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商冲击,为什么理发店接连倒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3:56 1

摘要:抬头望去,那家开了十五年的理发店旋转灯箱裂开蛛网般的纹路,玻璃门内的灰尘在斜光里浮沉——这是三个月来,巷口第三把熄灭的推剪。

没有电商冲击,为什么理发店接连倒闭?

菜市场收摊的腥气还未散尽,我提着菜篮拐进老街。

风突然扯住电线杆上褪色的转租告示,那哗啦声像一声叹息。

抬头望去,那家开了十五年的理发店旋转灯箱裂开蛛网般的纹路,玻璃门内的灰尘在斜光里浮沉——这是三个月来,巷口第三把熄灭的推剪。

我扶着生锈的卷闸门发呆。

电商夺走了服装店、书店,可剪刀总要贴近脖颈才能工作,这理该是互联网无法收割的堡垒。

但二十年前的夏天似乎一去不返了,那时电扇把洗发水香气搅成漩涡,老师傅的剃刀在牛皮布上刮出节奏,而现在只剩阳光在积灰的理发椅上烙下空白。

一、60元账单里的租金幽灵

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角落里,老师傅的推剪声像秒针。

他给最后一位老人掸掉碎发才抬头:“铺子关了。”

蓝布围裙领口磨出毛边,可握剪刀的手依然稳当。

“月租涨到一万二,每天剪满二十五颗头才够本,现在一天顶多八个客人。”

他摊开记账本,圆珠笔迹爬满纸缝:月收入两万四,房东抽走一万二,平台刮去五千,余下的要喂饱水电、染膏和学徒工资。

“理一个发赚七块五。”他拧开锈迹斑斑的保温杯,“孙女英语课一节课三百,我得剪四十颗头。”

晚上翻看社区群,满屏是抱怨理发涨价的牢骚。

可没人知道,那涨到六十元的剪发费里,真正流进手艺人口袋的,还不够买一杯奶茶。

二、发型师还是社交媒体导演

周末被女儿拉进商场理发店,香薰气味裹着电子音乐扑面而来。

理发师举着手机环绕拍摄剪发过程,女儿对着屏幕调整表情。

“爸,这家是网红店!”她指着展示墙上的小红书二维码,“剪完能免费拍氛围感大片!”

当理发师推荐398元的头皮护理时,女儿睫毛膏下的眼睛亮了。

结账时我看着487元的账单愣住,女儿却对着镜子拍短视频:“明天上学肯定有人问我在哪剪的。”

后来在隔壁咖啡馆,听见两个女孩交换理发店情报:“要找能拍短视频的理发师,灯光比手艺重要!”“对,上次那家居然用黄光,自拍都要重新P!”

三、评分囚笼里的手艺

巷尾老理发店的老板是我棋友,如今总盯着手机叹气。

“儿子逼我上团购平台,说能引流。”他划着手机屏幕,“抽成20%,还有个差评说WiFi信号弱——就这,评分掉到4.6,三天没新客。”

他学着挂九块九体验券,卖出去三十份只来五人。

“不上平台像在黑夜里开店,上了平台像给平台打工。”

最让他难过的是,现在每天要花两小时回复评论,却再没时间研究新发行的发型图册。

四、断代的手艺传承

老师傅的学徒又走了,今年第三个。

“说送外卖月入八千,比学手艺强。”他摊开手给我看,虎口有几十年握推剪磨出的茧子,“腕力要练三年,发型要学五年,现在年轻人等不起。”

他翻出相册:八十年代的学徒成了连锁店老板,九十年代的徒弟移民开了沙龙。

最近十年收的七个孩子,五个转行送快递,两个去当直播助理。

“上个孩子说,师傅,等学成我都三十了,攒不够彩礼钱。”

行业协会数据说,现在90后理发师不足两成。

推剪声渐渐稀落,像秋雨打在空铁皮棚上。

五、裂缝里生长的智慧

但总有人在夹缝里找到光。

苏州老社区里,阿姨的理发店只放两张旧椅子。

她不烫不染,专给老人剪发修面。“很多老人坐轮椅来,就为有人说说话。”她办150元四次的月卡,客人排到下周,“昨天百岁王爷爷还让我给他刮胡子呢。”

广州的年轻理发师在抖音教人自己剪刘海。

没有炫技,只教妈妈们怎么用牙剪打薄小孩头发,教自然卷怎么自己打理。

二十万粉丝让他能直接预约客户,绕过平台抽成。

上海的形象设计师更聪明。

她从不推销套餐,而是问客人职业和穿衣风格,设计整体造型。

“有顾客来剪发,却买了搭配的丝巾;有客户来做护理,最后订了全年形象管理。”她擦着剪刀笑,“我卖的不是手艺,是审美解决方案。”

六、剪刀永不生锈

再见老师傅是在社区敬老日活动中。

他给轮椅上的老人系围布,剪刀在银发间游走时,阳光正照亮他胸前的义工证。

“现在挺好,每周来两天,其余时间接孙女放学。”他调整着老人歪斜的衣领,“以前天天愁房租,现在反而不失眠了。”

他说好多老主顾辗转找来,“八十多岁的陈奶奶倒三趟公交也要来,说就习惯我刮脸的手劲。”

我忽然看懂,理发店从来不只是生意。

那些在网红店拍完九宫格的年轻人,终会回到懂他们发质的手艺人身边;那些被平台绑架的店主,会在社区服务中找到新活法。

黄昏时老师傅收拾工具包,剪刀在夕阳下反射出细碎的光。

来源: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