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绕开领空到空场演讲:以色列在联合国的 “尴尬时刻”,早有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3:28 1

摘要:当一个人刚进场,还没等达到讲台,台下观众就开始纷纷离席,这是一种何等的尴尬?这就是9 月26日,内塔尼亚胡走向联合国演讲台时的场景。

当一个人刚进场,还没等达到讲台,台下观众就开始纷纷离席,这是一种何等的尴尬?这就是9 月26日,内塔尼亚胡走向联合国演讲台时的场景。

当内塔尼亚胡走向演讲台的时候,最先响起的是嘘声,零散地从各个角落冒出来,很快连成一片。接着,一排代表团成员起身,毫不犹豫地走向出口。然后是第二排、第三排,像退潮时的海水,渐渐露出大片空荡荡的座位。

事后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这不是混乱,是良知在起身。当战争被包装成成就,沉默才是同谋。” 伊朗代表团的座位上没留人,却留下了几张照片 —— 黑白的,是以色列袭击中遇难者的遗容,有老人皱着的脸,也有孩子没闭上的眼睛。

内塔尼亚胡估计也习惯这种冷落了,他站在演讲台后,没提台下空座位的事,直接举起一张小地图,指尖在伊朗、也门、黎巴嫩的标记上划过,声音透过音响传出去,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过去一年,也门胡塞武装一半领导层已被清除;

加沙的叶海亚・辛瓦尔,结局已定;

黎巴嫩真主党的哈桑・纳斯鲁拉,同样如此;

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伊拉克的激进民兵,还有伊朗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与核科学家 —— 他们都付出了代价。”

CNN在报道里用了 “好斗” 这个词,说他 “毫无歉意,甚至带着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台下的掌声很单薄,只有以色列代表团的人在拍掌,他的夫人坐在第一排,双手起落的频率比谁都快。有外媒调侃:“这是一场只为夫人而讲的演讲。”

他突然把话题转向 “现场问答”,像是在课堂上提问的老师,却忘了台下早已没多少 “学生”。

“第一个问题,谁高喊‘美国去死’?

选项是 A 伊朗,B 哈马斯,C 真主党,D 胡塞武装,E 以上所有。”

后排传来以色列官员的声音:“以上所有!” 他立刻点头:“正确。”

第二个问题更直接:

“谁冷血杀害美国人和欧洲人?A 基地组织,B 哈马斯,C 真主党,D 伊朗,E 以上所有?”

答案还是 “以上所有”,他说这话时,眼神扫过那些空座位,像是在对缺席者宣告。

好家伙,干啥事都带上欧洲和美国,以为这样自己就不孤单了?

胸前别着的二维码很显眼,他指了指:“你们可以用手机扫一下,里面有我们战斗的理由,有我们必须赢的原因。” 可现场没多少人动手机 —— 愿意留下的,大多是以色列的盟友;不愿留的,早带着手机走出了大厅。

真正被 “强迫” 听这场演讲的,是加沙的人。

按照内塔尼亚胡的命令,以色列军方在加沙地带架设了数十个高音扬声器,把联合国的演讲声送到每个街区。更让人意外的是,加沙居民的手机被远程操控,屏幕自动弹出演讲直播。

以色列情报部门的技术,成了“强制收听”的工具。

他对着麦克风,专门给被哈马斯扣押的人质喊话,先用希伯来语,又用英语重复:

“我们勇敢的英雄,我是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向你们讲话。我们没有忘记你们,哪怕一秒钟都没有。”

可这话传到纽约街头,成了人质家属的抗议声。他们举着亲人的照片,对着媒体镜头喊:

“他不是在救他们,是在把他们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有人情绪激动地扯着标语:

“你在联合国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伤害人质的刀!”

演讲过半,内塔尼亚胡的语气变得尖锐,直接指向近期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西方国家:

“你们这些邪恶而软弱的领导人,在偏见媒体、激进伊斯兰选民和反犹暴徒的压力下屈服了!” 几天前,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在他看来,是 “用牺牲以色列来安抚恐怖主义”。

一向强硬的内塔尼亚胡,这会怎么只会嘴硬了?别光口嗨啊,有本事扔几颗去欧洲,真正的教训教训他们呀。

“有句老话讲,当事情变得艰难,坚强的人会继续前进。但你们呢?你们选择了屈服。”

他话锋一转,突然提到了特朗普,语气里满是赞赏:

“特朗普总统比任何领导人都更清楚以色列和美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他大胆、果断,阻止了伊朗发展核武器,有力打击了反犹主义。这里的每一个政府,都该效仿他。”

还说有个 “不能说的秘密”:

“很多公开谴责以色列的领导人,私下里都在感谢我们。德国总理默茨今年6月就说过,‘以色列正在为我们所有人做肮脏的工作’;美国前空军情报局局长乔治・基根也曾说,要收集以色列提供的情报,美国需要建立五个中情局。”

这些话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没有多少回应。倒是联合国外面的广场上,抗议者举着 “停止加沙屠杀” 的牌子,声音此起彼伏。

6万多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死亡,其中70% 是妇女和儿童,这个数字被印在巨大的横幅上,与联合国大厅里的 “胜利宣言” 形成刺眼的对比。

内塔尼亚胡不是第一次来联合国演讲。40多年前,他作为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在这里为以色列的立场辩护时,台下总有不少国家代表点头;后来成为总理,每年来纽约演讲,也总能得到西方盟友的支持。可今年,为了避开国际刑事法院的通缉令,他的专机特意绕开了法国和西班牙领空 —— 那个曾经见证以色列获得国际社会承认的舞台,如今成了他需要 “避嫌” 的地方。

显而易见,以色列正在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哈马斯在2023年10月对以色列平民发动袭击,确实引发了全球谴责,以色列最初的自卫行动也得到过理解。但当报复的范围不断扩大,当加沙的医院、学校接连被炸毁,当无辜平民的死亡数字不断攀升,国际社会的态度开始转变。道义的天平,不会永远偏向一方。

但是,以色列似乎没意识到这种孤立。就在内塔尼亚胡前往联合国的途中,以色列军方还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了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在加沙,地面进攻仍在继续,更多的房屋变成废墟,更多的家庭被迫逃离。当一个国家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就会渐渐忘记倾听的重要性,也会慢慢关闭通往和平的大门。

这场 “空场演讲”,是内塔尼亚胡的尴尬,是以色列的耻辱。但换个角度想,当全球各国代表用 “退场” 表达态度,当加沙的哭声传不到联合国的决策层,当6万多条生命成了冲突的 “代价”,这难道不是联合国的尴尬,不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耻辱吗?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早就该明白: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暴力只会催生更多暴力。就像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四个问题:历经磨难,人类难道不应该更有良知、更加理性地善待彼此、和平共处吗?面对人道主义灾难,难道可以对公然践踏公平正义的暴行视而不见吗?对霸道霸凌行径,难道应该因慑于强权而保持沉默吗?先辈建立联合国的初心,难道就任其在历史中消散吗?

这四个问题,不是针对某一个国家,而是叩问每个手握决策权的人。历史的十字路口从来都不遥远,选择妥协还是坚持正义,选择战争还是守护和平,每个选择都在书写未来,而有些选择,一旦做错,就再也无法回头。

联合国大厅的座位,总有一天会重新坐满。但那些在冲突中失去的生命,那些被炸毁的家园,那些孩子眼里的恐惧,需要的不是一场 “空场演讲”,而是真正能带来和平的行动。这一点,每个国家都该清楚。

来源:大碗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