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划脱节:销售预测、产能规划、物料采购各自为战,导致急单插单无法快速评估交期与成本。数据孤岛:ERP、MES、PLM、WMS、APS 系统林立,项目进度、设备状态、质量数据无法实时汇聚。成本控制盲区:BOM 版本频繁变更,实际用料与标准成本差异大,项目毛利在交
一、业务痛点素描(典型场景)
计划脱节:销售预测、产能规划、物料采购各自为战,导致急单插单无法快速评估交期与成本。数据孤岛:ERP、MES、PLM、WMS、APS 系统林立,项目进度、设备状态、质量数据无法实时汇聚。成本控制盲区:BOM 版本频繁变更,实际用料与标准成本差异大,项目毛利在交付后才发现“算错账”。质量追溯断链:批次物料、工艺参数、检验记录分散在不同系统,客户投诉时无法 30 分钟内定位根因。绩效黑箱:项目经理、生产、采购、质量各自 KPI 不贯通,导致“局部最优、全局失衡”。二、Tita 一体化总体思路
“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层闭环、四项支撑”
① 项目主线(从商机→立项→计划→执行→交付→回款);
② 经营主线(报价测算→预算→成本归集→利润分析→绩效兑现)。三层闭环:
① 产销协同闭环(需求-产能-物料);
② 成本-质量闭环(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复盘);
③ 绩效闭环(组织-个人-项目)。四项支撑:数据治理、流程引擎、AI 算法、移动。
三、功能架构拆解
商机&报价中心集成 CRM 线索,自动匹配历史 BOM 与工艺库;AI 模拟器:输入交期/数量,实时跑 MRP+产能模拟,输出“可承诺交期”与“动态报价”;一键生成项目预算(料、工、费、管销财)。项目计划工作台甘特图+APS 双视图:甘特图面向项目经理,APS 面向车间;关键链缓冲管理:自动识别瓶颈工序,动态预警;变更单(ECN)引擎:BOM/工艺/图纸变更自动触发计划重排与成本重算。生产执行& IoT 孪生与 MES/PLC/Andon 互联,实时采集产量、良率、OEE;数字孪生大屏:3D 产线+项目里程碑叠加,红/黄/绿一眼定位异常;移动端扫码报工,自动反写项目进度、预算工时消耗。供应链协同云供应商门户:共享 12 周滚动预测、VMI 库存、ASN 信息;采购订单与项目任务包绑定,收货即自动触发项目成本入账;异常预警:物料延迟超过安全缓冲即推送到项目经理+采购+计划群组。质量&合规闭环QMS 模块:来料检、过程检、成品检数据与项目工序关联;批次谱系:原材料批次→工艺参数→检验记录→客户序列号一键追溯;CAPA 看板:TOP10 缺陷与项目阶段、供应商、产线交叉分析。成本&利润驾驶舱项目四算对比:报价预算、目标成本、动态实际、结算成本;料/工/费差异穿透:点一下即可钻取到工单、工序、物料编码;EAC(完工估算)滚动预测:基于当前进度、良率、采购价格趋势,AI 预测最终利润。绩效&复盘引擎组织绩效:项目利润率、准时交付率、质量成本率自动汇总到事业部/工厂;个人绩效:项目经理、计划员、采购员、工艺员 KPI 与系统数据实时绑定;复盘模板:项目结束后 24 小时自动生成“复盘报告+知识条目”,沉淀到工艺知识库。四、技术落地路线(6 个月三阶段)
阶段 1:数据基座(0-2 个月)
阶段 2:核心场景打通(2-4 个月)
选 1 条典型产线 + 3 个在制项目做“样板间”;上线项目计划、成本归集、质量追溯三大 MVP;移动报工、供应商门户、数字孪生大屏同步试点。阶段 3:全面推广&优化(4-6 个月)
复制到全部产线,建立 PMO(项目管理办公室)统一治理;引入 AI 预测模型:交期预测、EAC 预测、质量风险预测;建立持续运营机制:月度经营分析会、季度流程优化、年度系统升级。五、价值衡量指标(6 个月目标值)
交期达成率:+12%项目毛利率:+3~5 个百分点库存周转天数:-15%质量成本(COQ):-20%异常响应时间(从发现到闭环):项目复盘知识条目沉淀:≥ 200 条/年六、实施成功关键要素
高层挂帅:成立“一号位”牵头的项目经营委员会,财务、生产、销售一把手全部入局。主数据治理先行:任何系统不解决主数据,都是“高级 Excel”。先业务后技术:先把“项目四算”逻辑跑通,再叠加 IoT、AI 等炫酷功能。样板产线打透:避免“撒胡椒面”,集中资源打穿一个产线,形成可复制的 SOP。绩效同步改革:上线当月即调整 KPI,让系统数据直接决定奖金。七、结语
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Tita 项目经营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把“项目管理软件”装进工厂,而是把“每一张订单当成一个投资项目”来经营:用实时数据替代经验主义,用流程闭环替代事后救火,用利润绩效替代产量绩效。最终让企业的每一度电、每一克料、每一分钟设备工时,都能与项目利润直接挂钩。
来源:你的小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