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5年1月的北京刚下过雪,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会场中那位穿着深色粗呢外套、系着红袖章的女代表吸引了不少目光,她叫李素文。不到十五年前,她还挎着菜篮子穿梭在沈阳南塔市场的水泥地上。也正是在这场大会上,她被推举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年仅四十二岁,一跃步入
1975年1月的北京刚下过雪,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会场中那位穿着深色粗呢外套、系着红袖章的女代表吸引了不少目光,她叫李素文。不到十五年前,她还挎着菜篮子穿梭在沈阳南塔市场的水泥地上。也正是在这场大会上,她被推举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年仅四十二岁,一跃步入副国级序列。此情此景,当时的媒体仅用四个字概括——“工人奇迹”。
追溯李素文的履历,1956年是一个转折点。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铺开,南塔商店第二门市部因环境卫生屡遭批评。年仅二十三岁的李素文每天收工后,拎着铁桶主动冲洗下水口,顺带把摊位前的冰面凿开,顾客啧啧称奇。那股子较真勁儿让她在1960年被推荐为“全国商业战线劳动模范”。荣誉贴满墙时,她却在备忘录里写下八个字:“服务要有温度。”看似口号,却成了她后来“为革命卖菜”理论的核心。
1963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筹备期间,辽宁代表团推荐劳模出席。几轮讨论后,一位代表问:“要不要让基层营业员有发言权?”众人望向角落,李素文正低头整理发言稿。她当时只说一句:“我代表普通百姓。”这句朴素的话打动了在场多数人,她顺利进入候选名单,并最终当选为人大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12月26日上午休会时,周恩来总理走到李素文面前,对仍显紧张的她和声说道:“毛主席想见见你。”这种场景已被后人反复提起,但一个细节鲜为人知——李素文当时双手攥着袖口,怕的是冻得通红的指尖会失礼。毛主席握手后轻声说:“卖菜也是革命。”短暂十秒,却让她彻夜未眠。
九大召开后,李素文被选为中央委员。有人不解,一名售货员凭什么进入党和国家领导层?那几年“工农兵上大学、上讲台、上领导岗位”成为潮流,她的经历顺势而起,但也埋下了日后风云突变的伏笔。1975年赴京任职之初,组织给她配了秘书、警卫和三轮专车。可她写给丈夫的第一封信里却提到:“工资还是六十二元,买不起上台礼服。”短短一句,道尽身份与收入的尴尬落差。
1976年夏天,政局骤变。李素文被临时抽调回沈阳。两年后的秋天,她在省第一招待所接受隔离审查,理由是“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期间不准探视,她只能每天翻阅《新华字典》练习生僻字。三个月后结论为“没有参与任何派系活动”,但组织岗位已成空白。
45岁那年,她走进沈阳糖果厂。一线工人轮班制辛苦异常,身居高位后再回车间,换作他人恐怕难以下手。可李素文却说:“劳动是我唯一能证明清白的方式。”流水线上,她给自己定下每天多装五十箱糖果的小目标。工友笑她“拼命三郎”,她回一句:“拼命给自己看。”这种近乎倔强的动作,使她在1983年被推选为副厂长。
1986年春,沈阳轻工局供销公司急需懂经营又懂市场的人,李素文获任副总经理。当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交错,库存积压严重,她让营销部在车间设立意见箱,每周公布销售数据。有人说这种做法“太像卖菜摊挑灯算账”,但半年后,公司成品周转天数从60天下降到28天,啧啧称奇的仍是那些同行。
1989年办理退休手续时,有干部提出给她升级住房,她婉言谢绝:“房子够住,别再折腾。”这股子不争不抢的劲头延续到退休生活。1998年城市旧小区改造,著名劳模张成哲组织物业公司,李素文报名成为义务巡查员。沈阳北运河冬天结冰,她凌晨带队铲冰,一边忙一边嘱咐年轻人:“把路弄干净,老人滑倒可不得了。”说话间露出的半截老茧令人动容。
至于待遇,离休方案参照副国级享受医疗与交通优待,基本工资则按照原副厂级标准核定。治疗费全额报销,但她极少去外地疗养。2006年“劳动创造未来”浮雕墙揭幕时,李素文特意穿了1970年代的深蓝中山装。有人问:“您何不穿西服?”她摆摆手:“还是这个合身。”
晚年再回南塔市场,摊贩认出这位传奇老人,忍不住问:“李大娘,当年当那么大官,现在过得怎样?”李素文笑了:“还能怎样?清茶一杯,日子照过。”语气平常,却映出跌宕起伏的人生坐标。
2022年4月4日,沈阳晚报简短讣告提及李素文一生荣誉,却淡化高位经历,只写“全国劳模、原副总经理”。熟悉她的人都明白,比起官阶,她更在意“劳模”这两个字,因为那是她最初也是最后的身份。
来源:北冥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