延续4000年、在苦难中不断重生的文明。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