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口太大,想把西沙和南沙群岛都抢走?越南大陆架划界方案太荒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21:01 1

摘要:越南这个国家体量不大,但是贪心可不小,上世纪70年代的它一度曾想吞并老挝和柬埔寨,而且多年来一直在南海与我国争岛屿,如今胃口更大了,想以大陆架的名义争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而且是把大半个南海都划到他们家去了,实在是荒谬!

海图上的手印:一个老海人的南海记忆

越南这个国家体量不大,但是贪心可不小,上世纪70年代的它一度曾想吞并老挝和柬埔寨,而且多年来一直在南海与我国争岛屿,如今胃口更大了,想以大陆架的名义争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而且是把大半个南海都划到他们家去了,实在是荒谬!

可偏偏在我家的老木箱里,躺着一张摸上去发潮的海图,它把这些争执描得更直白:一条线画下去,谁的饭碗就要小一圈。七月的一个晚上,电视里又播出越南把外大陆架的方案往联合国递的消息。母亲叹气,我却想起父亲当年在西沙测水深的手——永远是盐渍味。

父亲走了两年,走的时候也没交代什么大道理,只留下一只铁皮盒:海图、铅笔头、一截被浪磨圆的珊瑚、一枚哑火的信号弹,还有一封褪色的感谢信,越南文写的,夹在报纸边。铁皮盒里有海的声音,但海从来不开口劝人息事宁人。

他年轻时是水文兵,海南人,皮肤被晒得像风干的橘皮。七十年代初他被派去南边的那些礁上搭临时测站。听到“1974”这个年份,他总是把话咽回去,只说那年冬天的浪“硬”,硬得像砖。多说的,是他手里的活:拉铅测深,抛线,记潮,夜里在潮水涨落中等一个稳定的数值。他说海底像城里的台阶,近岸缓,走到前海就突然“跳台”。那些珊瑚岛,像在一只大碗的底部慢慢垒起来的石头,“不靠谁家墙基”。

那时候的他们,半是士兵,半是工匠。白天抄起板凳在礁盘上画线,夜里躲在油布棚子里烤潮湿的袜子。上级的口令是生硬的,风却是活的。东北风来的时候,折叠的海图边总会被吹得哗啦响。他跟我说起第一次上某个小礁,礁边布满刀子一样的珊瑚,鞋一没跟住就能割开脚背。他把小旗杆插进礁缝里,退一步拍照,浪正好扑上来,镜头里是泡沫,回想里是“有!”

在那个年代,海上的见闻通常比教科书刺激。海面上时不时擦肩而过的异国小木船,船尾挂着一面褪色的旗,船头是孩子的眼睛。父亲并不是狠人,他和战友救起过一条被风翻掉的小船,两个大人,一个小男孩,衣服糊在身上像海藻。那封越文感谢信,大概就是后来某个年头寄来的。父亲把它夹在新闻剪报后面,像故意提醒自己:海上活命的规矩,与地图上划界的规矩,是两件事。

快进到九十年代末,家里又多了一张海图——新的边界线像红色丝线绕着盘子。他嘴里没说“失望”两个字,只拿筷子敲碗沿,说线画在纸上,鱼不认,但人会去查;查着查着,渔船就得绕远,油钱就多。村里人总是这么实在。有人在饭桌上骂天、拍桌,他这时候不热闹,低头喝了一口温水。后来我知道,他心里其实有个点——那在海图上被圈起的角落,是他年轻时最喜欢的作业水域,水清,浪稳,珊瑚像晒干的豆腐。

再后来,2014年的夏天,码头堆满了话题。海上闹得很厉害,渔民回港时手臂上的伤口还在漏盐水。父亲很少点评新闻,那次却把我叫到门口,指着天边低低的云,嘟囔了一句:“海看着的。”这话不高级,但我懂——他相信一种看不见的秤。

你别以为他是“情感人”,其实他很懂那些术语:陆架、海盆、洋流。他会用家常的比喻讲给我听:“你看,咱家门口到菜地,是一溜缓坡;但城墙外就是壕沟,深得很。西沙南沙那些玩意儿,是壕沟里慢慢长出来的小台地,跟谁家的院墙不接壤。”他说着总喜欢拿铅笔戳海图的边角,“所以有些主张,听起来就像拿厨房的案板去认邻居家的地界。”

事情又回到那年的七月。新闻播出时,母亲正在剁姜,刀起刀落。我把音量调大,电视里说有国家又把一份关于外大陆架的东西交给了远在纽约的那个委员会。母亲“啧”了一声:“又来了。”我脑子里却浮出父亲脸上的胡茬,他以前提过那个委员会:“他们有个规矩,吵起来的,先放抽屉里。”这话说起来像玩笑,意思却很清楚——有争议的,暂时不碰。可这并不影响海上的人揪心,手里的网到底往哪一边撒,谁都不敢大意。

那晚,渔村的微信群炸了,一条条语音像海浪铺过来,有人骂,有人叹,有人说“我们也该把我们的话说清楚”。我翻出父亲的铁皮盒,指尖碰到那枚信号弹,凉。盒底有一张小小的照片:年轻的他在礁上站着,衣服被海风吹得贴住骨头,整个人瘦得像一根旗杆。他在照片背面写了四个字:“别忘这风。”

他当然不是不懂政治。只是他给出的答案永远绕开嘶喊。“海里的电台有时会收到别的船的呼叫,听不太懂,但能听到声音里的慌。”他在病床上回忆,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树影。那年医院的窗帘是淡绿色,他说看着像浅滩。他笑,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名字一串一串,但海浪没空记名册,“它只记得谁在它身上用力。”

我后来才知道,越方不是第一次送这类东西去联合国。新闻里也点了另一个邻居的名字,说他们上个月也有动作。父亲若还在,八成会耸耸肩,点支烟:“他们互相顶牛,你看着吧,还能闹几出。”再接着,他会讲一个很“他”的观点——闹归闹,别把面都撕光,“风会变向,船还得出海。”

说到底,父亲一生跟海打交道,却从不把海神化。他爱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秩序:涨潮落潮、流速、风向、礁盘上的生死。他不喜欢空话,甚至也不太爱国号角那一套,但他从没退过一步。守礁那几年,他在某个礁上过了三个春天,收过岛上唯一一棵小木麻黄落下的几片叶。他把它们夹在海图里,后来叶子碎成粉,一打开就飘出来,像沙。

故事很难讲完。关于北方湾那条线,关于某个岛的名字,关于谁多拿一点谁少让一点,我说不清,也不想在这儿摆出清单。父亲的方式更容易让我信服——他对着那张老海图,轻轻把它抚平。纸张早已起毛,角落卷起,他按住,手掌的纹路在纸上压出暗影。那是我见过最温柔的一次“用力”。

你若问我如今怎么看那些“方案”“照会”“申请”,我会想到家庭厨房的光线,想到母亲把姜末推成一小堆,又散开。我们这代人,消息接得比上一代快,火气也足。只是该记住,那一条线背后,不只是“原则”,还有渔民每日的油钱、孩子的学费、在暗礁上被海水抽打到刺痛的脚踝。越南的胃口有多大,新闻说得明白;但我们该怎么接下去活,那张老海图上的手印,早就给过一个答案——把你的位置站稳,把你该守的守住,别让人给你顺手抹掉。

有时候我会把那封感谢信拿出来,瞥几眼看不懂的字。父亲若看到今天的争执,会不会叹一声“又一轮”,然后把信放回去?海岸边,晚风过来,凉得正好。灯塔一盏一盏地亮起来,像有人在远方把线悄悄勾住。可谁能保证,明天的风还是今天的风?线会不会被浪一寸一寸舔掉,又被人一笔一笔画回去?这问题,我没有答案。也许海有,但它从不说话。我们只能在它不说话的时候,安静而固执地,把位置守稳。

来源:诗意船帆RT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