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栏目简介: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政法文苑”栏目!为积极传播开封政法好声音,讲好开封政法好故事,为全市广大政法干警中的文学艺术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全市广大政法干警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丰厚的文化素养。这里将不定期发布全市政法系统优秀原创文学
▽
工作与生活并重,才华与气质兼备
栏目简介: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政法文苑”栏目!为积极传播开封政法好声音,讲好开封政法好故事,为全市广大政法干警中的文学艺术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全市广大政法干警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丰厚的文化素养。这里将不定期发布全市政法系统优秀原创文学艺术作品,同时诚邀全市政法系统文学爱好者、文艺爱好者踊跃投稿!
叶乾锋:十九载坚守
铸就基层法治脊梁
作者:杞县法院 薛克伟
在辽阔的基层法治土壤中,有些人如静水深流,不声不响却润泽一方。叶乾锋,这位开封市杞县人民法院的普通法官,用整整十九年的岁月,默默扎根在审判一线,行走在田埂乡间,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基层司法事业。他以法律为信仰,以百姓心为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感人至深的人生篇章。
初心如磐,扎根基层绽芳华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06年,叶乾锋怀着对法律的敬畏与理想,进入杞县人民法院工作。那时的他,青春正好,意气风发,却毅然选择走向最偏远的基层——离县城30多公里的圉镇法庭。那里没有繁华街市,没有便捷交通,有的只是田间地头的纠纷、家长里短的摩擦,以及群众最真实也最急切的诉求。
基层法庭,是中国司法体系的“神经末梢”,直接面对的是最朴实也最复杂的人情与法理。叶乾锋从书记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记录、整理、送达、调解……每一项工作他都做得认真而投入。他深知,自己每处理好一桩纠纷,就能为这个社会多添一份和谐。
十九年来,叶乾锋先后在圉镇、平城、柿园等多个基层法庭工作,从青涩的书记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庭长,改变的不仅是职务,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截至目前,他已审理各类案件3400余起,近三年年均结案超过500件。他常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心有天平,情系百姓解纷争
“法律是冷的,但法官的心可以是热的。”
在基层,婚姻家事、邻里纠纷、民间借贷等案件高发,它们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百姓的幸福与安宁。叶乾锋常说:“一纸判决容易,但更重要的是真正化解矛盾,让当事人从心里感受到公平和温暖。”
2021年,叶乾锋接手了一起离婚案件,女方因长期家庭矛盾并被丈夫殴打而起诉离婚。他没有急于开庭,而是先后数次下村走访,倾听双方诉说,了解矛盾根源。原来,夫妻二人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彼此误解越积越深。
了解清楚情况后,叶乾锋没有直接裁判,而是把情、理、法融为一体,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他劝男方主动认错、诚恳沟通;又请女方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女方工作,唤起亲情温暖。最终,女方主动撤诉,夫妻重归于好。案结事了,夫妻两人对叶乾锋说:“叶法官,谢谢您!是您保住了我们这个家!”
匠心办案,定分止争护民安
“法官的功夫,有时在法庭之外。”
农村自建房纠纷、农民工讨薪、土地承包争议……这些案件法律关系复杂、情绪对抗激烈,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叶乾锋却总能用专业和智慧,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在一起农村建房施工合同案中,原告要求支付工程款,被告则以房屋漏水为由拒绝支付。如果委托司法鉴定,双方都将面临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时间。叶乾锋没有简单机械处理,而是亲自爬上屋顶查验漏水点,组织双方现场调解。他从法律角度厘清责任,又从人情事理出发引导互谅。最终原告自愿减免2000元工程款,并负责维修到位;被告同意预付大部分款项,由法院暂为保管,待验房通过后再行支付。十天之后,房屋修好,双方握手言和,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纠纷及时圆满化解。
判后答疑,司法温度暖民心
“法律不是一判了之,而是要让人心服。”
叶乾锋非常重视判后答疑工作。他认为,判决不是终点,而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真正实现的起点。
在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原告公司被拖欠工程款85万余元,临近春节,数十名工人等着发工资回家过年。经过多次调解未果,叶乾锋依法作出判决,支持了原告的大部分诉请。判决后,他并没有立即结案,而是分别约见双方企业负责人,耐心讲解判决理由和法律依据,疏导情绪、消除误解。
被告公司最终心悦诚服,主动履行了判决义务。当原告企业负责人拿到钱时,激动地说:“叶法官,您救活了我们企业,工人能过个好年了!”后来,公司专门送来锦旗,上面写着:“人民法官为人民 真情司法暖人心”。
法润乡野,普法声声入民心
“法治的真正力量,来自人民的信仰。”
叶乾锋深知,审判是“治已病”,而普法才是“防未病”。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工作,把法律种子播撒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叶乾锋将法治宣传的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开设“农民法治课堂”,用当地方言讲解土地流转、婚姻继承、买卖合同等常见法律问题。他通过巡回审判,将庭审开进村社院落,让村民旁听真实案件,零距离感受司法公正。他还走进中小学校、乡镇企业,针对不同对象定制普法内容,让法治意识渐入人心。
叶乾锋的普法足迹遍布辖区村庄,开展普法活动100余场,受众一万余人,巡回审判旁听群众5000余人次。很多村民说:“叶法官道理讲得明白,我们听得懂。现在遇到事,会先想想法律是怎么说的。”
十九年如一,法治脊梁显担当
“岁月不改初心,光阴见证信仰。”
十九年,足以让一个年轻人褪去青涩,也能让一位法官沉淀出从容与深厚。青春不再,但叶乾锋依然保持着刚入职时的勤奋与热忱,每天早早到岗,接待当事人、查阅卷宗、撰写文书、下乡调解……他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尽的心。
曾经有人问他:“在基层十多年了,有没有想过换一个岗位?”叶乾锋笑了笑说:“有过念头,尤其遇到难缠的案子,熬到半夜时也会犯嘀咕。可再想想,法院的每个岗位,不管是基层法庭还是机关科室,说到底都是为了让公平正义到群众身边。我在基层待了十多年,知道老乡们怕啥、盼啥——怕跑冤枉路、怕事儿没人管、怕理讲不清。在这儿,我能当场听他们说诉求,及时帮着调矛盾,这就是为民司法的具体事儿。无论到哪个岗位,只要能帮老百姓解决难题,我就觉得值,换岗的想法也就淡了。”
叶乾锋法官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震撼人心的壮举,但他用十九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人民法官”。他让法律有了温度,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他是基层法治建设中一根坚实的脊梁,默默撑起一方的公平与安宁。
叶乾锋法官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千千万万扎根基层的司法工作者一样,他们平凡,却伟大;他们沉默,却铿锵;他们勤奋,却无悔。正是这些点滴努力的汇聚,才铸就了法治中国的根基与未来。
来源:开封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