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岁的尤女士(化名)怀孕后在医院建档时,查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病毒载量高达2.80E+08 IU/mL。
同样在孕期查出乙肝感染
两名产妇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宝宝健健康康
另一个宝宝却在14个月时查出
感染乙肝病毒
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
↓↓↓
23岁的尤女士(化名)怀孕后在医院建档时,查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病毒载量高达2.80E+08 IU/mL。
在产科医生告知其相关风险后,她担心孩子会被传染,于是在医生指导下,在孕晚期开始规律口服抗病毒药物,最终于2024年1月顺利分娩下一个男婴,体重2700克。
宝宝出生15分钟后,医生为他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按程序接种了乙肝疫苗。同时,医院严格落实乙肝病毒阻断措施。宝宝10个月大时,检测结果显示未感染乙肝病毒。
2022年10月,林女士顺利产下一名男婴,体重3600克。宝宝出生15分钟后,按照常规流程接受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第一针乙肝疫苗。
此后,她的宝宝分别在满1月龄和10月龄接种了第二针、第三针乙肝疫苗。然而,2023年12月,在她的孩子满14个月时,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这说明宝宝已经感染乙肝病毒。进一步检测后,结果显示宝宝为“大三阳”(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三项阳性)。
对此,林女士感到懊悔不已。
原来,林女士有乙肝“大三阳”病史。她在孕早期建档时再次确诊乙肝感染,却因为之前虽然未进行科学的孕期管理,也顺娩一健康女婴,未感染乙肝。她认为“以前没问题,这次也一样。”于是,这次她在整个孕期都拒绝接受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检测,也没有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
此外,男孩的乙肝疫苗也没有严格按规定时间接种,而是延迟了接种时间,最终导致宝宝感染。
根据国家指南推荐:乙肝孕妇孕早期应进行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检测;当病毒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应在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续应严格按照程序完成三针接种;最后及时复查,以确认阻断效果。乙肝母婴阻断是一项“组合拳”,任何环节缺失都可能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
母婴传播是慢性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
新生儿或婴幼儿感染后,
超过80%会转为慢性携带。
因此,
科学的孕期管理、
规范的检测与干预,
是保障母婴健康、
为宝宝建立乙肝防线的重要基础。
(供稿:霞浦县妇幼保健院 袁春阳 江爱燕)
为贯彻落实《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和《福建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内容及要求,福建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办联合福建卫生报,开设“消除母婴传播”科普专栏。本专栏将通过图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普及相关科普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目标。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