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明末名将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就是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个。
这位曾经力挽狂澜的边关名将,因朝堂诡计而遭凌迟处死,他的贴身侍卫佘明德却在危险中冒死收尸,立下一“毒誓”。
到底是什么样的“毒誓”,能让佘家人坚守了近400年?这样的家族传承,这样的精神坚守,在功利至上的现代社会,又能找到几例呢?
袁崇焕,广东人,万历年间的进士,本该是个循规蹈矩的文官。
最初在福建当县令,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可这人骨子里有股子犟劲,看不得清军(后金)在边境耀武扬威。
那时的努尔哈赤正带着八旗兵四处找茬,边境形势紧张得很。袁崇焕不请自命,主动要求去前线,这一去就改变了他的一生。
镇守宁远城后,袁崇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兵备战。他知道努尔哈赤不是好惹的主,这人已经打了几十仗,几乎场场告捷。
袁崇焕白天查城防,晚上练兵马,把"红夷大炮"搬上城墙,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带兵来攻宁远城。这一仗打得惊天动地,袁崇焕站在城墙上指挥,红夷大炮一响,正中努尔哈赤军阵。
这一炮不要紧,直接把努尔哈赤震出了内伤,没几个月就去世了。宁远大捷,袁崇焕一战成名,成了“抗金英雄”。
可好景不长。崇祯帝登基后,袁崇焕继续镇守边关,可他的政敌却在朝中不断散播谣言。特别是他处决了另一名边将毛文龙,更是被人抓住“把柄”。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使了一招反间计,派人送假情报说袁崇焕要反,崇祯帝轻信了。
袁崇焕被拖回京城,不由分说就下了大牢。审讯过程草草了事,崇祯帝已经认定他通敌叛国。
最后,这位曾经的民族英雄,在北京菜市口被凌迟处死,身上被割了三千多刀,死状极惨。在他死前,他仍然高呼自己是忠臣,死得冤枉。
袁崇焕被杀那天,天色已晚,菜市口满是看热闹的人群。
行刑结束后,按照惯例,凌迟犯人的尸体需要曝晒示众,不许收殓。袁崇焕血肉模糊的残躯就这样被丢弃在刑场上,无人敢靠近。
夜深人静,几个黑影悄悄摸到了刑场。领头的正是袁崇焕的贴身侍卫佘明德,他带着几个忠心的下属冒死前来收殓主人遗体。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大明律例,擅自收殓死囚尸体是重罪,一旦被发现,他们全都要掉脑袋。
佘明德他们蹑手蹑脚地靠近袁崇焕的尸体,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如刀绞。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如今只剩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残躯。
最让佘明德揪心的是,按照凌迟的惩罚方式,袁崇焕的头颅已经被砍下,挂在城门示众。
冒着极大风险,佘明德带人偷偷取下了袁崇焕的头颅,又收集了能找到的残肢,用布包裹好,连夜离开了北京城。
他们在城外找了一处僻静之地,挖坑埋葬了袁崇焕。佘明德跪在新坟前,泣不成声,他立下誓言:要守护主人长眠之地,不让他的忠魂受辱!
这一跪,就是近400年的家族传承。
佘明德立下三条家规:第一,佘家子孙世代守墓;第二,不得为官;第三,不得回南方老家。
这三条规矩看似简单,实则意味着佘家从此与功名利禄无缘,只能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袁墓附近。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天下大乱。动荡年代,多少坟墓被毁,多少古迹不存。可佘家人却像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袁崇焕墓旁。
佘明德去世后,他的儿子接过了守墓的责任,之后是孙子、曾孙、玄孙...一代又一代,没有人违背祖宗的遗训。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遗臣多有猜忌,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他的坟墓更是敏感。
佘家人不得不隐姓埋名,甚至对外谎称自己只是附近的农民。他们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却从不抱怨。
有好几次,当地闹灾荒,佘家人连自己都吃不饱,但守墓的责任一刻也没放下。
更艰难的是,他们不能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能说出自己守的是谁的墓。这种隐忍和坚守,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满清二百多年,佘家传了十几代人,每一代都恪守祖训。
即使清朝后期,对明朝遗臣的态度已经缓和,袁崇焕也逐渐被平反,佘家人依然保持低调,默默守护。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民国时期。佘家人终于可以公开自己的身份,却依然选择了守墓的简朴生活。
他们有机会改变命运,有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却仍然选择了坚守。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忠诚,成为一种信仰。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市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袁崇焕墓所在地区被规划为新的城区。
眼看祖坟可能因城市建设被迁移甚至拆除,当时的佘家守墓人佘幼芝急得寝食难安。
佘幼芝是佘家第17代传人,她从堂兄手中接过守墓的重任。
面对城市化的浪潮,她没有退缩,而是大胆地写信给毛主席,恳请保护这处历史遗迹。
信中,她详细讲述了袁崇焕的历史功绩和佘家守墓的故事,强调这不仅是一座墓,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令佘幼芝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很快做出回应,决定保留袁崇焕墓,并将其纳入文物保护范围。
这对佘家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他们的坚守得到了认可,祖先的遗愿得以继续实现。
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遭到破坏。袁崇焕墓也难逃厄运,墓碑被推倒,墓地荒芜。
佘幼芝冒着被批斗的风险,偷偷前往墓地查看,尽可能地维护墓地的基本形态,等待风波过去。
改革开放后,社会风气逐渐宽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
1992年,已经上了年纪的佘幼芝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终于重修了袁崇焕墓。
这一次,墓碑上光明正大地刻上了"明督师袁崇焕之墓",昭告世人这位被冤杀的名将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2020年,佘幼芝去世,享年83岁。作为佘家第17代守墓人,她用一生践行了祖先的诺言。
她的离去,让人不禁担忧:这个已经坚守了近400年的家族传统,是否会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中断?
佘家第18代佘幼芝的女儿焦颖接过了守墓的责任。
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她本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家族的使命感让她无法放弃这份传承。
与前辈不同,焦颖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不必像祖辈那样日夜守在墓前。
但每逢重要日子,比如袁崇焕的忌日、清明节,她必定前往墓地打扫、祭拜。
她还努力收集整理袁崇焕和佘家的历史资料,希望这段历史能被更多人知晓。
焦颖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他是佘家的第19代传人。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也开始了解这段家族历史,偶尔会陪母亲一起去看望那位已经长眠近四百年的"老祖宗"。
这个年轻人面临的选择更多,世界更加开放,但家族的血脉和传统依然在他身上流淌。
佘家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纷纷前来采访研究,媒体也多次报道这个家族的不凡传奇。
一些志愿者组织自发参与到袁崇焕墓的保护工作中,这让焦颖感到欣慰——守护历史,传承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族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佘家18代人,近四百年的坚守,书写了一部忠义传奇。
袁崇焕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可佘家人的精神却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诺千金",什么是"忠义传家"。这份坚守,不仅守住了一座墓,更守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