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8岁的胡俪是做箱包的,当初专门开车30分钟跑到白沟新城,就想看看这4.5元的包到底长啥样。
河北白沟有个事儿特魔幻,4.5元就能买个双肩包,价格跟蜜雪冰城的柠檬水差不多。
38岁的胡俪是做箱包的,当初专门开车30分钟跑到白沟新城,就想看看这4.5元的包到底长啥样。
到现在她都没搞懂,牛津布、五金件再加上人工,成本就摆在那儿,咋就能卖这么便宜。
2009年的时候,胡俪才22岁,从杭州跟丈夫一起来到白沟。
俩人拿出所有积蓄,开了家小型箱包工厂,刚到白沟那阵,她还挺懵的,这镇子开车20分钟就能绕一圈,街上却全是豪车,看着特繁荣。
可没高兴多久,现实就给了她一巴掌,那会儿白沟的信息不透明,那些销路稳、返单多的优质客户,全被大工厂攥在手里。
像胡俪这种小作坊、夫妻店,能接触到的都是产业链最底层的订单。
这些订单又零散又不稳定,还没议价权,你敢贵5毛钱,客户转头就找别人了。
最难受的是每年年底,10月份结清供应商的货款后,就到了给工人发工资的时候,兜里根本没剩多少钱。
胡俪夫妻俩只能去借钱,亲戚朋友都被借了个遍,本来想撑撑就能好,后来发现这不是她一家的问题,当时白沟多数小商家都这么过。
2020年前后,电商平台一发展,价格战更狠了。
消费者在网上随便比价,商家不降价就没订单,胡俪有个合作了4年的电商客户,那时候原材料都涨价了,对方还要求把供货价从52元降到50元以下。
无奈之下,她只能降,到后来毛利率连7%都不到。
为了抢订单,不少工厂都开始“耍手段”,用七八元一米的廉价面料,替换原来三四十元的好料,五金配件上也省,能少几毛钱是几毛钱,还有的直接把工厂搬到邯郸这些地方,那边熟练工人月薪才4000出头,比白沟的七八千少了快一半。
更过分的是,有些工厂拿优质样品骗订单,交大货的时候全换成次品。
时间一长,“白沟”这俩字几乎跟“低价劣质”划上了等号,胡俪说,客户一听说工厂在白沟,下意识就觉得品质不好,常有人跟她说“白沟就没做好东西的”。
很显然,这么卷下去不是办法,一个小作坊养5到8个工人,辛苦一年刨除开销,最后可能就剩十几万工资钱,这日子谁扛得住啊。
就在大家都往低价里钻的时候,胡俪的路子变了,这转变,还得从2020年新冠疫情说起。
当时工厂停摆了近一个月,没法干活的日子里,她倒有时间好好琢磨了。
她想,一直靠降价抢订单,不光赚不到钱,哪天被更便宜的厂家替代了都不知道。
必须自己掌握产品设计的主动权,做自己的品牌,不然永远翻不了身。
本来想直接组建团队干,后来发现没那么容易,手里没底气,只能自己先扛着。
那段时间,胡俪一个人干了四个人的活,既做销售对接客户,又管运营盯店铺,还得当客服回复消息,有时候甚至自己上阵直播卖货。
生产环节倒不难,一款成本100元的包,多数工厂都能做出来。
最难的是找愿意为品质买单的客户,毕竟白沟的“坏名声”摆在那儿,面对客户的质疑,胡俪想了个最实在的办法。
她跟客户说,你把包拍回去看品质,来回运费我们包。
要是你要发给国外客户看,那样品我们免费提供,不光这样,她几乎24小时在线,只要客户发消息,哪怕是凌晨两三点,也一定起来回复。
就靠这份实在,她慢慢有了第一批认可品质的客户,这些客户的正面反馈,让她更确定自己没选错。
当然,她也没完全跟低价订单切割,我们毕竟是工厂,得灵活点,她常说。
能做符合价格带的现货,客户要是想要更便宜的,也能接,根据预算调整质量就行。
后来线上业务走上正轨,她做产品的思路也变了,以前是看平台热品是什么,跟着市场跑,现在是盯着客户,客户在哪,开发方向就在哪。
她还常跟下游分销商聊,听他们说一线消费者的需求,再结合大牌发布会的元素和平台趋势,开发的产品命中率高多了。
以前开10个款,能卖的也就两三个,现在开10个,至少六七个能卖。
到现在,她的1688店铺年销售额快5000万元了,70%的客户都是海外做跨境电商的中国人。
这些人放着广州的厂家不选,来找她,就是因为她的包品质跟广州的一样,价格还能便宜15元,她用的五金辅料是广州的,却能享受到白沟的生产成本优势,这就是做品牌的底气。
其实白沟很多商家,也不是自愿卷价格战的,说白了就是路径依赖。
以前信息不透明的时候,一个客户能攥在手里好几年,只要比别人便宜1元钱,就能抢下订单。
不少小作坊都是靠低价赚的第一桶金,现在就算不好做了,也习惯用老办法。
更何况,平台的流量机制也推着大家降价,你不降价,平台就不给你流量,没流量就没订单,这就是个死循环。
有商家说,一款商品当天销量超过500件,第二天全网就都是同款,你卖50元,别人就卖49元、48元,有的标价甚至比成本还低。
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缺乏创新,整个产业带里,多数商家都在做一样的产品,渠道也差不多,除了比价格,找不到别的差异化办法。
没有原创设计,没有品牌意识,也没有技术革新,最后只能拼谁的成本更低,这其实是最原始的竞争方式。
当然,这也不是白沟独有的问题,很多“中国制造”从“工厂”往“品牌”转的时候,都得跨这个坎。
对那些小作坊来说,他们没抗风险的资本,也没试错的机会。
活下去是第一要务,跟追求品质、创新的长期主义比,眼前的低价订单显然更实在。
现在的白沟,还是有人在价格战里往下沉,4.5元的双肩包就是例子,背后是往外搬的工厂、被压到极致的供应链,还有一群在村子里“挣工资”的小作坊主。
但也有像胡俪这样的人,逆流而上,选了另一条路。
这条路肯定难,要对抗整个产业带的刻板印象,要花更多精力建信任,还要在大家都做“减法”的时候坚持做“加法”。
但胡俪的例子证明,就算在价格战最狠的地方,小商家靠品质、真诚和创新,照样能活好。
说到底,做生意不是比谁的价格更低,而是比谁能走得更久。
胡俪从连工资都要借钱发,到现在年销5000万,她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但也给白沟的商家指了条路,跳出价格战,把品质做扎实,才能真正立住脚。
来源:游史渊一点号