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2.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2.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章,被韩非子直接引用成为法家“法、术、势”中的权术。两千多年来被视为处事弄权的“高级智慧”。
《韩非子·喻老》篇中说:“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又说:“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术”,毕竟《老子》是写给君王看的,其论述政治思想的篇章远多“道”。就像儒道两家都赞成的“愚民”思想,也是只在统治阶级流传,老百姓是很难知晓并广泛传播的。
但是,《老子》的术,也是“合于道”的。它只是说了出来,阐明了一些人们不愿意承认的“人性”,即使不说出来,这种“人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规律也是广泛适用的。如果把这套“厚黑学”都归咎于老子,就像把所有的战争的罪孽都归咎于第一个制出火药的人,未免有些不讲道理。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谋”,其实它更接近于阳谋。就像你看了这篇文章,甚至背下《老子》原文,你仍然会中招。因为这本身就是“人性的短板”,它既符合理性,又符合欲望,还鼓动情绪,简直防不胜防。
然而,真正读通了《老子》,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又怎么会被这些阴谋阳谋影响到呢?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反者道之动”。老话说“天要使其亡,必先使其狂”。虽然是句俗语,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到,主语是“天”而不是人。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的发展都是以类似“波浪”的曲线曲折向前的,到了顶端一定会下降,到了底端一定会上升。它落在中间区域,你如果想让他到底端,与其强硬把它往下拉,不如顺着它的性子,往上推一把,它到了顶端,自然很快就滑下来了。
这一段话,关键在于“顺势”,顺时势,也顺人性。
而这种“人性”,几乎成为一种客观规律,没有几个人可以避免。知不知道这条规律,都不影响结果。
我们看这4句话,每一句的后半句,都是指事物自身的发展方向。所谓“我不张之,彼自张之;我不强之,彼自强之;我不举之,彼自举之;我不与之,彼自取之。”顺着它自身的方向去助推,总要比逆着它更加省力,效果也会更好。
而且,最关键的,也是《老子》最被诟病的,是能够“很好地把真正的目的隐藏起来”,甚至被影响的人回头还很感激你。这一点显得比阴谋还要阴谋,简直令人发指!朱熹就说:“老氏之学最忍,它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枝梧不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证明了“道术”的可怕。就像汉武帝的“推恩令”,人人都皆大欢喜,唯一有损失的诸侯王的嫡长子,也无话可说。政策推行毫无阻力,目的自然达到。
有没有人察觉到汉武帝的目的呢?即使察觉到了,也只能拍着大腿称赞,毫无办法。
规律就像是一种武器,你拿它做好事,它就是善的,你拿它做坏事,它就是恶的。
《老子》的道术,圣人用来治理天下,休养万民,就是善的。法家拿来统御国家,服务帝王,就是恶的。个人用来玩弄权术,追名夺利,就更不用说了。
刚才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接下来说“柔弱胜刚强”。似乎一说就懂,没什么难度,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我们听得太多了。
以上是规则“明”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微”的一面。
十四章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视而不见,就是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不是真知,自然不是真“明”。所谓“微明”,不悟不明。
所以说,这些道理说出来很通俗啊,但是如果不进行“手术式”的自我剖析,是无法真正运用自如的。即使用起来,也会是低级的阴谋,而自己也会从猎人变成猎物。即使没有对手,也会因为自己走到顶端而坠落。老话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不明白真正的规律,胡乱使用,害人害己。
这也证明了《老子》不是阴谋论,本章说到的,只是客观规律的发现,而运用的要点,不是驾驭他人,而是驾驭自己。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离开水就死了,这种作为“国之利器”的规律,到处宣传不但不能使社会没有阴谋,反而会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缺乏信任。
如果一个时代,到处传扬《厚黑学》《韩非子》,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刚才说了,知道这套规律,并不能让你避开这些“阴谋”。而知道这套规律,就可以运用其影响他人。
这是玄幻小说中正道和邪道的区别。
伤害他人容易,自我保护才是难的。古代剑客要练的,第一是躲避和格挡,第二才是杀人。
怎么自我保护?关键不在于知不知道这个规律,而是要跳出这个规律。
刚刚说事物发展的波浪形曲线,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中段,正朝着一个或几个目标努力奋斗,如果有人来助推一把,简直是遇到贵人了,怎么可能避开这种事情呢?
只有把目的地设在脚下,自身不欲动,才能够拒绝他人的助推。
也就是“知足”“知止”,“持中”才能“保泰”。最后还是回到“道”本身,无欲则无咎。
而这套属于“道”的价值,并不需要了解本章的规律来强化,它本身就应该是人最高的追求。
所以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是怕阴谋被别人发现——刚才说了,发现了也避免不了,这题无解——而是为了让社会更平和,让人与人的关系更温情,让政治更加清明。
没有必要把这个规律到处宣传,无论是好心还是坏心,宣传这个规律都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那么《老子》为什么把它写出来?
我不知道,或许在那个用竹简写书的年代,不论什么文本都只有士以上的极少数人才能接触到,他也没想到现在《老子》成了全世界发行数量第二的文化书籍,更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靠这本书吃饭,写出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还是那句老话,《老子》不能帮你成功,但是能助你无咎。
之所以我要强调这不是阴谋,就像第三十章说兵事时说的“其事好还”。
你把它当作阴谋来用,那么你自然也会在他人的局中(或者在自己给自己设的局中)。
来源:橘子每日互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