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为笔,绘就青海乡村振兴文化长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3:27 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土地上,首届村歌大赛的举办,成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见证着青海儿女“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拳拳之心。

村歌为笔,绘就青海乡村振兴文化长卷——青海省首届村歌大赛综述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土地上,首届村歌大赛的举办,成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见证着青海儿女“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拳拳之心。

从三月筹办时的细致擘画,到五月启动仪式上的扬帆起航;从七月西宁复赛的锋芒初露,到八月贵德半决赛的乡情涌动,最终在九月海南藏族自治州总决赛与颁奖晚会的荣耀中绽放。历时半年的青海省首届村歌大赛,以“村歌嘹亮 唱响青海”为旋律,用歌声串联起青海高原的山水脉络、人文记忆与乡村变迁,在“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热土上,奏响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更践行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深刻内涵。

这场跨越三季的文化盛会,自筹备之初便锚定“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振兴聚力”的核心方向。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与海南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赛事格局,构建起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具体实践。

这场跨越夏秋的文化盛宴,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青海乡村文化生命力的集中展演。从报名阶段超400人的踊跃参与,到复赛舞台上,64支队伍带来的村歌各有风华,仁青格来的《大美青海我的家》以旋律勾勒生态画卷,祁连县选手的《我的祁连山》用锅庄舞步再现草原生活,互助土族代表队的歌声则盛满田园丰收的喜悦。到了贵德半决赛,32支队伍将非遗元素融入演唱,土族《安召索罗罗》的多声部与唐卡、青绣等非遗展示相映成趣,让村歌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而总决赛的13支劲旅,更以多元形式诠释乡音魅力,独唱的深情、合唱的恢弘、歌伴舞的灵动,每一种表达都藏着对故土的赤诚。

大赛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文化+产业+民生”的融合发展新生态。贵德半决赛期间,农特产品展销区里沙棘汁、青稞饼干订单激增,百家村宴上的土火锅香飘四溢,古城广场的锅庄舞会吸引游客参与,“村歌+展销+文旅”的模式让文化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正如评委所言:“当牧民放下牧鞭拿起话筒,当传统非遗遇见现代舞台,乡村振兴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这种融合不仅让海南州“天路飘香”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更让农牧民在文化传承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歌声背后,是青海儿女对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河湟谷地的瓜果飘香到青海湖畔的牧歌悠扬,从三江源头的生态守护到草原牧场的产业兴旺,村歌里的每一句歌词,都是对美好生活的鲜活诠释。那些融入方言、民俗的旋律,那些讲述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的词作,既是乡村变迁的“音乐档案”,更是各族群众的赤诚宣言。颁奖晚会上,从优秀组织奖到特别贡献奖,从最佳创意奖到一二三等奖的揭晓,每一份荣誉都不仅是对音乐的肯定,更是对乡村文化振兴成果的检阅。

总决赛落幕时,星河为幕,歌声渐歇,但乡村振兴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场大赛播下的文化种子,正在青海乡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它让传统在创新中延续,让乡愁在歌声中凝聚,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发展的硬支撑。当村歌的余韵萦绕在高原上空时,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场赛事的圆满收官,更是青海以文化为笔,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的坚定步伐。

歌声虽会远去,但文化的力量永不消散。青海的村歌,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持续唱响,见证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成长与蜕变。

编辑:王瑞 责编:谢青玉 监制:陈悦

来源:青海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