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背后:自动化越搞越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3:52 1

摘要:但是他们要么全是维护电工/仪表工(这俩群都是本地人),要么就是技术员(专检员),敢让他们搞检修体力劳动最快的当天跑路,最慢的三个月跑路,剩下的都是准备混几年退休的。

本内容是整理自小编与网友的一问一答。

主要探讨问题:如何看待“世界还没有再工业化成功的先例”的观点?

网友A:我所在的冶金行业为例,检修班组5年没有年轻人留下来了,现在留下的年轻人都是5-10年前来的。

但是他们要么全是维护电工/仪表工(这俩群都是本地人),要么就是技术员(专检员),敢让他们搞检修体力劳动最快的当天跑路,最慢的三个月跑路,剩下的都是准备混几年退休的。

我们目前的状态是操作工的活尽可能自动化/无人值守替代,把剩下的老鬼往检修赶,检修也尽可能的配搬运设备和自动化检测设备。小型设备检修成本和整机差不多的,干脆直接换新的。

大设备检修直接外包给厂家或专业单位(有技术门槛,待遇相对能过得去)。

虽然外包单位也不乐观,但是他们普通工人来去太灵活了,还可以跨区域和行业调配保证工作饱满,我认为起码还能再苟到差不多人口断崖的这批人成长起来的年代 那时候才绝望。

网友B:坐标苏南,正好在一个管理转型的企业工作。

我们厂是79年成立的,成立时是国有企业,以市命名的基础工业单位,行业标准制定单位,据元老们说,那时候厂里配有幼儿园,图书馆,卫生院,员工福利很多很多。

高管和一线员工没有这么明显的界限,技术工种全部是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

师傅在退休的前几年,表面上看,基本处于闲散状态,每天喝茶看报,只有流程出问题,才会出手,但是那时候,产品的质量数一数二,基本没有产品问题。

15年,我们变成股份制企业,20年,上市,一步步走向高管口中的现代化企业。我们在调研半自动的生产线,100多W在做ERP,做智能化仓库。

但是好像每一步都走的很不稳当,erp准备3年了,还未上线,庞大的基础数据无法整合。智能化仓库做了一个,严重拖慢发料效率,半自动产线由于我们产品的特殊性,也问题重重。

作为基础员工,没有做过管理工作,我的感受就是,企业想把所有的技术性生产资料全部物化,数据化,把人的干扰因素从生产中剥离出来。

这个工作,老张可以做,老张走了小李可以做,小李走了,小小王可以做,把单个个体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现在我们已经从行业龙头企业,变为“龙头”之一,每天除了基本的工作,还要写各种报表,5S,无法解决的产品问题。

半年前,新产品上线,异响问题无法解决,整个技术部头疼不已,惊动上层,上层技术部顾问,退休返聘的副总,从装配一线干上去,多年市劳动模范,研究完给出答案,技术部重新出图改善,异响消失。

我没有经历过真正集体企业的工作氛围,但是在厂里,经常会看到充满时代感的物件,和柜子,图纸,材料等等。

不知道我们的在经历的转型痛苦值不值得,能不能真的提高生产效率,更适应市场的变化。只是觉着好像越来越失去了人的味道。到处有的都是高转速的机器摩擦产生的铜臭味。

:就是现在这种追求财报好看,追求管理层收入增加的市场化搞法,结果一定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就拿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人都在追求如何上班摸更多的鱼、混更多的钱也都纷纷不在意技术了!

对企业的认同感特别低,过去国企离职率低大家都会工作很多年所以也愿意刚进来就好好学使劲学,后勤福利部还保证了部分员工的生活,现在企业对于员工就是单纯的赚钱的地方了。

而且市场化的问题还在于追求热门,比如前十年土木好,现在一堆30多了转行,以后如果又冷了啥,又得转行一批,最后就是大家都是半桶水技术,没有人愿意在一个行业深耕。

网友C:在富士康实习过,厂子建设部分确实是依赖高效率的地方政府才行,但人才方面……富士康一线人员流动性很大,不受影响的原因是因为整套工艺流程被拆成只需要半小时培训就能上岗的若干个子流程(有的甚至简单到五分钟培训就能上岗),设熟悉当前流水线全套流程的正副线长各一,由他们对新来的进行培训。

一个月内对同流水线不同岗位员工不定期换岗,不定期去其他流水线换岗。这样之后任意流水线的大部分工人都能随时补位。

这可能就跟电脑制图似的,一个正圆最少需要两个支点,只有两个支点时,拿掉任何一个支点都不成正圆。

但如果在有两个支点的情况下增加一堆支点分担掉支撑力,最初的那两个重要支点哪怕全部被拿掉,正圆也还是正圆。

同时,虽然支点多了用人总成本会比两个支点时相对要高些,却避免了因为重要人才流失导致的业务停摆风险。人事裁员前如果连这个都没搞明白,就是乱裁。

来源:贵妇柳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