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体育为什么这么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4:03 1

摘要:清新禾云少年陈国臣跑进清华;清新队摘得“村BA”省赛季军;清新古龙峡龙舟队斩获市第八届运动会龙舟赛2个直道赛冠军;同时,清新代表团占据市第八届运动会总分榜榜首……这个夏天,清新区体育喜讯如盛夏热浪般扑面而来,捷报频传。

清新禾云少年陈国臣跑进清华;清新队摘得“村BA”省赛季军;清新古龙峡龙舟队斩获市第八届运动会龙舟赛2个直道赛冠军;同时,清新代表团占据市第八届运动会总分榜榜首……这个夏天,清新区体育喜讯如盛夏热浪般扑面而来,捷报频传。

清新体育从民间赛事到专业赛场,从传统项目到现代竞技,呈现“全域开花”态势。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清新体育为什么这么强?

一场赛事,为何能点燃整座城?

解构清新体育为何强?这里窥见一斑。8月30日晚,夜幕下的清新公园篮球场却灯光通明如白昼,2025年清远市清新区“龙湾杯”村BA篮球赛决赛在此举行。

今年6月,清新体育公园的一场篮球赛上,座无虚席。记者 张彩霞 摄

现场3000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连台阶和外围空地都挤满了观众。他们中有扛着板凳前来的街坊,有专程驱车从清城等地赶来的球迷,还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场内,球员一次次突破、急停、三分出手;场外,呐喊如潮水般此起彼伏。现场之外,网上超10万人通过直播间观赛。这不是CBA季后赛,也不是某支职业队的主场——这只是清新区人一个普通夏夜里的一场“村BA”决赛。

“清新的篮球氛围,是我见过最热烈的!”来自广州花都的球员邵文杰在清新公园打完街镇篮球邀请赛后不禁感慨。

清新篮球氛围浓厚不仅在城里,更在村里。以清新区级村BA为例,覆盖了49个行政村、近千个村小组。比赛期间,村里提前备好饭菜,为远道而来的亲友团接风;赛前表演,让一场比赛演变为一场集体庆典。数据显示,线上线下累计观赛近200万人次。

升级改造后的清新体育公园篮球场,赛事不断。通讯员 伍铭军 摄

这种热度并非凭空而来。早在十多年前,清新就意识到:要让体育“活起来”,首先要让它“看得见”。于是,2024年9月,各级部门支持下,清新区篮球协会联系爱心企业捐资近200万元,对老旧球场进行系统性改造,尤其是将原本破损严重的清新公园篮球场升级为配备AI智能进球捕捉系统、高清电子记分牌和国际标准硅PU地面的专业场地。“球员在场上拼,观众在场下吼”的热烈氛围,让打球、看球成了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这个球场成为清新群众打球看球的“网红球场”。

清新区文体部门负责人坦言,“球场越热闹,越能吸引更多人来打球、来看球,形成良性循环。”

清新体育公园内的篮球场,比赛和观赛一样热闹。记者 张彩霞 摄

如今,这里一年举办各类赛事逾百场,从“女神杯”女子篮球赛,到“滨江青少年联赛”,再到跨区域乡镇邀请赛,赛事排期几乎全年无休。打球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也成为中老年人社交的新方式;看球也不再只是围观,而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

当传统遇上现代:龙舟不再只是“节日仪式”

如果说篮球代表的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感,那么龙舟,则承载着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文化记忆。

清远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河流密布,自古便有端午竞渡的传统。但在不少地区,这一习俗逐渐简化为象征性的表演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展示。而在清新区,尤其是山塘、龙颈等镇,龙舟竞渡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生命力——它是竞技,是信仰,更是宗族凝聚力的体现。

三人燕尾龙舟竞技。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伍志勇 摄

每年端午前后,数百艘龙舟齐聚江面。不同于常见的五人制或十二人制龙舟,清新区独有的“三人燕尾龙舟”以其小巧灵活、速度快、操控难度高著称,被誉为“水上F1”。三人为一艇,三人三桨,三人扒之,讲究默契与爆发力。比赛往往以2小时耐力竞渡的形式,也被称为“水上马拉松”。

2025年6月21日的山塘三人燕尾龙舟赛吸引了60支队伍参赛,其中包括来自广州、佛山等地的专业俱乐部队伍。近万名观众沿岸助威,全网观看量突破50万人次。令人欣喜的是,参赛选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二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返乡大学生,有的是本地创业青年,在微信群里自发组队、训练、筹资参赛。

今年举行的山塘三人燕尾龙舟赛上,有外国留学生前来体验。通讯员供图

“以前觉得扒龙舟是爷爷辈的事,现在发现它其实很酷。”一名参赛队员笑着说,“速度快得像飞,队友之间必须绝对信任,比打游戏刺激多了。”

这种代际传承的背后,是系统性的推动。龙舟协会不仅组织训练和比赛,还主动对接广州高校体育学院,请教练上门指导技术规范;同时争取财政补贴与社会赞助,用于购置新型轻质龙舟、修建专用码头。更重要的是,他们把龙舟运动从“节庆限定”变成“全年运营”——定期举办友谊赛、文化讲座,甚至开发文创产品,让这项古老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搭台者与唱戏人:政府如何“放手”又不失控?

在许多地方,群众体育的发展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政府大包大揽,赛事办得轰轰烈烈却缺乏持续性;要么完全放任自流,导致资源分散、水平参差。

清新区的选择是一条中间道路:政府做“搭台者”,不争聚光灯,而是激发社会自身的力量。

“我们不追求短期成绩,而是播下运动种子。”清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臻燊说得坦率,“真正的体育强,不是拿了多少金牌,而是有多少人在动起来。”

2025年8月,清远市第八届运动会在清新开幕,首场篮球赛事精彩瞬间。李嘉琪 摄

截至2025年8月,全区共有篮球场1498个、足球场164个、羽毛球场32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66平方米,“十五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但这只是基础。真正决定成效的,是如何让这些设施“用得好、活得久”。

市民在锻炼。温玉珍 摄

为此,清新探索出一套“政企民协同”的治理模式。政府部门负责规划引导、资源整合与基础建设,具体运营则交给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例如,区篮球协会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吸引企业赞助超百万元,反哺场地维护、赛事组织和青少年培训;龙舟协会则联合景区、民宿、餐饮等产业链主体,打造“赛事+旅游”消费场景。

古龙峡景区便是典型受益者之一。借助村BA、龙舟赛、漂流大赛等东风,赞助赛事或推出各类主题活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清新区接待游客210.79万人次,同比增长33.63%;旅游总收入达16.65亿元,同比增长35.57%,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经济动能。

2025年古龙峡杯国际漂流公开赛(中国·清远站)现场。通讯员 供图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制度层面给予充分支持。利用广清帮扶专项资金新建标准化足球场,并委托专业团队运营管理;鼓励学校开展特色项目;推动体教融合改革,建立从小学到高中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少年奔向清华,背后是谁在托举?

如果说群众体育构成了清新区体育生态的底色,那么青少年体育的成绩单,则是其厚度的证明。

这个夏天,禾云少年陈国臣跑进清华。这位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练过足球、跳高和跳远等体育项目,后被清新区第一中学体育教师周红波发掘改练短跑。在校期间,教练为其量身定制了系统的短跑训练计划。2025年2月,他与“亚洲飞人”苏炳添同场竞技,在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60米决赛中以6秒67的成绩获得亚军,仅落后苏炳添0.02秒,成为赛事黑马。

6月25日,得知被清华大学拟录取后的陈国臣没有松懈,仍回到田径场备战全运会。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这所学校也因此被称为“体育培养摇篮”。除了陈国臣,近年来还输送了多名省级以上运动员,涵盖田径、游泳、举重等多个项目。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套科学机制的结果:课程安排兼顾学业与训练强度,教练团队定期赴省队进修,校内外资源整合形成闭环培养链。

太平镇初级中学,学生们在锻炼。黎楚浩 摄

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向下延伸。目前,全区已有20余所中小学开设特色体育课程,部分乡镇小学成立少年体校分部,构建起“选材—训练—输送”三级网络。近三年,清新区向上级体校输送优秀苗子200余名,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日益雄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体教融合”并未走向功利化。学校强调“以体育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我们不是只盯着冠军,而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运动学会坚持、合作与自我管理。”清新区一位校长表示。

这座城市正在用最朴素的方式

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体育?

体育之强

从来不止于奖牌榜上的数字

它更深植于街巷之间

流淌于日常之中

最终成为一座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策划:周东辉

文字:张彩霞 周东辉 通讯员 黄振寰 赖柏成

编辑:王韵

校 对:张鍪

编审:田芳

来源:清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