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强逼记者签“禁言令”,不从就吊销记者证,真相被掩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2:20 1

摘要:一份看似平平无奇的17页文件,正在五角大楼内部掀起一场风暴。这份在9月20日由国防部发布的备忘录,被要求进入大楼的所有新闻工作者签署,否则采访资格将被无情剥夺。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一份看似平平无奇的17页文件,正在五角大楼内部掀起一场风暴。这份在9月20日由国防部发布的备忘录,被要求进入大楼的所有新闻工作者签署,否则采访资格将被无情剥夺。

规矩一出,媒体圈直接炸了。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更是火上浇油,周五晚上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开炮:“媒体说了不算,五角大楼是人民的,以后要么戴好证件守规矩,要么就别来。”

五角大楼此举可谓是把“不欢迎”三个字写在了脸上。而且即便签了那“卖身契”般的承诺书,也不意味自由,甚至上个楼都得有政府官员全程“陪同”。

那么为何美方突然要如此严厉的限制新闻自由?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隐情?

说回这份协议真正要命的地方,在于它玩了一招偷梁换柱,将限制的范围从界限分明的“机密材料”,悄悄扩大到了一个定义极其模糊的概念——“受控非机密信息”

那什么是CUI?官方解释是那些未达到最高保密级别但性质敏感的信息。听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中国阅兵式上到底有多少辆坦克,这种信息曾被堂而皇之地列为CUI。

这意味着,任何信息,只要官方愿意,随时都能被扣上“敏感”的帽子,被划入报道禁区。这哪里是保密,这分明是给了当权者一把可以任意解释的尺子,用来丈量记者言论的边界。

自由新闻基金会的塞斯·斯特恩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要求所有报道内容必须先经过官方点头的做法,本质上构成了“对出版的预先限制”。

这可不是小事,它直接触碰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石,是最严重的侵犯之一。

如今协议摆在眼前,记者们陷入了一个伦理上的两难绝境。斯特恩警告说,一旦签下名字,就等于默认了政府划定的报道红线,记者这个角色将从独立的“新闻工作者”,悲哀地蜕变为官方的“宣传员”。

这简直是一场毁灭性的选择题:要么为了获得进入现场的资格而放弃监督的灵魂,要么为了坚守独立而彻底失去接触信息源的机会,无论怎么选,输的都是新闻本身。

而且这可不是什么所谓的技术性的安全升级,而是一份深刻烙印着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个人意志的“霸王条款”,或者说是特朗普政府系统性压制媒体战略的一个缩影。

而赫格塞斯推行此项政策的动机,既有近忧,也有远虑,近期的一系列泄密事件是直接导火索,尤其是那起沸沸扬扬的“群聊门”事件。

当时《大西洋月刊》的总编被意外拉进了一个国家安全高层的小群,群里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空袭也门的计划。

尽管赫格塞斯本人矢口否认此事,但这无疑加剧了他内心深处对信息失控的偏执和对媒体的戒心。他公开在社交平台X上警告记者,不要在五角大楼的安全区内“四处游荡”,言语间的敌意毫不掩饰。

积怨由来已久。早在特朗普政府下令空袭伊朗后,赫格塞斯与媒体的关系就已降至冰点。他毫不客气地要求记者们,少报道那些空袭效果不佳的“小道消息”,多写点美军的“英勇细节”。他要的不是新闻,是赞歌。

为了推行自己的议程,赫格塞斯的手段也相当直接。他甚至绕开本部门的新闻官,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喊话,将“媒体”置于“人民”的对立面,宣称五角大楼是“人民的”,而不是“媒体的”。

虽然赫格塞斯的一系列动作看起来眼花缭乱,其实只要将五角大楼的动作放到整个特朗普政府的大背景下看,一切就清晰了。

这看似单一部门的孤立行为,其实是一场多战线协同的行动。特朗普曾多次把《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告上法庭。

联邦通信委员会的主席布伦丹·卡尔,甚至公开威胁各大电视台,如果敢播出喜剧演员吉米·坎摩尔的节目,就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吊销执照的风险。起因仅仅是坎摩尔在节目中调侃了已故的右翼活动家查理·柯克。

再加上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国防部”这个名字直接改回更具火药味的“战争部”,一种强调权力集中、信息控制和强硬姿态的执政风格扑面而来。

走廊里的信任碎了

要说这份协议最深远、也最致命的影响,是它彻底终结了一种延续数十年的传统——一种建立在非正式默契与相互信任之上的军媒关系。

如今,这种关系被一份由权力单方面定义的、充满强制与惩罚意味的冰冷契约所取代。

资深记者凯文·巴伦对此痛心疾首,他将此举称为“百分之百的恐吓”。他回忆起过去的日子,那时候的记者,只需要一张通行证,就可以在五角大楼迷宫般的走廊里自由穿行,随时可能在某个转角与一位关键的消息人士不期而遇,进行一场非正式的、却可能包含重要信息的交流。

那种模式的基石,不是法律条文,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信任。官员相信记者会负责任地处理敏感信息,记者也相信他们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不加修饰的真相。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新规之下,记者在大楼内的行动必须有专人“陪护”,许多楼层直接变成了禁区。那条曾流淌着鲜活信息的“未透露姓名人士”的消息源,被从源头上掐断了。

国家新闻俱乐部主席迈克·巴尔萨莫愤怒地斥责这是“对独立新闻业的公然攻击”。

他发出的警告振聋发聩:当所有的军事新闻都必须经过审查,公众最终看到的,将不再是独立记者挖掘的事实,而只是官员们精心美化过的版本。

新闻的角色被彻底扭曲,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每一个普通公民。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更是直接指出,这就是特朗普政府压制批评、控制舆论的违宪计划的一部分。

军方与民众之间,就因为这纸协议,硬生生建立起了一道厚重的信息壁垒。

这不仅损害了美国的新闻自由形象,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美国的军事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对信息的控制。

结语

回过头看,这份“保密协议”的三重身份——法律陷阱、权力工具、信任利刃——清晰地勾勒出它对美国民主社会的深层侵蚀。它攻击的靶心是新闻业,但子弹最终穿透的,是公众的知情权和民主监督的基石。

当“国家安全”这个词被无限放大,成为压制信息自由的万能借口时,整个社会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这不仅仅是对美国民主韧性的一次严峻考验,也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展示了权力是如何步步为营,试图将所有叙事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最终,这警钟不仅为那些被挡在门外的记者而鸣,也为每一个依赖独立、未经审查的信息来做出生活与政治判断的公民而鸣。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